推动博物馆无障碍建设要抓四个维度

字号:T|T
2025-11-19 15:33 来源:博物馆中国

无障碍概念由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引入博物馆学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之中,逐步成为当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2022年8月,布拉格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通过的博物馆定义中,明确提出博物馆应实现可及性和包容性(accessible and inclusive)。2024年8月第十届“博博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主办了“无障碍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推动中国博物馆成为包容性、可及性和无障碍的典范。2025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出版的《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指南》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推动无障碍博物馆建设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2025年11月11日至17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召开第27届大会,将可及性(accessible)正式写入ICOM官方出版的《博物馆定义手册》(The Museum Definition Handbook),对打造“无障碍博物馆”提出明确要求。

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需实现全方面、多层次的无障碍,建立整体性思维和全局性观念,将相关概念理论与博物馆具体实践相结合,真正去认识博物馆的职责与工作、倾听公众的期待与心声。通过多维度无障碍打造无障碍博物馆,扫清观众在博物馆体验全过程中的障碍,提供能够让观众满意的优质服务,吸引观众走近博物馆并走进博物馆。推动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需要实现博物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同步发展。在博物馆的外部,加强社会无障碍建设,为博物馆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无障碍环境;在博物馆内部,努力实现物理无障碍、认知无障碍和心理无障碍,从情境到细节让无障碍观念真正融入博物馆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

 

物理无障碍

物理无障碍是博物馆无障碍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实现时间无障碍、空间无障碍和设施无障碍,是公众迈入博物馆大门,成为博物馆观众的第一步。

面对公众对于博物馆可参观时间日趋多样化的期待,部分博物馆进行了夜场开放与24小时博物馆的创新性尝试,部分城市也开始实施博物馆交错闭馆日,展现了博物馆开放运营时间的多种可能性。博物馆应明确现有观众及潜在观众的参观习惯与时间需求,考虑运营现状及工作人员实际情况,科学、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开放时间,破除博物馆开放时间段的固定化、单一化。

博物馆全国分布的差异化、城市分布的郊区化,使得公众去博物馆参观存在距离和交通上一定的不便。博物馆应通过优化交通线路、完善停车场配套设施等方式,便捷公众前往博物馆的道路。另一方面,拓宽博物馆“走近”公众的路径,开展进社区、进养老院、进特殊教育学校等活动,探索图书馆、商场、地铁等展示空间,将文物知识、展陈服务、讲解教育与互动体验带到公众身边。与此同时,线上博物馆的持续建设,对于突破博物馆时空障碍也具有重要意义,网页客户端、小程序可以帮助观众实现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

设施无障碍,也可以理解为硬性无障碍,应能够满足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活动过程中的基本需要,并致力于打造更加轻松、便捷、愉悦的参观体验。主动完善基础性的无障碍通道、母婴室、饮水机,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无障碍洗手间、服务犬洗手间、盲文指示牌、可供租用的轮椅及婴儿车等满足公众活动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同时,要避免设施高度机械化、智能化过程中的无障碍“陷阱”,加强对于观众使用新设备、新技术的引导与帮助,保障老人儿童、外籍来华人员等各群体使用预约系统、数字设备的便捷性。此外,提供充足、舒适的休憩场所,将有助于缓解观众在身体、思想和心理上的博物馆疲劳。

物理无障碍是公众与博物馆交流的第一阶段,是最具直观性的呈现与互动。物理无障碍中的时空无障碍发展,将不断降低观众在走进博物馆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经济成本;设施无障碍发展,则帮助公众更好地接受、享受博物馆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愉悦。

 

认知无障碍

认知无障碍是决定观众博物馆体验是否有所收获的重要层级。观众在走进博物馆收获感受与体验的全过程中不断地“输入”各类信息,专业知识壁垒、学习方式差异等可能导致观众无法准确的理解,形成认知障碍,从而影响观众的最终体验。发展多系统、多层级的认知无障碍,以实现观众对博物馆语言、文字、思想的识读、学习、理解与记忆。

多系统的认知无障碍,需要发展博物馆中展陈系统、导览系统、讲解系统、社教系统、服务系统、文创系统以及网络系统的可及性,在各个系统的语言、文字、文化因素设计中融入无障碍思想,努力实现不同系统的特色突出与相互配合。如通过讲解系统的多语言讲解,补充展陈系统中文字语言类型的不足;通过社教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拓展,延伸展陈系统中展示内容和展示空间的认知与体验。

多层级的认知无障碍,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公众。面对认知水平、接收能力、兴趣爱好、关注重点、参观目的等存在差异的博物馆观众,博物馆应通过工作人员技能培养、工作设施技术升级等方式实现多样化认知服务,探索手语讲解、盲文展板、触摸模型、拼音标注、知识拓展电子屏等认知服务模式。

认知无障碍是公众与博物馆交流的第二阶段,公众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博物馆所传达的内容与思想,真正同博物馆、博物馆中的物、博物馆中的人展开交流与对话。

 

心理无障碍

心理无障碍是无障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和根基。要明确博物馆无障碍是面向全部公众的可及性,不是针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化,是为了带给全部公众群体更易触及、更易深入的博物馆体验的努力。无障碍博物馆不存在例外与排斥。

博物馆心理无障碍要从博物馆工作环节和工作细节两个方向发力,改变社会与博物馆内可能存在的狭隘观念与不平等思想,冲破影响博物馆无障碍的心理屏障。首先,要注重加强对博物馆各领域工作人员的无障碍职业培训,帮助其真正了解博物馆面对的各类公众群体(包括视听障碍者、读写障碍者、孤独症谱系障碍者、老人儿童等)及其特性,消除和打破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与隐性偏见,实现全工作环节尊重理解、平等对待每一位博物馆观众。其次,对于博物馆工作细节的关注。博物馆要注意导览语言、陈列语言、讲解语言等的运用,关注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谨性,消除其中可能潜在的偏见与压迫。优化环境设计、需求关注等工作细节,从点滴中消除公众参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不适”。

心理无障碍是公众与博物馆交流的第三阶段,通过心理无障碍的方式让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知识传递、思想传播与情感交流更加顺畅,让所有公众都能够在博物馆中收获最大程度的尊重与归属。

 

社会无障碍

探索无障碍博物馆的建设问题,不仅要从博物馆内部建设发力,同时也要关注博物馆外部环境。当前阻碍公众博物馆体验的一个外部原因是:部分公众无法走入博物馆。例如,部分儿童、老年人、视听障碍者很难顺畅地独自走入博物馆。而关注他人外表与身体这一“社会凝视”现象的存在,也使部分公众群体不愿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

作为无障碍博物馆的重要外延,社会无障碍的发展要积极向社会传递包容、可及、平等的理念,推动社会包容与社会公平。博物馆可以通过官网、公众媒体等线上平台,场馆、地铁、公交广告栏等线下平台,推出相关内容帮助公众理解并传播无障碍观念。例如,除使用传统多彩海报宣传外,尝试色弱色彩校正海报、手语宣传片、含字幕宣传片等,直观地向社会展现平等、多元、开放的思想,拉近人与人、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发展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招募的多元性,发现退休人群、手语使用者等不同群体在博物馆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

通过无障碍博物馆辐射社会发展,营造平等、公平、和谐的整体社会环境,进而消除歧视、凝视与偏见对博物馆与社会的负面影响。

为公众服务是博物馆的宗旨。在博物馆热潮不断涌现的今天,我国博物馆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公众参与的数量,还要重视公众服务的广泛性与深层化。探索从物理无障碍、认知无障碍、心理无障碍和社会无障碍四个维度实现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是更好实现博物馆为美好生活赋能、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博物馆融入社会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未来,我国无障碍博物馆将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切中博物馆事业发展脉搏,努力实现博物馆面向人人、拥抱人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