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浪漾红栏,春船载绮罗,琵琶的珠玉之声、昆曲的水磨腔韵与绫罗的万千经纬将风雅织入苏州。国风服饰设计师周立言女士正是在这座诗意之都中,坚守心之所向,寻得此心安处。她从昆曲研究的书斋走向国风服饰的秀场,不囿于学术的象牙塔,亦不潜浮于商业的喧嚣,将一匹罗、一段锦转化为连接古今的诗意媒介。
她深耕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态度——让传统不再遥远,让风雅回归日常。凭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与耐心,她从长三角创业创新的领奖台,走向上海时装周、米兰世博会、威尼斯双年展、爱丁堡艺术节等国内、国际文化艺术盛会——周立言女士始终以文化为魂、设计为骨、商业为脉,让衣香鬓影在当代悄然复苏,让东方美学绽放在世界舞台。

《博物馆里“她”故事:文博女性百人谈》作为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展览配套项目,以“15问”叩击百位文博行业女性的职业内核与生命哲思,涵盖职业挑战、幸福定义、数字化变革等深度议题。本期专访,我们将走近国风服饰设计师周立言女士,且看她如何将诗意与风雅编入丝织经纬,让传统美学再放华彩,让文化根脉在当下开出这个时代的花朵。

2019年,设计制作全系列“吴罗”和“缂丝”系列作品,登陆上海时装周

上海时装周发布大秀
【嘉宾介绍】
周立言女士,荷言HEYEN品牌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盘扣手艺人,现任中国服装协会国风服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将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构建起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创新路径。
周立言女士学术背景扎实,深耕国风服饰领域十余载。本科和硕士皆为中文系,硕士方向为昆曲及古典戏曲理论研究专业,后考入上海东华大学攻读设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深厚的国学修养为其设计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她在苏州平江路创立原创设计师旗袍品牌“荷言HEYEN”,提出“闺秀旗袍”与“实穿的艺术品”两大核心理念,主导开发高级定制、高级成衣、品牌成衣三条产品线。她从中国古诗词和古典文化中汲取灵感,推动罗、锦、缂丝等传统丝织品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与非遗传承单位合作研发唐代宝花团窠立鸟纹、宋代梅花璎珞纹、清代苍色兰花纹等纹样并创作相关服饰作品,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探索传统丝织与工艺在当代着装中的新可能,为其注入现代生命力。
依托专业学术素养与开放创新思维,周立言女士带领品牌取得系列突破性成就。2015年,她受邀参加米兰世博会,展示“姹紫嫣红”系列苏绣旗袍,作为设计师和绣娘双重身份亮相。此后陆续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爱丁堡艺术节、新西兰陶波艺术节等国际文化艺术盛会,持续推动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与旗袍之美。

作为织绣服饰学者和设计师,和龚良老师、孟非老师录制《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节目
周立言女士在文化传播领域贡献卓著。其作品曾和《传家》等多部影视剧联名提供旗袍设计,并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舞台,通过服饰展现古典诗词意境,很多明星大婚或者重要场合都会选择她设计制作的衣裳,比如最近女演员董璇的婚礼选择的苏绣旗袍,真正把诗意穿在身上。她先后荣获“中国旗袍特别贡献奖”、“江苏省文化创业先锋人物”、“非遗创新传承大奖”等荣誉。作为行业引领者,她成功打造国风服饰艺术馆,创新运用数字光影技术,让顾客沉浸式感受旗袍魅力,与博物馆、文化企业形成业态联动,推动非遗品牌与现代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成为姑苏文创产业的示范样本、标杆品牌。

为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制作的新中式工作服

为演员董璇设计制作的结婚礼服
从业十余载,周立言女士始终秉持“文化为魂、设计为骨、商业为脉”的理念,在经纬交错间构建起传统与当代的美学桥梁,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创新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访谈内容】
问题1、地域与记忆:谈谈你所生活的地区在人文、饮食、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深刻的回忆。
我现在定居在苏州,虽然我祖籍不是苏州,但生活了快20年,对我而言就是此心安处。最爱的是苏州“无处不在的风雅”,可以说风雅在苏州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态度,不说风雅,却事事是风雅,真正的大隐隐于市。比如说每年到了初秋在古城区路边随便就会看到阿姨剥鸡头米,随意招呼着大家;比如每年夏天,东西山的人家在姑苏城内卖荷花和菱藕,非常浪漫;我见过的最好的刺绣,最好的苏扇,吃过的最好的苏州菜,都是在人家家里。苏州人有一些不经意的浪漫,是身不能至所体会不到的,比如你真的可以在苏州大街小巷里听到琵琶和评弹的声音,那是悦己的;比如说你在一些不知名小园林里走着,小园林人也不多,就会看到几个人在一个角落拍曲,有老师教,大家在一句句唱,都是一些尘世间很琐碎的小事,大家也不是为了表演,就是为了这些水磨绵长的日子。这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会让你觉得人间值得。


逛苏州的风物市集
问题2、器物与叙事:分享自己所喜爱的一件日常使用的器物,如茶器、香、饰品、书画等并谈谈它背后的故事。
一个罗的四色桌面小屏风,根据红楼梦里软烟罗那段做的。一样雨过天晴色,一样银红色,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色。我总放在书桌上。大概有十年了吧,大约是2014年左右的时候,我选了面料,跟师傅一起装裱的。十几年前我作为中国丝织品爱好者,去探寻最早的几个非遗传承人的时候买的面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罗面料。过去这么多年,但我总会想起当年第一次见到罗面料时一眼万年的感觉,很多诗词都在脑海里炸开了。作为红楼梦爱好者也是喜极而泣。后来选了四块面料一直放在书桌上赏玩,很有意思。

问题3、幸福的定义:您心中的幸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某个具体的时刻或经历让您特别感受到幸福?
我记得奥地利有个心理学家说过“幸福无法追逐,它是作为投入生活的副产品悄然降临的”。这些年我们都经历过一页页的历史,最大的感触就是珍惜和专注做好眼前的事情。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容易感知到生活本身的样子。好好吃饭,好好工作,好好休息,好好看身边的花花草草由人恋,好好爱身边值得爱的人和物。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所有给出去的爱和专注一定会收获正反馈和幸福。
我女儿现在16个月,七个月的某一天,我在给肉嘟嘟的她穿衣服,她忽然对着我喊妈妈,我赶紧又问了一下,画眉你说什么?她又喊了一句妈妈,那种感觉,真的是喜极而泣,幸福到难以言表,情绪价值拉满。所有女性都知道,孕育一个生命的过程对职业女性来说其实是痛并快乐着的,我是在37岁这个足够成熟的年纪选择成为母亲的,因为知道这个选择必然会对自己人生所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另一个小生命负责。但没成为母亲之前,是无法想象你会多爱这个小生命,也想不到她会以她的方式来爱你。因为这些相互的爱带来的幸福,那些因生育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会慢慢被稀释被消解,这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初为人母
问题4、人生转折点:请分享一次您认为对您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选择和您最引以为豪的一个成就,以及这个选择背后的思考是什么?这个成就为何对您意义重大?
硕士读研选择了“昆曲及古典戏曲理论研究”这个专业。我考研是零几年,这是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很多人都觉得太理想主义了,而考研应该是一个更实用主义的心态。但当年我是卯足了劲一定要考取周秦老师的研究生,就因为一部纪录片《昆曲600年》,一个普及性的纪录片,我记得导师当时说了一句话,说美好的东西都是留不住的,昆曲也是,但正因为很多人在一些偶然机会的保护,这颗火种才延续下来,昆曲才绵绵若存,但是所有一切的美好都是留不住的。后来老师教我们拍曲的时候,每次唱到皂罗袍总会说一句,你们都是如花美眷,而我只剩下了似水流年。但是他不悲观,这种诗意人生的态度影响了我的人生,就是让我觉得,既然浮生若梦,就遵循自己的内心,诗意地活着。而且零几年的研究生中是很有一些真正为了学术、为了热爱去考研的人,我们有一个师兄就是放弃高校编制去跟着老师读博的,就研究昆曲。现在回过头去看,真的很奢侈,我们还是太幸运了。现在的同学们可能不太可以这么奢侈了,但幸好,我们还能选择在生活中加点诗意,到博物馆来寻中一些旧时月色。

和闺蜜周南博士一起策划举办昆曲古琴雅集
问题5、给迷茫中的人一个建议:对于那些在职业道路上感到迷茫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您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方向的?
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去深耕她,不要怕来不及。这个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不会埋没在某一个领域真正厉害的年轻人。这是一个跟之前比更容易被看见的时代,有很多的平台。任何一个人,比如说手艺人,从前可能是养在深闺,现在只要想,就可以被看到;只要深耕,就一定会有粉丝,就一定会有转化,就是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迷茫的时候不妨脚步慢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看看自己是真的迷茫还是懒惰带来的迷茫,这也很重要。
找到方向,就是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深耕她。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不要跟着别人的创业和择业方向走,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你其实更了解自己,对自己诚实点。现在一切都太快了,但我们最该相信的是时间的力量,一切有方向的坚持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我们从来没想到中国传统丝织品会这么被大规模地喜欢,年轻人买新中式言必称宋锦、漳缎、缂丝,这是我们十年前不会想到的。这是文化的渗透和时间的力量。

与时间做朋友,每一步,都算数
【结语】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周立言女士在自己认定的领域里深耕细作,不为争春、不与喧嚣争艳,以衣为媒,以文化为魂,在攀登事业高峰中坚守热忱、沉淀内心,将对诗意风雅的追求织入缓缓流淌的时光岁月,在针线缱绻间勾勒出东方美学的当代轮廓,让传统文化的暗香浸润当代生活。
《博物馆里“她”故事》要寻求的答案在此悄然浮现:当女性坚守心之所向,她们能以沉静而长久的力量,让传统美学再放华彩,唤醒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审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