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期中国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体系

字号:T|T
2025-10-16 16:40 来源:博物院杂志

导 读

中国博物馆有120年历史,中国高校设博物馆学专业却不到50年。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和与之相对应的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变化,归纳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建设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指出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突破旧有博物馆学专业学科局限,摆正新时期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定位,设置特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实践课环节,招聘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博物馆学专业的重要保证。

自1905年南通博物苑设立,中国博物馆走过了120年的历程。回顾百年发展史,对其价值、意义、种类、布局、藏品、研究、展览、传播、观众等都有不少研究,但对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建设的问题,私下争论时有,却较少见到公开的讨论,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


1905年,南通博物苑诞生,但直到1959年,南开大学才第一个提出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当时,新中国经过10年的发展,博物馆数量从20多座发展到数百座。毛泽东1958年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8月16日,文化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11个省(市、自治区)文物、博物馆跃进现场会议,通过《县县办博物馆、社社办展览室的建议》。但南开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设想生不逢时,一直停留在尝试阶段。

1979年,南开大学正式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于次年招收本科生,拉开了中国高校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序幕。这是思想大解放和博物馆事业迎来大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事物。此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和北京大学相继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也就是博物馆学专业。除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设在历史系外,凡是有考古院系的,都设在考古院系下。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历史味较重,其他学校的课程考古味很浓。例如,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之初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文化史、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艺术、博物馆藏品保管、古器物学。还特别聘请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机构的文史名家开设选修课,如朱凤瀚讲古代青铜器及甲骨金文、孙机讲古代科技文物、李学勤讲秦文明、李知宴讲瓷器鉴定、杨道明讲古代建筑史、李鹤年讲中国书法史。复旦大学的课程主要有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文化人类学、考古思想史、古文字学、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考古学通论、文物考古技术、各类文物鉴定专题、文物保护基础、文化遗产管理与法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复旦大学后来又增加了不少考古专业的课程。而很多设在考古院系下的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学的课程基本都是博物馆概论、博物馆展陈设计、藏品管理等,其他仍主要是考古学的课程,有的博物馆学专业的实习课都是田野考古。

以上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大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中国大约有1000座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占九成以上,而且几乎都在体制内,再加上上大学国家分配工作,学生并没有挑选工作单位的自由,所以那时博物馆学专业开设的课程还比较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这些学生后来有的成为博物馆文物研究大家,有的成为著名策展人,有的在国家级、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有的成为博物馆馆长,甚至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担任要职。但9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大潮涤荡下,新建博物馆屈指可数,博物馆行业形势严峻,高校招生大幅收缩。

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扩大、大学生自主择业、国有博物馆旧馆改扩建、新建博物馆应运而生且免费开放、民营和行业博物馆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等诸多因素叠加,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一方面,除了有考古院系的985、211高校设立博物馆学专业,不少师范院校、美术学院也纷纷开设。据统计,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本科设有博物馆学专业,不少能招收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虽名为“文博”,却大都侧重博物馆学研究。另一方面,博物馆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一,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2010年备案博物馆突破3000家,2013年突破4000家,2024年已备案超过7000家。估计再有10年左右,中国博物馆总数将达10000家。而且新增的博物馆有两大特点:一是行业博物馆多、民营博物馆多,如酒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警察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监狱博物馆、海关博物馆、铁道博物馆、自来水博物馆;二是新增国有博物馆中,非历史类博物馆迅速增加,历史类博物馆占比逐年下降。因此,就业市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高校博物馆学专业重新确立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就业去向很重要。

其二,自2008年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办馆理念发生了大的改变,博物馆在招聘时,已从以前以历史学、考古学类专业为主,转变为大大增加保管、藏品修复、策展、美术、文创、教育、心理、传媒、新媒体、市场营销、文秘等专业。藏品保护修复、数字化、文物运输、文物安全、展览策划和制作、文物库房设备、文创产品开发、研学机构、多媒体制作、语音导览等庞大的产业群体,也极其需要博物馆学专业生源。

为此,部分高校调整了课程和办学方向,这从部分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博物馆学考试题目中可见一斑。历史学、考古学题目比重逐渐下降,博物馆学的个性和特色有所显现。但大多数高校出于惰性,并未有大的改变。田野考古仍是部分高校博物馆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课程。另外,文博专业硕士扩招后考入的学生,专业来源广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学科交叉本来是做博物馆学研究的好条件,但不少学生的博物馆学专业基础太差,他们很难打通原专业和博物馆学专业转换融合的“任督二脉”,很难达到学科交叉的美好设想。

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的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应该如何建设,成为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

几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辩论博物馆学能不能成为一个本科专业。但社会和市场不会在乎、也不能等辩论出结果后再发展。就目前的社会需求而言,高校完全可以详细、全面地考察中国博物馆的专业人员需求后,重新规划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专业。

第一,要明确博物馆学可以作为高校的一个本科专业来建设。有人认为西方很多高校没有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主张我国也无须设立。我国博物馆起步晚,体制和管理运作方式和西方有较大区别,不宜照搬国外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只有先确认博物馆学可以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才会认真谋划、科学规划,确定招生规模、制定培养计划。

第二,明确培养目标。博物馆学之所以多年没被作为一个专业对待,主要是很多人对博物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定得太高,高得不切实际。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止步于本科阶段,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社会的期望很高。今天的大学本科普及率是几十年前的几十倍,大学基本成为全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大学本科学习后,还有很多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因此,如今的博物馆学本科教育既是为各博物馆以及社会输送业务人员,也为部分更优秀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提供基础。人才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底部大,腰部才粗,顶部也相应坚而牢。和当今大学其他本科专业一样,博物馆学专业也是专业人才的起步阶段,不能让它承载过于沉重的使命。

第三,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当今博物馆数量庞大、种类五花八门,要拿出一个适应所有博物馆需要的课程体系根本不可能。但可以做一个尝试,摸清各个博物馆主要需要哪些学科知识,然后找出最大公约数,作为博物馆学专业主干课程。我们设想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应该有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概论、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自然史、科技史、收藏史、考古学概论、民俗学、展览策划、展览预算编写、展陈大纲编写、展览形式设计、藏品征集、藏品保管、藏品保养、标本制作、博物馆经营、公共关系、文化创意、文创产品经营、艺术品拍卖、文物法、博物馆实习(考古调查、藏品征集、画廊、拍卖公司、文创店、手工作坊均可作为实习内容)。另外,在高校接受专业的系统知识训练固然重要,但不可能学到一切。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今后的博物馆工作。

师资团队的实践经验也是办好博物馆学专业的重要保障。博物馆是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若是能请到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讲授效果更佳。因此,应特别引进、聘请相当数量这类教师承担藏品保管、展览策划、藏品保养、博物馆经营、藏品征集等课程教学。另外,高校应设有博物馆以辅助博物馆教学。这是高校博物馆存在的最重要原因。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师生深度介入本校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建档、分类,以及策展、讲解、经营全链条业务会十分有利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师生的创新性探索应大力支持。

第四,打造和保持各自博物馆学专业的特色。最早设立的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考古专业接近。但后来的跟进者必须考虑和先行者的明显区别才能办出特色,必须尽力避免同质化竞争。现在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很大,设立博物馆学专业的各个院校要做好调研,找准定位,科学分析,确定自己的特色。培养的人才要有自己的专长,理论强或实践行,会鉴定或善征集、长于研究或侧重策展、能编写大纲或巧于形式设计、长经营或传播。专业特色主要依托师资力量开设的特色课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高校博物馆学专业还要不断创新。这不仅体现在授课方式上,更反映在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碰出思想火花,试验新技术,引入新理念,敢于先行先试。既能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项目研究,也能拿出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细微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五,扶持博物馆学研究学术期刊。国内外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刊载学术资料、公开研究成果、发布学术动态。学术期刊的繁荣,是学术争鸣、行业兴旺的重要风向标。广义上来说,各行业学术期刊都可以刊登自己行业博物馆的文章,但实际上博物馆因其特殊性又从各行业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自己的特有行业,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博物馆学期刊。由于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及主客观因素,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博行业有数十种学术期刊,其中博物馆学专业期刊仅有6种,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或北京大学图书馆认定的核心期刊中博物馆学期刊占比更低。这种状况极其不利于博物馆学专业学科发展。当然,博物馆专业研究人员也要围绕博物馆核心业务开展创新性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减少低层次、重复性的工作总结。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