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55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随着博物馆概念的变化和事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再次成为核心议题。我从西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发展变化历程谈谈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与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与第一批设立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一样,为了响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西北大学于1985年设立了文博专科(学历班),截至1995年,共招收10届200余名学生。1988年,增设博物馆管理专业,招收2届专科生,约60人。文博和博物馆管理专科均设置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学制2年。1997年前后,文博和博物馆管理专业相继停招。1989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以满足行业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的需求。
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学专业的生长点,也是根植于历史学和考古学专业之中,并向文博教育改革方向发展起来。专科的课程体系涉及与文物密切相关的历史、考古和文物等基础知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形成了文理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学历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实践课程的占比相对较少。学生们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课后落实并反馈结果,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又能将知识快速融入实践,知行相通,互相促进,学生们在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相继成为陕西文博单位业务骨干。
从1985到2000年,西北大学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在职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宗旨,以“文理融汇、扬长补短、馆校结合、由博返约”的方针为指导,设计了针对博物馆“物”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以历史、考古为基础,兼顾文物修复和保护,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博物馆的工作。
进入21世纪,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开展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推行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工程;规范了业务管理、实施免费开放、实行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等,在全面完善博物馆职能、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逐步转向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博物馆从内部职能向外部功能转向的过程中,关于专业人才知识体系和技能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博物馆不仅需要懂“物”的人,还需要管理、教育、传播和营销人才。随着与国际博物馆界交流的增多,博物馆学相关的著作引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讨博物馆本质及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的发展和博物馆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引发了我校对博物馆人才培养的思考。根据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从文物向文化遗产转向),学校开始建构“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的培养体系。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下设文化遗产管理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008年,在考古学下设立文化遗产管理本科方向,2013年改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2013年以前,本、硕、博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着文化遗产(偏重考古遗址)管理传承展开。2013年之后,虽保留了考古遗址规划管理等特色内容,但开始增加与博物馆业务相关的课程,比如策展、教育、社会学等。
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专业课程体系。本科阶段,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构建学科的知识图谱。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物为基础”的课程,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物(文化遗产)学、艺术学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二是“以人为核心”的课程,包括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除了课程学习,还有为期1个月的参观实习和4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构建知识网络,对博物馆和博物馆业务工作勾勒一个基本的“画像”,培养学生兴趣,为将来的深度学习和专题研究打下基础。
研究生阶段专注于专业领域纵深研究。硕士阶段的课程多以博物馆特定功能或职能为研究对象,以行业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以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内容介绍为核心,通过知识讲授、实践讨论,为某一专业领域的纵深研究提供支撑。除了理论学习,安排3—6个月的岗位实习,深化对特定业务的理解,加强对相关技能的培养。
博士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博物馆学认知和理论的创新。博士阶段以理论方法相关课程为核心,以自主研究为主,以期推动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从西北大学的博物馆学教学发展历程看,从行业人才培训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都是结合了行业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专科、本科阶段,坚持以博物馆行业和关联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课程核心内容,构建博物馆学专业的知识图谱,强调多学科交叉、涉及面广,与博物馆业务工作紧密关联,通过学习,提升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帮助他们找到研究的兴趣点,为将来的深造和学习提供支撑。硕士阶段,针对特定工作纵深发展,多为特定业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实践性和专业性更强,培养的人才擅长特定的业务,而非样样精通。博士阶段回归学理研究,以博物馆学理论创新为目标。本—硕—博的贯通培养,打破了博物馆实践与博物馆学之间的壁垒,为博物馆行业培养满足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