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中国文博事业的蒸蒸日上,全社会对博物馆、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文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培养单位,高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文博方向的专业教师,我从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建设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创立至今已有40年历史。1972年,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吉林大学创立考古学专业。1985年,增设博物馆学专业,后统一更名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现为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2018年吉林大学成立独立建制的考古学院后,设文化遗产系、博物馆学系,后合并为文博遗产系。201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自创立伊始即与考古学专业相伴,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发展、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中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支撑,不断形成可持续的潜能和动力。但纵观近年的就业市场,博物馆行业招收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却逐年减少。可能的原因是,部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关于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文艺理论等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足,在实际业务中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工作。
基于上述观察,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积极与社会需求对接,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日臻全面,在考古学基础、博物馆研究、文化遗产、艺术史、文物保护方面均有课程设置,匹配专业师资。同时,以院系为单位加强与社会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设计院所、属地管理机构的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对于人才培养,专注于系统性思维与能力的构建,从初期的体验化教学进阶到技能化培训,进而助力学生提升专业素养。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侧重整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资队伍,通过组织规划,为具有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史、设计学、文物保护各方背景的教师划分跑道,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使其能够在博物馆展览策划、博物馆教育、文化遗产管理、文物保护、文创设计各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投入均实现有效产出。学院一对一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理念。学校还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学,支持他们在合作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拓宽学术视野。
吉林大学尤其注重文博实践教学,坚持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文博专业本科生进行外埠实习。考古学院以多种形式配套文博专硕研究生的实习,由专业老师全程带队跟进,持续加强对本科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中的基础知识(4T)系统培育,通过“模块式”实训,实现对博物馆、文化遗产领域整体的体验与探索。具体为实习持续时长3个月以上(TIME),2名以上专业教师全程带队(TEACHER),直接参与博物馆实务轮训(TRAINING),通过馆校合作实现实习成果共享(TEAM)。吉林大学与辽宁、山西、河南、重庆、浙江、广东等省、直辖市辖区博物馆建立了多个文博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区域特色明显,学生可以实地体验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专题研究、文化遗产调研,培养实践能力和科研精神。
博物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覆盖文物研究、藏品整理、展览策划、观众研究、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文创设计等内容,并着力产出科研成果。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实习的学生,将参与博物馆展览的选题、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各个环节,通过与策展团队和设计师合作,了解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与制作流程。而参与博物馆教育实习的学生,将协助博物馆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编写教育手册、组织观众互动活动等。在文物保管岗位实习的学生,学习文物征集、登记、分类和入库管理等工作流程;从事文物修复实习的学生,在文物修复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包括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科技修复手段。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大遗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承担调研、方案编制、保护措施实施等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吉林大学也藏有丰富的教学标本,以考古学院为依托,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机构和平台资源均能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新馆已经正式对社会开放,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文物标本、艺术品等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博物馆的展览也成为策展教学、教育活动策划的案例支撑。博物馆为文博专业日常实践教学搭建了高质量平台,师生可以在博物馆内进行参观学习、展览策划与设计、文物修复实践等实训活动。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文化讲座、教育活动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文物与博物馆学的窗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学校各个专业学生都可以参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工作,如担任讲解员、策划员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特色发展、优势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支撑、教师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出考古+博物馆、实践+科研、校内+校外、专业+职业、输入+输出的学科特色建设路径,为培养高质量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高校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大学将继续坚持传承历史,创新未来,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同校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