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博物馆“千年一脉——皖北地区汉字文物精华展”序厅设计图
基层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单元,承担着保存地方历史、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展陈定位模糊、藏品资源匮乏、专业力量薄弱等困境长期制约基层博物馆策展工作的发展。近两年,以阜阳市博物馆为代表的皖北地区多家基层博物馆联合推出一系列优秀原创展览,成为基层博物馆策展创新发展的例证。“千年一脉——皖北地区汉字文物精华展”(以下简称“千年一脉”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短期内近30万人次参观量,荣获2024年度安徽省博物馆系统精品展览项目以及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展览通过精准定位在地文化基因、构建区域协同策展机制、价值观叙事三大核心策略,破解基层博物馆“小、散、弱”困境,为全国基层博物馆提供了可复制的“破局”样本。
壹/困境:基层博物馆的策展迷思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和公众文化需求提升的推动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年度举办展览4万余场次,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然而,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高质量展览层出不穷的背景之下,博物馆策展领域不均衡问题越发显著,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分化现象。基层博物馆(尤其中西部场馆)受限于资源与机制,展览普遍陷入“低效供给”困境,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设施落后,资金短缺
硬件设施和资金是保障博物馆正常运营的基础。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基层博物馆展厅陈旧、展览专业设备缺乏、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文物展品处于自然保护状态,仅能满足基本展览的需要,不具备策划举办高质量展览的必备硬件条件。其次,基层博物馆的场馆运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补助资金及少量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多数只够维持场馆基础开支及日常办公,缺少展览专项展览经费。大部分基层馆年度展览预算极为紧张,单次展览费用常在万元左右,经费困局迫使基层馆将展览策划研究让位于场馆基础运维。
(二)专业策展能力欠缺
缺乏专业策展人员是基层博物馆策展能力欠缺的直接原因。基层博物馆在编工作人员普遍较少,高学历人才占比低,专业对口的策展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职能分配上,基层博物馆策展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既要承担展览策划职责,又要参与博物馆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加之基层馆更侧重文物保管,青年策展人员缺乏策展实战指导以及博物馆行业专业策展培训孵化,对沉浸式叙事、数字科技等认知脱节,陷入“不敢策、不会策”的恶性循环。
(三)馆藏文物及学术研究支撑不足
文物藏品及学术研究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石和支撑。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和研究支撑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错位:首先是“量质错位”,基层馆藏品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总体看,基层博物馆藏品门类丰富,既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等不同材质的古代文化遗存,也有纪念章等红色主题物品。但珍贵文物普遍偏少,且考古出土文物占比低、不成体系;其次是“管研错位”,基层博物馆文物保管人员虽承担学术研究职责,但其精力主要集中于库房管理及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且缺乏学术研究能力;最后是“供需错位”,基层博物馆文物建档率较低,大量藏品未编目、未解读,原始信息缺失。且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常受困于“仿考古式研究”,无法匹配策展需求。
展厅第一单元“符号中国——汉字溯源”部分实景
贰/破局:“千年一脉”展的实践突破
(一)定位突围:变“求全求大”为“扬长避短”
基层博物馆常陷于展陈定位困惑,或试图模仿大馆大而全的“大展”策展模式而力不从心,或局限于地方史的泛泛而谈缺乏特色和亮点,难以形成独特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大型博物馆是顶级国宝的“群英荟萃”,那么基层博物馆则更像是“历史的拼图”,细腻而丰富地展现着本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承担着区域范围内文物保护、展示传播、社会教育等功能。基层博物馆要实现策展的破局与创新,首先就要找准自身定位,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特点特色,扬长避短,打出最契合自身的核心文化牌。
“千年一脉”展的策展团队在策展前,首先对皖北地区各馆的藏品资源、学术积累、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评估,发现皖北地区拥有一系列在中华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物证据:蚌埠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阜阳大量保存完好的汉简(汉代,隶书成熟与普及的关键见证)、亳州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文字砖和墓志(汉魏之际,文字演变与社会历史的鲜活载体)以及丰富的历代碑刻、文书等。这些资源虽然分散于各基层馆,且单件可能并非“国宝重器”,但组合起来却能勾勒出一条清晰、连续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汉字演变与应用脉络,其学术价值在“汉字起源与早期发展”“简牍学”“汉魏社会史”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意义。这次展览的成功,得益于精准的展览定位,其核心在于深刻认知自身禀赋,果断放弃“大而全”,坚定选择“专而精”,将区域内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展览主题。
(二)更新理念:变“器物罗列”为“文化叙事”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表达的载体不能仅局限于精品文物的堆砌与罗列,合理运用“文化叙事”策略,用少量文物或一般文物也可以策划出优秀的展览。很多基层综合性博物馆的文物多来自征集、捐赠等渠道方式,形成了藏品类型多却缺少精品、单类别有一定数量却不成体系、文物年代跨度大但存在空白期”的情况。基层博物馆的藏品现状要求策展人一定要改变“唯文物至上”的策展理念。根据展览主题对馆藏文物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系统阐释,使文物能够与选定主题方向的历史文化现象相联系,赋予其逻辑性、情节性、故事性,这样就会减弱展览对精品文物以及文物数量的依赖性,去依靠展览自身节奏调动观众情绪,从单纯展示文物价值的“器物罗列”转化成为输出文化、观点、理念的“文化叙事”。
以“千年一脉”展为例,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以前存放于库房中的非精品文物,如文字砖、瓦当、陶罐、墓志铭、铜镜、印章等。这些文物因为体量、级别、残损等多种因素,在博物馆通史展览策划选取文物时被筛选下来。但每件文物从不同角度去诠释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次展览基于“汉字文脉”的精准定位,通过汉字起源发展的角度和价值去重新诠释文物,以汉字在皖北的起源、演变、书写载体、应用及其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为主线,构建起清晰的叙事框架。例如,通过双墩刻画符号探讨汉字雏形,利用阜阳汉简展现隶变过程,借助碑刻墓志讲述历史故事。展览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赋予地方文物以宏大的文明史意义,提升了展览思想深度和文化高度,引发观众对中华文脉的认同与思考。
(三)整合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区域联动”
对中小型基层博物馆而言,举办高质量原创展的难点除资金限制外,还集中在文物数量与质量都较为欠缺这一客观因素上。因此,在单个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质量难以撑起高水平专题原创展览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区域接近性或文化亲缘性,施行结盟合作、联合策展办展的策略。一方面,通过选择各馆共同感兴趣且具备丰富资源储备的主题,确保展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联合策展办展也能够合理分摊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充分发挥各馆的专长和优势。
本次“千年一脉”展创造性地打破地域和馆际限制,联合阜阳、亳州、宿州、淮北、蚌埠等皖北多地文博单位,汇集了从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到明清碑刻、文书等近200件(套)与汉字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物精品,将如阜阳汉简、亳州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蚌埠双墩刻画符号等代表性文物齐聚一堂。这种整合区域文物资源的策展路径,也呼应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要求。
(四)创新叙事:变“知识灌输”为“文化认同”
在“博物馆热”愈演愈烈、观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基层博物馆的使命与宗旨也亟待更加多元化。正如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基层博物馆不再只是单一的历史文物知识的输出机构,更是人民群众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阵地。基层博物馆的原创展览对于参观者中的非本地群体而言,更多是一种区域地方文化的诠释和呈现,而对参观者中的原住民来说,展览则是对本土历史文化进行的情境化再现与阐释,更是本区域参与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实物力证。因此,如何创新展览叙事方式,在文物展览中讲好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启发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基层博物馆策展优化的方向。
以“千年一脉”展为例,展览通过构建真实而丰富的皖北地区汉字文物体系,以双墩遗址刻画符号、尉迟寺遗址大口尊、阜阳汉简、曹操墓文字砖等文物为锚点,通过每一单元、每一小节不同类型文物的展品组合以及展板的文字说明与配图的叙事性讲述,逐步建构起皖北地区作为“汉字起源与演变关键区域”的文化认同,将地方叙事升维至中华文明融合发展层面,激发观众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展览文字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对话的语言,在引导与观众交流的同时,降低观众参观的知识负荷。展览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与事件,如双墩刻符体现的史前记事方式、青铜器金文反映的夷夏融合史、碑刻墓志中感人至深的古人亲情,以“小故事”折射“大历史”。并设置了丰富的展览互动项目,如活字印刷实践、不同时期汉字临摹(篆、隶、楷)、甲骨文与现在汉字关系的趣味探索等,让观众动手动脑,极大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参与感和记忆度,使古老的汉字文物变得可感、可触,尤其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千年一脉”展的成功证明,基层博物馆虽面临诸多限制,但通过精准聚焦在地文化价值、更新策展思维与理念、创新性地整合区域资源、运用多元叙事与互动手段,完全有能力策划出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展览。这一案例为全国基层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皖北方案”。其核心启示在于:唯有立足本土、深挖特色、开放协作、共享资源、更新理念、创新体验,方能在困境中实现破局,让沉睡于基层的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一方水土、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基层博物馆的创新策展之路,正是将地方文化瑰宝转化为全民共享精神财富的关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