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赫里萨布兹在中国古书中称渴石城,其历史可追溯至2700多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期(公元前550~前330年,史称波斯帝国)。部分阿契美尼德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城墙和街区遗址保留至今,附近还有古老的琐罗亚斯德神庙。它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见证了多个帝国王朝的起落,并在14~15世纪成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帖木儿几经征战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后,仍心系家乡,甚至考虑过将国都定于此地。但他最终定都撒马尔罕,将家乡作为帝国的陪都和夏日消暑地,建起宫殿、清真寺,并建造了大量陵墓。在他统治期间,这座城市的名字从凯什改为沙赫里萨布兹,波斯语意为“绿色之城”。每次远征归来,帖木儿总是先回到沙赫里萨布兹,这里始终是他的精神归宿。
如今沙赫里萨布兹历史中心仍保留着不少帖木儿时代的建筑遗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阿克萨莱宫,意为“白宫”,始建于1380年,是帖木儿征服花剌子模后征调当地工匠历时24年精心打造,但在2个世纪后被毁坏。如今仅存的宫殿大门依然可想见原建筑的雄伟。遗址入口门廊高达38米,拱门宽约22米,墙面镶嵌着精美的蓝白金色马赛克花纹。其上铭文写着:“凡疑我权威、惑我气度者,且看吾之宫阙!” 这座宫殿曾是帖木儿时代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原建筑中带拱形城垛的主门廊高达70米,堪比当今20层楼高。尽管撒马尔罕有着众多集大成之作,却没有一座能与阿克萨莱宫相媲美。离宫殿遗址不远处,一座帖木儿青铜雕像巍然矗立,俯瞰四方。
曾经富丽堂皇的阿克萨莱宫如今仅剩下两座相向而立的门塔,墙面马赛克纹饰精美。
沙赫里萨布兹帖木儿雕像修建于1994年,是乌兹别克斯坦脱离苏联重获独立后,为追思其立国先祖而兴建的三尊帖木儿雕像之一(其他两尊位于塔什干和撒马尔罕)。雕像后是阿克萨莱宫后立面。
多鲁斯-萨奥达特陵墓群,意为“权力座”,埋葬着帖木儿的长子、最宠爱的儿子和既定继承人贾汉吉尔及次子奥马尔。1376年,年仅22岁的贾汉吉尔去世,帖木儿下令召集花剌子模地区最优秀的建筑师和工匠为爱子修筑陵墓。地堡内安置着帖木儿为自己准备的石棺,然而这位统治者并没能埋骨桑梓,而是葬在了撒马尔罕。原建筑群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是中亚地区最壮观的陵墓群之一。如今仅部分建筑保存下来,包括贾汉吉尔的尖顶陵墓,其正立面是白色大理石,采用几何对称设计。此外,这里还有祈祷厅、清真寺以及朝圣者的住所遗址。
多鲁斯-萨奥达特陵墓群受损严重,现存尖顶建筑是帖木儿爱子贾汉吉尔之墓,次子奥马尔之墓已荡然无存。
帖木儿生前在沙赫里萨布兹为自己建造的陵墓仅剩一个墓穴。帖木儿去世后并未安葬于此。
多鲁特·蒂拉瓦特建筑群意为“沉思之所”,现今主要包括一座大清真寺和两座陵墓。西面的科克-贡伯兹清真寺建于1435~1436年之间,是帖木儿之孙兀鲁伯(1394-1449)为纪念其父而修建,它的顶部是贴饰蓝色瓷砖的圆顶,其名蓝色穹顶由此而来。东面并排的两个蓝色穹顶陵墓分别是沙姆斯丁·库罗尔和贡伯兹·赛义德陵墓。前者是帖木儿父亲的精神导师、彼时著名宗教人物沙姆斯丁·库罗尔的安息之所,始建于1370年,在兀鲁伯统治时代,陵墓上方新修了一个穹顶。后者建于1437~1438年之间,是兀鲁伯亲属和子孙的安息之地,帖木儿父亲可能也葬于此地。所有建筑由一个从北向南延伸的广阔庭院连接起来。
这些陵寝和清真寺不仅是宗教与政治象征,也展示了当时中亚在建筑结构、材料运用和装饰艺术上的高超造诣。穹顶结构、马赛克镶嵌、钟乳状垂饰等设计,既融合了伊斯兰建筑传统,又体现了帖木儿时代匠人们的创新精神。包括民居在内的房屋多以带回廊的庭院为核心,展现了沙赫里萨布兹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2000年,沙赫里萨布兹历史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多鲁特·蒂拉瓦特建筑群。前面两个蓝色穹顶建筑分别是沙姆斯丁·库罗尔和贡伯兹·赛义德陵墓,后面建筑是科克-贡伯兹清真寺,旁边还有一个小宣礼塔。
科克-贡伯兹清真寺是沙赫里萨布兹最大的主麻清真寺,其蓝色穹顶硕大浑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