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良渚文化数字内容开发盘点,新质生产力赋能良渚文化现代转译路径浅析

字号:T|T
2025-09-28 15:24 来源:沉浸城市

编者按

Editorial Note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文化,距今约5300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以其精美的玉器和黑陶闻名。当增强现实技术重现莫角山宫殿的建造场景,当VR大空间体验让访客穿越五千年与良渚先民对话,一场以“数字科技+文明溯源”为内核的文旅变革正在良渚古城遗址生动上演。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地,良渚正通过”文化解码—技术赋能—场景营造—产业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具有深度文化认同感和强交互性的沉浸式体验新范式。从全球首个良渚主题VR大空间体验到莫角山AR朝圣之路,从数字孪生平台到跨界文体融合活动,新技术正以创造性转化激活沉睡的良渚文明基因,让古老的神徽纹饰、古城格局和水利工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新质生产力。

01

良渚文化和旅游融合现代发展情况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玉器礼制、城市规划及水利工程,展现了东亚地区早期国家形态的成熟范例。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其 卓越的文化遗产价值的高度认可。近年来,良渚在持续推进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同时,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创新。在”数字中国”和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良渚依托5G、VR/AR、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构建”科技+文化+旅游”新生态。2023年,良渚古城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其“产城人文”融合模式获广泛关注。园区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周边文旅收入、文创销售、商业联动成效显著,“良渚IP”正逐步实现从文化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图片

(图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来源:网络公开)

 

“良渚文旅”目前已形成”一核多元”的产业布局,即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核心,配套建设西门市集、研学基地、文旅综合体等设施;同时推出“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整合径山、运河文化资源,打造十大图景文旅线路;开发数字文旅应用如”良渚遗址5000+”数智平台,并参与国家级”央博”数字博物馆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导流。

图片

(图片:”良渚遗址5000+”数智平台|来源:网络公开)

 

此外,良渚还积极探索“文体商旅”融合模式,如举办FBB三冠联赛、群众文化艺术季、西泠雅集等活动,实现白天观遗址、夜晚赏演艺、假日赶市集的全时旅游生态。2025年1到 8月,良渚街道大力发展“体育+”,先后承办了中国10人制橄榄球协会杯,全国触式橄榄球冠军赛,第七届浙江省成人棒垒球赛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依靠“体育+”产业带动国内外游客587万人次,同比增长7.5%,产生直接营收1.83亿元,同比增长8.2%。

 

图片

(图片:良渚街道FBB篮球冠军联赛|来源:网络公开)

02

良渚文化数字文旅案例赏析

1

“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项目成为数字文旅融合的典范。游客只需用手机扫码,便可穿越五千年,步入良渚古国的权力中心——莫角山宫殿区,体验一场融合增强现实技术与考古知识的沉浸之旅。该项目全长约300米,覆盖六个主题AR场景,以多维度叙事手段再现良渚文明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

图片

(图片:”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开始界面|来源:网络公开)

 

在“时空之门”环节,闪耀着神徽的虚拟之门缓缓打开,游客可选择国王、良良或平民角色作为全程向导,多视角了解良渚文化内涵。进入“生生不息”,茅草屋鳞次栉比,篝火上炖煮着刚猎回的食物,女性坐于火旁织布,被圈养的猪嬉戏打滚,配合《夹河而居》视频解说,生动呈现先民的生活图景。“泥土成器”场景则真实还原制陶工艺,有人搅拌泥土、盘泥、使用飞轮,也有人刻划纹饰与搬运成品,彰显良渚手工业的高度发达。抵达“巍巍宫殿”,登临莫角山顶,宏伟的宫殿与附属建筑以高精度数字模型浮现眼前,游客可通过视频深入了解建造过程,还可参与互动答题、与虚拟向导合影。“八方格局”以旋转全景沙盘呈现反山王陵、钟家港、池中寺、水坝等卫星遗址,构建以王城为核心的空间认知体系。最终在“神圣祭典”中,虚拟的贵族、平民与士兵聚集于沙土广场,举行庄严仪式,重现五千年前的信仰场景。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项目不仅以轻量化、低成本方式实现文化信息的深度传递,更通过虚实结合的场景演绎,让游客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展示目标。

 

图片

(图片:旋转全景沙盘了解莫角山周边的遗址|来源:网络公开)

 

2

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作为全球首个以良渚古城为蓝本的全感官沉浸式科技互动体验项目,于7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创新项目通过尖端VR大空间技术,打造了一个800余平方米的互动体验空间,为访客提供了一场长达35分钟的穿越时空之旅,实现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完美融合。该项目最显著的技术突破在于采用高精度空间定位、动作捕捉和实时渲染技术,以1:1比例重建了良渚古城的立体格局。从三重古城结构到河道村舍房屋,从先民服饰到室内陈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考古学家和数字艺术家的精心还原,创造了上亿面的高保真数字模型,最大限度地再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盛景。

 

体验者首先在虚拟实验室中与两位博士角色相遇,随后沿着神秘良渚神徽的线索,开启穿越之旅。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能够亲眼见证良渚古国的变迁,还能与两代良渚王互动,亲身参与重要的祭祀仪式,甚至直面洪水危机等历史关键时刻。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物展示的静态局限,让历史变得生动而富有情感张力。项目特别设计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体验环节:乘坐竹筏感受临水而居的先民生活,与神鸟一同翱翔天空俯瞰三重向心式结构的良渚古城,深入了解发达的稻作农业系统,以及近距离观察玉器、石器、漆木器等手工作坊的工艺流程。每个环节都融入了互动元素,使参与者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体验者。

图片

(图片: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海报|来源网络公开)

 

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文旅领域的典型应用,“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模式的革新,不仅丰富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游览内容,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文化桥梁,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为全球遗址类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良渚方案”。

图片

(图片:访客体验“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 | 来源:网络公开)

 

3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聚焦大遗址“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对应建设空间管治、网格智治、价值研究、”文物+”四个场景,并在手机端配套开发相应办公软件,通过”空间规划管控+网格双重监管+平台监测预警”模式强化大遗址综合保护,初步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警、行为可追溯、保护可提前”的全天候动态化遗址保护闭环。

图片

(来源:”文物+”板块治理端 | 来源:网络公开)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在全盘整合现有文物数据、人才、项目基础上,创新性地通过AI神经网络技术,融合地理位置信息与文物资源,打造良渚文化可视化知识图谱,实现研究资源分层分类共享。在”文物+”板块的治理端,多维度抓取游客信息,精细构建游客画像、形成旅游热力分布图,引导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策划文创集市、公众考古等系列活动,为提升游客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在服务端,借助虚拟现实、AR等手段引领观众沉浸式云游良渚博物院,迭代升级遗址公园小程序上新良渚小知、游径设计等特色功能,丰富让文物活起来的表达路径。

03

新质生产力赋能良渚文化现代转译路径浅析

 

1

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

与沉浸式叙事创新

 

良渚文化的现代转译核心在于对玉琮、神徽、水利系统等典型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数字再现,经过多年以来良渚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开发,当前已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AR场景叠加、虚拟角色互动等方式,成功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叙事体验。未来,良渚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应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实时渲染与空间计算技术,构建更具智能响应能力的沉浸环境,例如开发可自主对话的虚拟导览员,依据游客兴趣动态调整叙事线索,还可以引入情感计算技术,让虚拟角色能根据用户情绪反馈调整互动方式;以及利用物理引擎模拟古环境变化,使游客”亲历”洪水危机等历史场景。同时,良渚文化数字基因库也需要同步建立,对文物纹饰、建筑形制、礼仪规制等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存档与语义标注,为创意转化提供学术支撑,真正实现从”文化展示”到“文明对话”的升华。

图片

(图片:良渚博物院AR导览 | 来源:网络公开)

 

2

线上线下融合的

体验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从良渚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趋势来看,良渚文旅生态正从单一景区体验向“云-端-边”协同模式演进。线上层面,可构建“良渚数字宇宙”平台,集成虚拟特展、远程研学、数字文创共创等功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IP资产确权与用户集体创作,比如说开发线上考古模拟器,让用户参与虚拟发掘与文物修复。在线下层面,应强化遗址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联动,将西门市集、厨娘工坊等业态纳入数字导览系统,形成从文化体验到消费再到传播的闭环。同时,作为中华重要古代文明,深化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必不可少,开发沉浸式课程包,让学生通过VR课堂体验良渚稻作农业;与高校共建数字人文实验室,将考古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教学内容;打造研学实践基地,开展数字文创设计工作坊,还可以通过”云展览+实景体验+教育实践”的多维联动,构建跨越物理边界的文化传播网络。此外,需建立良渚数字标准体系,对AR/VR内容、数据接口、用户体验进行规范,确保文化转译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图片

(图片: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 | 来源:网络公开)

 

3

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播

与国际对话体系构建

 

虽然良渚文化遗址在2019年就确认为了世界遗产,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仍不能与长城等遗产齐肩,这就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来建立跨文明对话传播的能力。良渚文化宣传可以借鉴《消失的法老》沉浸VR展览的全球巡展经验,开发多语言VR导览系统,支持英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实时语音解说;同步制作良渚文明对比体验舱,将中国玉礼制与埃及金字塔、玛雅祭祀文化进行可视化对比,凸显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与共性。

 

同时,在技术上应构建跨国协作平台,与国际博物馆联盟合作,将良渚数字内容接入世界社交媒体渠道,利用云计算部署分布式VR体验节点,实现全球多用户同步沉浸体验。同时打造良渚文化数字大使IP,在海外社交平台开展良渚文化话题的互动传播等方式吸引Z世代群体,使良渚文化从区域性遗产升维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图片

(图片:央博”数字平台-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首站“文明圣地——良渚” | 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Editor's Afterword

良渚文化的数字化实践,以“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和“神纹之约”VR项目为代表,成功构建了沉浸式文旅新范式。这些项目不仅实现了玉琮、神徽等文化符号的精准转译,更通过虚实融合的叙事方式让五千年前的文明变得可触可感,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实践。未来,良渚应继续深化”内容—技术—业态—传播”的四维创新,构建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文明传播体系。让良渚文化从区域性遗产升维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中国样板”,为人类文明对话贡献东方智慧。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