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之九: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名与实

字号:T|T
2025-09-29 14:31 来源:博物院杂志

自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开设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已形成涵盖本硕博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对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问题的讨论却严重缺失,这与博物馆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极不匹配。尤其是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存在名实不符的问题。“名”指的是本硕博的专业学科目录,“实”指的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

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名”

本科层次,目前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门类、专业类“历史学类”下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代码060104)”,与其紧密相关的有“考古学(专业代码060103)”“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代码060105T,注:T表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特设专业)”“文化遗产(专业代码060107T)”3个。因此,大多数高校设置的系所也称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系”“文化遗产系”等,也有“考古文博系”的组合名称。

研究生层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06历史学”下设“0651博物馆”专业学位,并仅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其他紧密相关的有“06历史学”下的“0601考古学”学术硕士,及“14交叉学科”下的“1451文物”专业学位,且“1451文物”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截至2024年,全国有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文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文物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

梳理学科名称,是因为本来博物馆行业就不太了解教育系统这些复杂的学科划分与目录体系,再加上部分地方人社部门没有深入沟通,在博物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由于发布岗位的专业要求与学生毕业证上的名称不符,甚至是由于“博物馆”与“博物馆学”一字之差,造成学生报名审核不通过,引起了不少麻烦和混乱,使高校和博物馆用人单位都蒙受损失。为避免此类问题,博物馆和人社部门应关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专业名称调整,及时更新岗位要求,确保博物馆专业岗位招聘顺利进行,保障学生对口就业。

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实”

对于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是各高校自主决定,所以产生不少问题。

一是教什么。本科层次主要是课程体系的问题。近些年本科教育呈现基础素质教育趋向,多为宽口径培养,缺乏深度与针对性。很多学校现在采用大类招生、书院制培养等做法,大一多为思政类、英语、通识课等课程,二、三、四年级开设博物馆学相关的专业课,高校多以博物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学概论+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六大段考古+专题考古+博物馆收藏、展览、教育、公共服务课程+各类文物专题(青铜、陶瓷、玉器、书画、古建筑)的组合设置。高校常常以为学生只要修完上述课程,就是一名合格的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与考古工作及各类文物息息相关,业务类型很多,越是大型的博物馆,分工越细,学生去博物馆就业往往仅从事某个部门某个方面的工作。在无法知道学生从事什么具体工作的情况下,只好把尽可能多的内容教给学生。但这样“概论式课程”最大的问题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和学习,不分主次的文博行业知识大锅烩让学生只有知识,缺乏相关方法论的系统训练。

研究生更为复杂,虽有所改进,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仍显不足。按专业目录虽然分考古学学术硕士、博物馆专业硕士、文物专业硕士博士,但博物馆学教育并非仅仅局限在博物馆专业硕士。很多高校都在考古学学术硕士、文物专业硕士博士下设置博物馆学的培养方向,其实判断该生是不是博物馆学方向,主要依靠未来学生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是否与博物馆学相关。虽然现在硕士点授权单位很多,但部分高校是在原来历史、旅游、民族学或文化产业等学科下申请设置的学位点,由于缺乏博物馆学方向的专业教师,或是聘请博物馆人员兼职上课,或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开课。学生学习的很多课程与博物馆学不甚相关,也很难支撑其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更不能满足将来博物馆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是如何教。博物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各高校一般放在本科大三和研究生研二上半学期的大实习尤为重要。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个别高校自己拥有博物馆,甚至还是如山东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这样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实习在自己博物馆就可以解决。学生可以上手文物,经过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部门轮岗,真正地参与各岗位工作。如上海大学博物馆还配合实习每年推出实习学生参与策划并实施的展览及配套教育活动。但大多数高校没有博物馆,只能在当地或外地博物馆建立实习基地,派学生去博物馆实习。如吉林大学博物馆新馆未建成时,实习由博物馆学专业教师带队、观众调查等具体项目牵引的做法,确实取得很好效果。但大多数学校放任自流,把学生放到博物馆,由博物馆的带教老师安排工作,别说由于保障文物安全的原因,学生一般不能上手文物,即便是其他工作,学生也很难参与,往往变成了打杂的。更有甚者,个别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结束后给学校交来一份盖章的实习证明表即可,至于学生到底在博物馆实习学到了什么内容,学校监管不严。博物馆学专业大实习不但没有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反倒让学生觉得博物馆工作简单无聊,产生改行的想法。

博物馆学专业教育要名实相符

关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去向,笔者认为,本科应该为基础教育,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实际工作能力都较为有限,距博物馆用人单位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学术硕士应该较为偏向博物馆学理论问题研究,将来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专业硕士要特别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以满足将来博物馆行业工作的需求,当然也可以深造读博士;学术博士当下应该是培养博物馆学学术研究能力,为高校培养师资力量,解决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学师资不足的问题;专业博士更应该聚焦于创新解决博物馆行业瓶颈问题,将来成为行业中坚力量。当然,并不是说学术硕士博士只是研究理论不需要实践,专业硕士博士就不需要理论支撑。无论哪一层次的培养,要想名实相符,都必须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视实习。实习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行业的重要桥梁,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明确博物馆学实习的具体目标,如培养学生认识文物、阐释利用文物的职业素养,陈列展览策划实施和教育活动组织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内容,特别是考核方式。选派博物馆学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邀请实习基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指导。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实习计划,优化实习安排。

二是校馆联培。高校与博物馆的合作联合培养是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双方也互惠互利。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提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如展览策划创新、文物保护技术难题等。高校则利用学术优势,组织老师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帮助博物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硕士,特别是专业硕士,要实行“双导师制”,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博物馆行业导师则结合实际工作,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

总之,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应以行业需求为指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博物馆作为专业人才的主要需求方,有责任与高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高校需深入了解博物馆行业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博物馆则应积极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真正名实相符,为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