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及价值分析

字号:T|T
2025-09-24 15:52 来源:重庆考古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重庆秀山坝子,背靠高秀山,面临平江河,俗称“杨氏土司城”。19878公布为第二批秀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杨氏土司城遗址”20192月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集平茶长官司治所和杨氏祖庙为一体,是研究平茶土司政治制度以及土司文化的重要见证。

一、地理位置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街道司城村司城街,方向145°,地理坐标:东经108°5116,北纬28°2329

图片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历史沿革

(一) 秀山杨氏土司沿革

秀山土司起源于宋代,《酉阳州志》[1]、《酉阳直隶州总志》[2]、清光绪《秀山县志》[3]等多部志书对秀山土司历史沿革有详细的记载。

五代时期中原纷扰,地陷于蛮[3],酉阳冉氏占据今秀山东北诸地,而西南百余里则由杨氏占据。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中央王朝在秀山设立平茶,隶属羁縻思州由杨氏管理。随后杨氏未获朝廷许可自行便将邑梅、平茶、石耶三并为土知府。

元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招抚政策,根据地盘势力大小给予宣慰司、宣抚司、长官司等官职名号,准予世袭[4]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元王朝对秀山地区的土司建置进行清理整顿,改邑梅为佛乡洞长官司,撤平茶承化军民府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石耶仍为顺德军民(土知)府至此,秀山土司制度正式进入史册“炳然国史矣”[3]

元朝末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改邑梅佛乡洞长官司为邑梅沿边溪峒军民土知府明洪武年(1375年)罢邑梅、石耶二土知府并为长官司同时拆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为平茶长官司和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其中平茶长官司属酉阳宣抚司,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则属思南宣慰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平茶、溶溪芝麻子坪二长官司直隶四川布政使司,邑梅、石耶二土知府并为长官司隶属酉阳。明永乐初,改邑梅长官司隶属重庆卫,同时分石耶部分区域设置地坝副长官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溶溪石、皮、吕、龙、麻五姓苗民起义,反抗土司统治和压迫,当时长官不能制,被迫将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迁治酉阳上济里,遂罢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至此便形成了秀山历史上著名的“百里四司”,即邑梅洞长官司、石耶长官司、平茶洞长官司和地坝洞副长官司。

雍正四年(1726年),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雍正十三年(1735年),邑梅、平茶、石耶三洞长官司及地坝洞副长官司迫于形势而改流,清王朝下令将四司及其下属机构废除秀山杨氏土司2021人传计485年。

(二) 平茶土司沿革

清光绪《秀山县志》[3]中《土官志》记载了平茶土司的历史沿革。淳熙八年(1181年),杨再西“以平贵州铜仁、大小两江、省溪、迪逻及东川安彝诸处功,授宣慰使司之职”[2]。淳祐十年(1250年),杨再西之孙杨光以平蛮功授平茶承化军民土知府。所辖区域南北走向,东与邑梅司接壤,南与苗隘交贵州乌罗司接壤,西连贵州铜仁府,北接天平营交酉阳司[5]。杨光彤死后杨昌兰、杨胜都相继承袭。

元初,中央王朝清理整顿边区,取消了平茶承化军民土知府,设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使司,仍以杨胜都为长官。不久,杨胜都被酉阳冉土司杀害,其子杨秀留得奶娘潜藏民间长大,被族人找回承袭土长官之职。

杨秀留死后由杨再兴世承由于杨再兴在明玉珍称帝时厉兵捍境,深拒伪命[3]拒不接受明玉珍的旨意,而在明洪武初年就向明朝纳土称臣廷遂改榕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为平茶长官司,另设芝子坪长官司,属阳宣抚使司,接着改属重庆卫。洪武十七年1384,平茶长官司升直隶长官司,属四川布政使司。杨再兴死后由其子杨正贤承袭,并由杨再兴的弟弟杨再胜代理长官事务。杨再胜欲杀杨正贤,杨正贤察觉后潜逃上京密告杨再胜谋反,朝廷处死杨再胜后,杨正贤正式袭长官职。杨正贤后相继由杨通恒、杨茂承袭。正德十一年1516,杨茂奉诏领兵镇压叙州侗民起义十三年1518又参与镇压茂州藏民起义,怀远将军。杨茂死后依次由杨殷、杨均佑、杨秀廷承袭。杨秀廷因参加镇压贵州红苗起义武德将军。杨秀廷后杨再显承袭。杨再显应檄援辽东,授武略将军、奉政大夫。嘉靖十五年1536后,辽兵又乱,杨再显奉诏征讨,死于军中。杨再显死后相继由杨正松、杨通一、杨光祖承袭。万历二十七年1599,杨光祖随总督参加平播之役,授明威将军、忠顺大夫[6]。杨光祖死后杨昌允承袭。天启元年及二年1621年及1622,杨昌允因奉诏参加平息四川永宁彝族土官奢崇明反叛和贵州水西头目安邦彦反叛,授龙骧将军[6]。杨昌允死后杨胜吉承袭杨胜吉曾随父镇压李自成义军,投京营参将。南明永历初,授杨胜吉总兵官,思沿都总管,平夷将军等官职。这期间,曾同总兵杨光谦一同抗清。清康熙年间,杨胜吉又随清兵平定吴三桂叛乱。杨胜吉死后相继由杨再璜、杨正承袭。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秀山四司“相率献土”,土司制度正式结束[1]。从宋理宗宝祐元年杨光起,至雍正十三年杨正止,平茶洞土司政权共历483年。

(三)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历史沿革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为首任平茶长官司杨光彤在南宋时期修建,治所之初建衙署于今龙凤场西面虎山下[7]明洪武七年(1374年)平茶长官司从衙虎山旧址迁徙于高秀山下司城街[5]与司城街相隔不远的下衙为土司分驻之地,客寨也建有客寨副长官司衙署[8]。清光绪《秀山县志》疆域图中已有司城街、下衙和客寨的位置标注。

图片

2  清光绪《秀山县志》中的客寨、司城街、下衙的地理位置

历经明清两代修建,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成为平茶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后,平茶正长官司杨正栾缘事赴黔省候质,后人得以留居当地[9],平茶土司衙署失去了政治功能,仅作为其后人居住场所。《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改土归流”后的土司城“平茶司在县西四十里,旧署惟头门已圮,其大堂、二堂、三堂现为杨氏官房嫡裔住宅”[2],可知清乾隆年间的平茶土司衙署有三堂,门头已经坍塌损毁。1957年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改作粮仓和临时住房。2013年粮仓撤除2014年政府拨专款对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进行维修。如今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是秀山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杨氏族人进行宗族祭祀的重要场所。

三、建筑形制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历史上几经修葺,现保留基本为清代风格占地887.86平方米,建筑面积804.26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戏楼、正堂、后堂(已毁)和左右厢房,平面呈长方形,两侧为三级式马头山墙。

图片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航摄

大门:门墙面阔23.1米,高8.4米。门洞开在门墙中央,呈牌楼形式,上书“杨氏土司城”,楼柱上有楹联一对:“入门须切垂牛暮  奉祀勿忘汉马功”。门框用长条石砌成;规整石砌墙基高0.6米,上砌一眠一斗青水墙,顶砌大墙头,大墙头下为厢房出水檐口,皆出挑三级,一级平线叠涩,二级砖角叠涩砌法,三级平线叠涩,上盖小青瓦,平铺瓦压脊,再斜摆一线干搓瓦。大门内是连为一体的前厅与戏楼。2014年对大门和连为一体的墙体进行过维修。

前厅:为一栋五开间一排三柱落地木质穿斗硬山式建筑面积83.1平方米。一层设廊道连通左右厢房,明间开敞,入大门经戏楼楼板下而过,从左右两侧梢间上楼梯。二层设回廊贯通戏楼、厢房、正堂。前厅明间正脊顺搭在戏楼的横梁上,在整栋建筑正立面大门上形成一个高耸的门罩,下方牌楼柱各顶一朵私檐,错落有致的建筑构件与色调凸显出建筑整体的灵感。

戏楼:与前厅连为一体,八柱落地,外侧两柱上挂楹联“忠孝有专首便君子扬眉吐气  奸邪无结果令小人眉目警心”。柱下置扁鼓形八方石础,立柱底面皆挖4个对称通风眼并做地杖。底层屋架空敞,不作板壁门窗装修;前檐高6.8米,作飞檐,三面檐口下作卷棚,平板式天花;九架穿斗抬梁式结构,脊高9.2米,屋面盖小青瓦,垂脊与戗脊走白灰,正脊干摆瓦,两端灰塑,脊中堆饰瓦件。整个原始构件保存较好。

正堂:直经庭院为正堂,是一栋单檐五开间穿斗抬梁结构的硬山式建筑,进深三间;明间往庭院部位延伸出一栋五面式楼阁建筑,有四级五面通宽台阶,一级踏入正堂,两侧山墙各开侧门。所有立柱与柱础的做法与风格与前厅雷同,通进深9.3楼阁屋面檩架部分搭接在正堂屋架上,檐口高5.9米,作飞檐,五面坡水檐口下作卷棚,梁头与梁芯雕花;11架穿斗抬梁式结构,正脊大梁左行书:钟堂集庆,右行书:燕翼贻岭。脊高7.7米,屋面盖小青瓦,垂脊与戗脊走白灰,正脊堆摆通风瓦,脊中堆饰瓦件。整个原始构件基本保留。正堂共计六幅楹联,门前为“雄著经慎著史赫赫文章传世骥  宋时将堂堂姓氏炳人间”,正堂内为“祖业起于汉马之功自唐晋及汉周而宋元以暨明清千百年间作土历茅皆且吾一家嫡液   世德明于来种之帝由开侠应华夏而粤楚以至应蜀数里外金书铁卷无作哉七字宗支”,正像位为“汉马功劳由宋北  文龙事业自开西”。楼阁共计四幅楹联,分别为“神昭乡应保我子孙护我黎庶恩流宇宙长春 □□□□(落款已毁)忐票精忠报国将帅为国臣鄰功奠河山永宴 清杨再位篆书”;“守祖宗带砺宏基敢忘肯堂肯构;开茅土批蜀粤楚黔分封济义魂 清再位撰”;“发祥来汉室清白家风祖宗千年荣祭典;缵绪自隋朝公侯世绩子孙百代保宗祀(清代丹阳陈蔺撰 司城杨光友书)”;“农庭无事许福药趣尽天伦;门第维新自有嘉祥垂瑞气”。

后堂:已毁。根据结构推测为一栋单檐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其形制基本同于正堂,前为天井。

厢房:位于庭院两侧,五开间,基本对称,其中东梢间与楼梯间相接,两层,三柱落地,两坡水。前檐高5.7米,后檐搁于山墙,雨水直接排出山墙外。通面阔18.9米,通进深两间2.9米,通高8米。东西厢房檐柱上均有楹联,东厢房楹联为“开辟南疆五溪区域同化  秀气贯全球蜀道崎岖山色秀  杰出杨门赤诚报国无私欲  守祖宗一脉真传曰勤曰俭  事事让三分天宽地和”,西厢房楹联为“田留守亩子种孙耕  教儿孙两条正道南难读难耕  高悬祖训清白传家有遗风  山光映一宇川流清湍秀盈山  连徵北塞一篇史绩留芳”。厢房两侧楹联有散缺,对仗亦不工整,推测为书写之人仓促所为,未作过多思考[4]

四、价值分析

(一) 历史价值

秀山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是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由首任平茶长官杨光彤始建。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土司治所,它见证了杨氏土司480年的世袭统治,是研究元代至清代土司行政体系、军事防御及社会结构的珍贵实证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平茶土司衙署转型为祖庙这一转变直接关联清朝废除土司制度的重大政治变革,成为研究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策略调整的典型案例。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还与秀山《平茶杨氏族谱》《秀山县志》等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共同记录了土司制度的兴废,也见证了渝东南地区从羁縻统治到当代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 文化价值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的建筑形制融合了秀山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技艺与汉族砖石工艺,其封火山墙、青石板天井及戏楼官衙复合设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深度交融。秀山土司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依然在继承和存续,作为秀山及周边区域杨氏宗族的祭祀场所和维系传统情感的精神空间,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至今仍承载着杨氏宗族血缘认同与传统民俗活动,如祭祀仪式、宗族议事等,成为研究当地民族社会组织和信仰体系的重要载体。秀山约六分之一杨姓人口视其为文化纽带,这种族群认同的延续性,凸显了土司记忆和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认可度。此外,邻近的客寨风雨廊桥、苗王墓等文化遗产与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共同构成龙凤坝历史文化景观,强化了区域文化的完整性‌‌

(三) 科学价值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的建筑技术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其砖木结构采用青石板铺砌天井、封火山墙围合等工艺,展现了渝东南地区传统建筑的抗震与排水智慧。建筑选址于背山面水的开阔地带,既借助山势构建天然屏障,又依托河水确保生产生活用水,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军事防御的双重功效。这种布局既利于日常耕作与居住,又能通过开阔视野及时发现敌情,避免遭遇高处突袭,体现了古代城池规划中的智慧和对地形水文的精准适应。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构造方式为研究区域建筑技术史提供了实物样本。高围墙防御性设计反映了土司时代军事防御需求,是古代边疆建筑工程的典型代表‌‌

(四) 艺术价值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轴线布局与戏楼、官衙的复合功能设计,兼具权力象征性与生活实用性。现存建筑的梁架彩绘、石刻纹样等细节保留地方装饰艺术特色。建筑飞檐的曲线造型与天井的青石板铺砌,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对比。整体风格融合少数民族建筑的粗犷与汉族建筑的细腻,如戏楼的飞檐翘角与官衙的庄重门廊相得益彰,成为武陵山区建筑艺术的典范‌‌

(五) 社会价值

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社区凝聚力方面具有强大且持续作用。20世纪曾作为高秀乡政府粮站使用,现开放为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了历史建筑在当代的活化利用。对于杨氏后裔而言,祖庙仍是维系宗族认同的精神核心,每年举办的清明祭祖民俗活动强化了地方文化传承。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与客寨桥、苗王墓、巨丰堰等文化遗产和龙凤花海等自然景观共同构成秀山文旅资源体系,通过土司文化+生态景观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经济与社区参与,彰显了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意义

五、结语

秀山平茶土司衙署暨祖庙集衙署宗祠两大功能于一体由前厅、戏楼、正堂、后堂、庭院左右厢房组成,为清代风格的硬山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从南宋杨光彤筑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军政中心,再到改土归流后的宗族圣地,这座建筑土司制度的活态标本,其历史脉络贯穿宋元明清凝聚了武陵山区多元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渝东南武陵山地区唯一保留的衙署暨祖庙合一的土司建筑遗存它是秀山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是研究平茶土司政治制度以及土司文化的重要见证物。其与客寨桥、苗王墓等文化遗产共同构成的龙凤坝自然文化景观,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更以鲜活的生命力滋养着秀山文旅融合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 邵陆酉阳州志[M]. 成都巴蜀书社, 2010.

[2] 冯世瀛冉崇文酉阳直隶州总志[M]. 成都巴蜀书社, 2009.

[3] 王寿松李稽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M].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6.

[4] 李超碑刻遗迹与历史记忆:秀山长官司的文化场域与土司遗存考察[J]. 大理大学学报, 2020,5(11): 61-69.

[5] 赵心宪“土司制度”在渝东南的渐进推行过程研究——以“秀山地区”为例[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27(01): 37-43.

[6] 周渝津浅析明代秀山杨氏土司军事活动[J]. 黑龙江史志, 2013(13): 67-68.

[7]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秀山县志[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8] 秀山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秀山县地名录[M]. 涪陵涪陵群众报印刷厂, 1983.

[9]张万东明清王朝对渝东南土司统治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