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之五: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素养教育与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

字号:T|T
2025-09-24 15:48 来源:博物院杂志

近年来,我国高校设置文博专业数量明显增多。据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校共有文物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4个,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但发展程度因地理位置、管理属性、办校理念、师资力量和系统化程度不同而形成波峰与波谷并存的现象,专业信度、活跃度、认同度、就业率等与自身期待有偏差。除了宏观教育政策、高校管理属性和行业机制体制等客观原因外,高校博物馆学专业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考评学术化导向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综合性要求之间,学院化教学导向与专业学科特性之间,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与博物馆教学质量之间,高校博物馆专业教育目标或能力与不断变化的博物馆行业之间都存在一定偏差,加上学生专业选择的被动性和专业课程的“散装化”,造成教学科研“思维品质”与行业需要、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应基于真实实践情境的“知识—智识—素养”的学科本质凝练与体系建设,充分实现专业必备的核心素养、真实情境的实践能力、目标导向的评估指标和三全育人的价值观念四大要素之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效用性与可持续性。

第一,以思维品质为导向,实现知识课程的结构化、体系化。在高校教学教育数字化程度越来越深的当下,文博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强调思维能力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设计思维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的智识化、素养化。一是在博物馆专业教学中,设计思维对于知识的智识化和素养化非常重要。设计思维并非视觉设计或图形设计,而是借鉴了设计师思维模式,以人为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过程。它将人们的需求与技术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以实现业务成功和可行性提升。二是将博物馆专业知识进一步智识化。智识指统领知识的智慧。相比于知识,智识水平和能力更为重要。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在实现思维导向型教学任务之后,面对以知识生产系统化和社会化为使命的真实的博物馆领域,其主要目标则是提升智识化、素养化的专业人才进入实践的、真实情境的机构之能力。

第二,以核心专业素养为目标,提高数字技术的嵌入度、应用性。202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呼吁通过数字变革重塑教育未来。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在高校教育和文博行业数智化背景下,文博专业教育面临着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任务。而新文科建设对文博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尽管各个高校进行了各种尝试探索,但专业教师课程设置的传统惯性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型中出现一些滞后现象,尤其是教材和教学设备设施与行业需求、师生个人数字化情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教学理念与实践数字化程度不一,且与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结合不足,因此有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数字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例,该院下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招收文物与博物馆本科生(4年)、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2023年之后为3年,之前为2年)、文物与博物馆学方向博士生(4年),皆为全日制。开设博物馆学基础、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博物馆职业伦理道德、世界博物馆等本科专业课程以及博物馆与历史教育选修课,博物馆公共服务、博物馆发展前沿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外博物馆学术史等博士课程,参与GPE线上教育、中德博物馆与历史教育线上课程等国际课程。其中陈列展览设计课程设置有数字策展环节,推出“高校学生数字策展人展教”品牌,由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组成10人策展团队,分领陈列展览内容设计组、形式设计组、教育推广组、文创设计组等,形成1+N沉浸式育人模式。

学生策展团队自主设计“何以中国——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打卡’博物馆”图片展,在该校教育博物馆展出。该展览推出了校内实体展和线上展览相结合的展览形态,形成了30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讲解队伍,实现了陈列展览设计本科学生“展中展”课程学习成果应用转化的创新,并利用师范高校“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模式拓展教育活动视域,利用高校师生特点将展厅变为真实学习的课堂和实习基地,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高校学生数字策展人展教活动系列”(10期),阅读量突破1.2万。

此外,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课程成果《文博硕士数字学术现状调查与研究》获得校级优秀案例。该项目旨在发挥高校学术科研优势,培养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智能力,增强专业教学的真实实践和学科研究对文博行业的支撑力和创新引领力,提升文物博物馆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以便更好地理解、感知和参与已经高度数字化的文博行业智慧化发展,如文物数据资源动态管理机制,文物博物馆行业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云展览、数字社教等在线业务。

第三,以行业发展为参照,优化“教学评一体化”机制体制。“评”不仅指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与学成果或绩效在高校教育体系的比值,也关乎高校文博专业能力建设的水平,还要考量其成果质量,即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真实情境中的嵌入度。针对目标导向,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设置合理的评价任务和目标,形成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入职后的跟踪评价。比如,文博行业所需的基础素养和关键性专业能力,即如何在博物馆实践性真实情境中发挥设计思维的优势,采用结构化方略解决复杂多变的真实问题,如何通过实证科学方法寻求专业和学科的本质,如何通过高智识能力赋能博物馆知识生产的结构化与社会化,提高辨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水平或能力。

在当前我国博物馆热背景下,上述素养或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应该消解当前存在的“失调”“烦恼”,乃至结构性滞后。比如,针对指定教材所反映博物馆新现象、新趋势、新转向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辨性材料(实践案例)补充、剖析与研究。此外,充分整合并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扩大朋友圈,与关键合作伙伴共同提高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水平。校内如计算机系、化工学院、外语学院、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在校外,从整体视角将各类博物馆纳入教学内容中,通过建议、意见等方式进行专业性分析与引导,型塑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特质与话语表述。文博专业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博物馆化”专业性及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学生专业性及专业能力的博物馆化,并帮助非专业学生(学院或学校)形成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很多与博物馆有关,如志愿者、实习单位等)。

最后,高校文博教育应充分发挥管理属性的优势,通过机构化方式,形成特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模式,同时凸显地方文化的特色。如师范类院校,博物馆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选择中学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将是促进馆校合作的有力中介,这些高校也有相关研究机构提供智力导引,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国际协同研究中心“博物馆与历史教育组”等。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技术赋能博物馆行业和高校博物馆专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和引领力驱动二者数智转型并相互嵌入融合,实现博物馆知识全链条智慧化,为数智时代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全力构筑面向世界的中国博物馆自主知识体系。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