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常常认为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是同一的,让学生掌握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就可以胜任博物馆业务工作了。为此,高校博物馆学专业通过学科建设,构建系统完整的博物馆学理论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掌握博物馆的本质和运作规律,进而将博物馆学理论应用于博物馆业务实践,换句话说,将博物馆学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实践,以检验学术研究成果的真理性。这一流程有用头脑立地的感觉,将普适的、理想化的、自洽的博物馆学理论套用于博物馆实践,用一般排除特殊,用演绎替代抽象,用思想置换技能。
高校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分分合合,是与博物馆发展对博物馆学理论的认识和诉求息息相关的。博物馆学始于博物馆实务,1727年德国人尼科利乌斯撰写《博物馆实务》,这本书的封面描绘了作者理想的博物馆样式,书中讨论了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和展示方法。20世纪30年代,英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培训,新入职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六个月以后,可以选择一位资深博物馆人作为指导老师,经过2—3年的学习,撰写论文,在通过严格的审查后,由英国博物馆协会颁发学业证书。1923年,美国哈佛大学弗格艺术博物馆开设博物馆研究课程,为博物馆培养合格的专业人员。在博物馆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活动及博物馆藏品相关学科知识为主干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构建思辨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在该专委会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以概念、命题、问题、观点为基本构架的理论博物馆学体系。于是,思辨博物馆学成为博物馆学的理论部分,专业技能和业务规范成为博物馆学的应用部分。高校博物馆学专业侧重于理论博物馆学的构建,博物馆则侧重于博物馆业务活动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理论化与现代大学制度有关,现代大学是生产知识的重镇,博物馆作为现代实验实证科学的孵化器,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早期博物馆学的内容多为与藏品相关的科学知识,博物馆学的方法多借鉴自然科学方法,如博物馆类型研究和博物馆观众研究,这导致早期博物馆学的内容与博物馆现象相去甚远,博物馆仅仅作为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的场所。只有到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成熟以后,现代博物馆的本质和价值才逐渐地完善并被社会认识,从汉斯·斯隆提出“博物馆收藏要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福祉”,到卢浮宫的“艺术属于人民”,到詹姆斯·史密森提出“博物馆要在民众中积聚和传播知识”,再到乔治·布朗·古德强调“博物馆是新思想的培育场”,博物馆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化生产和传播机构的属性逐渐成为共识。20世纪后期,博物馆学逐渐剥离了与藏品相关的科学知识内容,而将博物馆现象作为认知的客观对象,探讨博物馆现象的本质、博物馆之所以为博物馆的条件和制约、博物馆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推动博物馆发展和变革的内在张力和外部压力。
博物馆学在博物馆实践与大学的博物馆藏品相关学术研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博物馆实践偏重经验、技术,更多采用直观、经验、概括和比较的方法,博物馆学研究则一方面寻求普适的最佳工作法,一方面探求博物馆现象的本质和博物馆发展的规律,总之是为博物馆成为独立的自主的社会行业奠定理论基础。迄今为止的博物馆学研究都在这一矛盾的研究框架中腾挪,博物馆学理论纠缠于博物馆客观存在,或说藏品决定了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价值,或说收藏行为决定了博物馆的目的和业务模式,或说博物馆展览体现了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或说博物馆物凝聚着社会记忆。
博物馆物是目的还是方法,成为博物馆学讨论的议题。由于有关博物馆物的争论日久,博物馆学研究于是另辟蹊径,从博物馆物转向与物相关的人,但这些“人”是与物的价值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例如物的制作者、使用者或拥有者,或物受观众欢迎和关注的程度,于是人成为物价值的背书和尺度。在这些理论中,博物馆被边缘化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成为博物馆物的附庸。这反映在博物馆实践中最严重的影响是,博物馆人的工作目的被模糊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了什么而工作?抑或他们只需完成这份工作即可?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博物馆学理论提供对博物馆整体性、系统性、真实性的认知,需要了解自身业务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需要知晓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贯穿逻辑和分工依据,需要明确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意义。但博物馆学理论研究热衷于理论的自洽,热衷于不同观点的辨析,甚至认为博物馆经验是次要的。这可能是理论博物馆学不被博物馆工作人员认可的情感原因。
回到博物馆学学术、学科和课程关系的问题。学术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是对假说的科学证实或证伪,是对知识边界的冲撞和突破,是对科学方法的试验。学术研究的科学成果,基于研究对象特质或研究方法,被整合区分为不同的知识系统,根据知识系统的上下位关系和相邻关系,构成知识体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单一的知识系统被称为知识学科,如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博物馆学通常被视为交叉学科,这主要由于博物馆业务活动涉及多元的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如博物馆藏品保护方法多为自然科学方法,博物馆藏品研究和策展方法多为社会科学方法,博物馆教育和观众研究方法多为人文科学方法。笔者认为,博物馆学是社会科学,这主要因为博物馆活动是社会化的知识构建与传播活动,现代博物馆制度的根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博物馆的价值也是由社会记忆、文化遗产、社会治理等社会功能体现出来的。
博物馆学课程是博物馆学学术研究和知识结构的具体化,是基于知识传承而设计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是博物馆学学术研究和知识增殖的有效路径。早期的博物馆学课程通常聚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课程内容是知识和技能的“天花板”;近年来,博物馆学课程转向对学习者能力的激发,使课程成为学习者发展的支架和梯子。课程内容注重对博物馆态度的转变,对博物馆价值的理解和自觉遵循,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认同,对博物馆创造力路径的把握,对博物馆业务活动目标和方法的掌握,对博物馆学理论方法的科学运用。
博物馆学课程是知识学习与具身经验的统一体,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经验则包括学习体悟和能力养成。博物馆学学习是细雨润无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经历从个别的事实及概念的积累,到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状态。为此,博物馆学课程最好有三类基本课目:一类是博物馆学理论,一类是博物馆业务实践,再一类是博物馆藏品研究。博物馆学理论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从宏观层面了解作为整体和体系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现象及其社会条件和制约,了解博物馆业务链的基本结构和分工原理,了解博物馆的道德和价值观,了解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博物馆业务实践主要让初学者参加实际的博物馆业务活动,接触有经验的博物馆业务人员,实地踏查博物馆业务环境,了解在真实的博物馆环境中博物馆人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初学者通过一些重复性的业务活动实践,掌握正确有效的操作方法,锻炼工作的专注度,养成从事特定博物馆业务的工作习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素质和思维习惯;博物馆藏品研究让学习者接触到真实的藏品,亲手触碰真实藏品时的心灵悸动,是打开博物馆之门的心灵钥匙。掌握博物馆藏品研究的科学方法,是养成博物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基础。博物馆藏品研究不仅是对具体物件的辨伪,更重要的是将具体藏品置于时空坐标系和科学知识体系之中,探究藏品与自然、人类和知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