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联合西安市档案馆、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共卫山河——西安军民抗战纪事”专题展。展览以在地叙事、空间体验与情感共鸣为核心策略,着力将抗战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认同的城市记忆载体,旨在激活集体记忆、重塑地方认同,推动历史真正融入当代城市的精神脉络与身份建构进程。
在地叙事:多维视角下的西安抗战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将西安作为西北军事指挥中枢,统筹区域防御与作战部署;中国共产党则通过在西安恢复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等组织,设立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发动和领导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如何更立体、深入地展示西安抗战史,成为我们策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多元主体,从宏大叙事到个体经验
城市记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凝聚着社会共同的情感与历史经验,其建构源于每一个体的社会实践。“共卫山河”专题展突破传统宏大线性叙事框架,围绕反空袭、国共合作、抗日动员与后勤保障四大主题,聚焦西安军民各群体的战时经历,运用日记、家书、口述史料、实物等载体,从个体经验出发,再现西安抗战历史的真实肌理与生命印记,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抗战记忆图景,不仅弥补了宏大叙事对细节与差异性的遮蔽,更让抗战历史得以在“人的尺度”上被感知、理解与传承。
交叉互证,多源史料的整合与阐释
西安八办现有馆藏文物多集中于机构沿革、地方党组织建设及相关个人经历,对抗战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复杂历史的呈现仍显不足。为拓展展览的深度与多元性,此次展览通过主题性文物征集与联合办展机制,系统整合来自不同来源、多种类型的一手史料。一方面,成功征集到一批反映日军侵华罪证的实物;另一方面,引入西安市档案馆珍藏的防空、经济、宣传等档案,有效填补馆藏空白,平衡历史叙述的不同侧面。展览融档案文献、往来信件、敌方实物、历史照片等多类型材料,构建起扎实的实证基础,从而突破单一叙事,更全面立体地呈现历史原貌,增强了叙事张力与解释力度。
物人融合,文物背后的多维故事
记忆是流动、多元且可被持续建构的。展览突破传统以政治、军事史为核心的文物阐释框架,融入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空间变迁与个体生命历程等多维视角,呈现更丰富、有温度的历史图景与人性内涵。如《铁证:1940》数字交互展项,以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处长伍云甫的手表为核心,利用数字透明屏叠压1940年伍云甫日记中有关空袭的原始记录,将伍云甫从“革命干部”还原为“空袭亲历者”,深刻揭示战争对西安民众的无差别冲击。观众可通过观看实物、查询历史片段,与过去建立深切联结,在交互中感知苦难中的坚韧与希望,进一步增强历史叙事的人文温度与情感共鸣,为代际记忆传承注入新活力。
展览前言部分
空间叙事:沉浸式记忆场景的构建
展览依托旧址空间,通过场景还原、媒介融合与叙事设计,构建出沉浸式、可体验的记忆场域。空间本身成为主动的叙事媒介,引导观众融入历史情境,从而激活集体记忆、强化情感联结,最终形成连贯而深度的观展体验。
情境导入铺垫叙事背景
西安为何成为日军无差别轰炸的重点目标?西安军民在抗战中做了哪些贡献?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采用情境导入的叙事策略,结合西安及周边地势图、日军测绘的西安地形图以及国共两党有关西安防御部署的历史文献等多元展品,层层递进构建认知背景,帮助观众理解西安在战略层面的关键地位。以此为背景,展览以四个专题为线索逐步展开,深入回应“这里曾发生什么”的核心追问。当观众理解了西安军民“为何而战”,西安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举便愈发显得撼动人心,更能唤起深切共鸣与崇高敬意。
场景复原构建独特记忆
西安大轰炸的历史曾长期湮没于时光之中。展览依托影像、档案与口述材料,通过严谨考据,以写意手法重现空袭后的西安街景。残垣断壁、历史音效、1937年防空公告与1944年老照片等元素交织并置,将西安军民七年反空袭岁月凝练为沉浸式体验,引导观众直面战争的惨烈。场景不仅勾勒历史的悲怆,更聚焦于个体命运与日常坚守,墙上的标语、真实的空袭案例、翔实数据、反空袭举措与亲历者叙述,深刻诠释了大后方民众“平凡即抵抗”的历史真相,从而致敬那些在绝境中维系民族命脉的平凡伟力。
动静交织增强叙事张力
巧妙运用动静结合的展陈手法,激活空间叙事,营造沉浸情境。“一片抗日救亡声”展项以阵列形式展示西安进步报刊文物,结合剪影艺术与动态投影,生动再现西安抗日救亡运动的热血场景,有效唤醒在地认同,激发集体情感共鸣。“烽火枢纽”展项借助电子动态地图,同步呈现日军进犯与物资输送路线,并配合铅块、毛毯等实物陈列,具象展现抗战大后方对前线的关键支撑。实物静态展示与媒介动态延展交织,在虚实中构建出强烈的叙事张力,深刻凸显出抗争的艰辛与坚守的伟大。
独立场域呼应展览主题
四大专题交汇处,特设“保卫潼关,为西安而战!”独立展项,作为展览的叙事核心与精神高地。展项采用岛台式布局居于展厅中央,与周边环墙展区构成“中心—辐射”的空间互动关系。下方武器柜陈列中条山抗战所用步枪、八路军用过的大刀等武器,呈现历史的真实;上方悬挂国共合作守河防的历史图版,二者上下呼应,构成物质见证与精神象征的深刻对话,立体呈现西安军民同仇敌忾、血沃山河的英雄壮举,将具体史实升华至“共卫山河”的展览主题。
“保卫潼关,为西安而战!”独立展项
情感动员策略:家国一体的并置
最深刻的情感动员,往往源于对个体命运的真切关注。展览通过叙事化空间与家国记忆的交织并置,将抵抗精神融入日常书写,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人性叙事,战争苦难与情感共鸣
空袭与“跑警报”构成了西安民众战时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日军空袭与家国记忆”展项深度融合个体遭遇与民族命运,借助市民、游客、文化名人等多方亲历者的口述与日记,以碎片化、多声部的记忆拼图,构建出一个层次丰富的历史情感场域。展项聚焦于“西安空袭一日:1940年5月19日”,通过并置军人伍云甫、音乐家冼星海、文学家茅盾及普通市民在同一天内的不同经历,既呈现战争苦难的普遍性,也展现人们回应方式的多样性,真实复现了危难中民众的韧性与智慧。这些个体叙事彼此呼应、交织共鸣,共同对抗历史遗忘,构筑起社会层面有关“西安反空袭”的深刻集体记忆。
“西安空袭一日:1940年5月19日”展项
罪证物语,实物见证与历史反思
展览结语部分,通过并置日军侵华罪证文物、缴获的日军军毯、1945年西安各界群众举行火炬提灯游行庆祝抗战胜利的档案记录,以及西安民众聚集钟楼欢庆胜利的历史照片等多重历史证言,以铁一般的事实昭示战争之罪、和平之贵,揭露了侵略战争的残酷本质,唤起跨越世代的历史反思与民族记忆。
时空过渡,从历史沉思到未来展望
尾厅以“未来已来长安常安”为主题,利用建筑通道的“通过性”意象,构建从历史沉思到未来展望的心理过渡。通过现代西安影像与开阔明亮的视觉设计,将展览积淀的历史凝重转化为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情感释放。观众在离场时获得慰藉与动力,形成回望历史、感悟现实、畅想未来的叙事闭环,进一步强化了展览的精神启发性。
“共为山河”专题展览旨在推动抗战遗产由历史知识转化为集体记忆,从物质空间升华为身份认同,为延续城市记忆探索实践路径。未来,策展应深耕西安抗战叙事,借助记忆建构与公众参与,推动城市记忆凝聚共识、滋养文化自信,为当代人文精神提供持久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