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城”到世界遗产,这座老城终于惊艳世界

字号:T|T
2025-09-09 10:31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
库尼亚-乌尔根奇位于土库曼斯坦西北部、阿姆河南岸,隶属达绍古兹州,是中亚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老城内,一座座古老建筑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依旧傲然矗立,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落寞,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汇与变迁。
 

 

 

库尼亚-乌尔根奇在中国古书中称玉龙杰赤,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史称波斯帝国)公元712年,此地被阿拉伯人征服,并从10世纪起逐渐兴盛,成为花剌子模地区最大的都市,12世纪成为花剌子模国首都。1221年,该城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攻破,并被夷为平地,其后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下重现昔日辉煌。由于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库尼亚-乌尔根奇不仅成为彼时举足轻重的贸易都市,还是东西方宗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交汇地,一度与布哈拉——“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相媲美。这里建筑精美,设施完善,宽阔的街道和熙攘的集市上摆放着各国商品,不同文明在此交融,城市发展进入空前繁荣期,并深刻影响着中亚地区的科学和文艺发展。直到14世纪末,库尼亚-乌尔根奇被帖木儿帝国征服并摧毁,加上阿姆河改道,昔日繁华的大都市日渐没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古城最初的布局已难觅痕迹,老城区还留有一些建于11至16世纪的古迹,如清真寺、宣礼塔、丝绸之路驿站大门、用于防御的堡垒和陵墓等。

库特鲁克-帖木儿宣礼塔是原清真寺建筑群仅存的部分,始建于11世纪,14世纪初重新修缮塔高约60米,是中亚地区最高的宣礼塔之一。宣礼塔由砖砌成,基部直径约12米,顶部直径约2米,塔内离地面7米处有台阶盘旋而上。塔顶原有木质灯塔,想来当年除了宗教用途,还被用作瞭望塔,为夜间行进的商队指引方向。因为风雨侵蚀,如今尖塔上部已略有倾斜,不再对外开放。

中亚遗产9-3-1-库特鲁克-帖木儿宣礼塔-60291319-王(二选一).jpg

库尼亚-乌尔根奇的地标建筑——库特鲁克-帖木儿宣礼塔

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是库尼亚-3乌尔根奇现存古迹中规模最大、最独特的一座建筑,建于14世纪,主要由3部分组成:南侧与门廊相接的前厅、中央巨大的穹顶厅和北侧稍小的墓室。其中,最为壮观的中央主厅拥有双层穹顶,外层已部分坍塌,内层仍结构完好。穹顶内壁贴满马赛克瓷砖,其上楔形、星形、五角形和花朵等图案规则排列,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天穹景象。穹顶下方是12个拱形窗户与12个马赛克瓷砖面交替形成的环带,再往下连接的12个尖拱巧妙地实现了从圆形天花板到六边形墙面的过渡衔接。人们认为墓室是库特鲁克·帖木儿的妻子哈尼姆的安息之地。

中亚遗产9-1-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135649083-徐.jpg

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堪称中亚地区历史建筑中的杰作

中亚遗产9-2-3-图拉别克6Ρ哈尼姆陵墓中央主厅穹顶-2HAP2C5-徐(三选一,与图1放一起).jpg

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中央主厅的穹顶设计精巧、内饰华丽

伊尔·阿尔斯兰陵墓建于12世纪,以12棱面的圆锥形穹顶著称,棱面上素面烧砖和青瓷砖交替呈锯齿状排列,正面雕刻有阿拉伯铭文,并装饰着赤陶花卉图案。陵墓由其子帖乞失主持修建,在某一时期,这座建筑还被用来储水。

中亚遗产9-4-1-阿尔斯兰陵墓60291108-金王(二选一).jpg

12面体鼓状结构支撑着阿尔斯兰陵墓的圆锥形穹顶

中亚遗产9-5-阿尔斯兰陵墓局部雕刻-132964775-徐(与图4放一起,图片转正).jpg

阿尔斯兰陵墓正面雕刻(局部)

纳吉姆丁·库布拉陵墓建于14世纪,是伊斯兰苏菲派重要人物、哲学家与诗人纳吉姆丁·库布拉(1145-1221)的安息之所,至今仍是信徒们朝拜和纪念的重要场所。

中亚遗产9-6-纳吉姆丁6Ρ库布拉陵墓-223548412-金(加大饱和度和对比度).jpg

纳吉姆丁·库布拉陵墓的门廊贴饰蓝釉瓷砖

丝绸之路驿站卡拉万萨拉伊大门和堡垒遗址虽然只余残迹,但依然宏伟可观,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建筑族谱。

中亚遗产9-7-卡拉万萨拉伊大门-60291113-王.jpg

卡拉万萨拉伊大门。尽管被称作驿站大门,但因装饰精美,有学者认为它更可能是宫殿等大型建筑的一部分。

这些古迹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独特的装饰风格不仅彰显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影响远及伊朗和阿富汗,后又影响16世纪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建筑风格。2005年,库尼亚-乌尔根奇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