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非遗新生”,从静态展陈到活态传承的沉浸式文旅城市赋能

字号:T|T
2025-09-08 11:54 来源:沉浸城市

编者按

Editorial Note

当“非遗”遇上“沉浸式”,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开始说话——铜锁“咔哒”一声弹开,清代账簿上的蝇头小楷即刻投影在纱幕,告诉你当日漕船何时过闸;百年前的手艺人“走出”展柜,与游客击掌互动,竹编师傅把篾条塞进你掌心,教你感受“破篾、刮青、起篾”三种力道;老戏台上的水袖甩到观众席,你下意识接住那一截丝缎,指尖却沾上了戏服里藏着的桂花香;晒秋大妈把二维码贴在辣椒串上,扫码即可观看一年24节气的晾晒日志,还能看到自家认领的玉米在第87天被山风吹落三粒……非遗不再只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成为可体验、可参与、可带走的“生活片段”。

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化传播”。政策东风之下,各地非遗场馆、历史街区、乡村社区、文旅集团纷纷行动:一方面,通过空间叙事、情景演艺、互动设计、数字技术,把原本“高冷”的非遗拆解成“15分钟微体验”“30分钟任务链”“两天一夜研学营”;另一方面,引入会员制、社群运营、版权授权、人才孵化等商业手段,让“见人、见物、见生活”不再停留在口号,而是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模型。

01非遗的沉浸式挖掘

1非遗故事的沉浸式呈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内,以1∶1比例复原17座运河古城。游客推开木门即可“一秒入戏”:在苏州段听评弹、在淮安段看漕帮卸粮、在临清段体验竹编灯笼制作。非遗技艺被拆解成可互动的“微任务”,游客完成绣品、拓印、船模拼装后即可获得“运河匠人”数字勋章。

2非遗技艺的深度参与——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将蜀绣、银花丝、漆器三大国家级非遗“搬进”一座川西老院落。游客换上师傅的围裙,坐在百年绣架前,由省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乱针绣”基本针法;隔壁的银花丝工作站,游客可亲手把细丝拉成“蚕茧”,再用小锤敲出一片银杏叶。园区通过“师徒制”体验把非遗工序拆解为15分钟可完成的“微课程”,复购率超过38%。

3非遗节庆的沉浸式再现——贵州丹寨万达小镇

贵州丹寨万达小镇把苗族“吃新节”搬出大山。夜幕降临,游客提着竹灯跟随苗家阿哥阿妹巡游,沿途体验芦笙舞、锦鸡舞、古法造纸、蜡染点蜡。巡游终点是一座吊脚楼广场,12口铁锅同时开锅,游客用刚收割的稻穗“打谷”,再用现舂的米浆体验“打糍粑”。节庆期间,小镇日均客流达3.2万人次,非遗体验项目收入占比超过45%。

图片

(图片: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来源:北国网)

02非遗的消费场景创新

1非遗+城市更新——苏州“非遗·慢生活”街区

城市更新语境下,非遗的价值不只是文化符号,更是激活存量空间的经济触媒。平江路将苏绣、缂丝、桃花坞木版年画嵌入街巷肌理,本质是“生产性保护”替代“橱窗式展示”,把观赏行为转化为即时消费。店铺采用“一店一传承人”制度,使租金收益、销售利润与技艺溢价直接挂钩,形成“人—技—场”闭环:传承人在场即为活招牌,空间租金因客流提升而上涨,上涨部分又以分成方式反哺技艺持有者。销售额同比增长62%表明,城市微更新的收益曲线并非线性,而是叠加了IP溢价、体验溢价和社交溢价后的指数型增长;其可复制条件在于街区产权集中、业态准入可控、公共流量持续导入。

2非遗+乡村度假——江西婺源“篁岭晒秋”

乡村度假的核心是“在地性”。篁岭把农俗“晒秋”升级为度假产品,关键在于把季节性的生产景观转化为可预订、可互动、可分润的“住宿+体验”套餐。通过“守护人计划”将游客角色前置为“合伙人”,既延长了消费链(预订—远程观看—二次邮寄),又解决了农产品溢价问题(辣椒酱成为情感伴手礼)。民宿入住率92%、二次消费提升28个百分点,显示非遗场景化后具备高客单价与高复购率双重特征;其可持续逻辑在于产权集体所有、运营公司统一托管、村民以房屋或劳务入股,从而把旅游收益转化为社区共同收益,降低“景区化”对乡村社会的撕裂风险。

3非遗+研学教育——景德镇陶溪川“夜烧·少年瓷匠”

研学赛道竞争的关键是“课程化”与“成果可视化”。陶溪川把传统龙窑烧制拆解为两天一夜的标准化模块,通过“夜烧”这一仪式节点制造峰值体验,再以“开窑—修补”环节提供二次教学机会,解决了“一次性体验”价值不足的问题。4.7万人次、官方示范基地的认证,说明课程已具备规模输出与行政背书双重壁垒;其商业模型在于老厂房低租金、教育B端集中采购、C端家长付费意愿高,三者叠加形成成本优势。未来扩容的关键在于:课程分级(小学/初中/高中)、成果分级(日用瓷/艺术瓷/竞技瓷)与师资分级(大师/技师/助教),以匹配不同客群的支付能力与时间成本。

图片

(图片: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来源:北国网)

03非遗的流量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1精准营销与社群运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

“非遗合伙人”的本质是流量分层与兴趣匹配:平台用算法将50位国家级传承人分别推送给不同文化消费圈层,形成垂类标签;15秒短视频把复杂技艺拆解为视觉锚点,降低理解门槛;话题挑战则通过UGC二次创作放大声量。闭环设计在于“内容—交易—履约”三位一体:短视频完成认知种草,小黄车完成交易转化,到店核销再把线上流量沉淀为线下客流。由此,非遗体验从低频偶发转向基于兴趣社群的高频复购,客流平均增幅35%只是结果,核心是平台与传承人共享了用户数据与交易数据,实现精准再营销与产品迭代。

2文创开发与版权运营——故宫“紫禁匠心”

“紫禁匠心”把非遗资源转化为可模块化调用的数字资产,其商业逻辑是版权分层与品类扩张:纹样、色彩、器形三大数据库相当于IP的“底层代码”,授权模式让合作方可以在不同价位带、不同消费场景里快速拼装出新SKU。缂丝眼罩、青花咖啡杯的爆发验证了“轻体量、快迭代”的可行性——高价工艺被解构成可日常使用的功能物件,既降低了购买门槛,又保留了文化识别度。持续盈利的关键在于版权池的持续扩容与风格化更新:每新增一组纹样,即可衍生数十种SKU,形成滚动式销售周期,而不必重复投入工艺原件。

3人才梯队与社区共生——贵州黔东南“非遗工坊”

该模式以“政府+高校+社区”三方共建的方式解决人才断层与利益分配双重难题。选拔—进修—返乡的漏斗机制保证了青年匠人既掌握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设计与运营思维;“前店后坊”把生产现场变成体验场景,实现销售与教学的同场转化,降低额外展示成本。工坊与社区绑定后,利润分配由“传承人—社区—政府”三方共享,社区以场地、劳动力入股,政府以订单、渠道入股,传承人以技艺与品牌入股,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微型利益共同体。126家工坊、6000人就业、5亿元年产值的数据背后,是“非遗社区化”带来的规模经济:订单集中、物流集中、培训集中,摊薄边际成本,放大品牌声量,最终让县域成为非遗产业链的分布式节点。

图片

(图片:运河边的绣架|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Editor's Afterword

面向未来,沉浸式非遗仍要直面人才断层、内容同质、利益分配三大挑战。破解之道在于“IP化”——把故事提炼成可持续衍生的超级符号;“社区化”——让流量沉淀为社区收益,形成文化共同体;“数字化”——用5G、AI、区块链把一次性体验升级为长周期共创。当老手艺与新技术、新审美、新场景持续共振,非遗便不只是经济增量,更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鲜活名片。

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的多重加持下,更多县域、村镇将以“小而美”的非遗体验撬动“微度假”大市场。千年手艺将在烟火日常中持续生长,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下一场“非遗+沉浸式”的惊喜,或许就在你我身边的寻常巷陌悄然发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