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遗址出土的古钱币略说

字号:T|T
2025-08-27 09:43 来源:重庆考古
钓鱼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图1),最高海拔391.22米;西距合川城区约5千米,南距重庆主城区约56千米,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图2),行政隶属钓鱼城街道办事处。在13世纪宋元(蒙)战争中,钓鱼城为宋廷川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嘉熙四年(1240年)到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依托钓鱼城“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城池防御体系,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铁骑的奇迹[1],对宋、元(蒙)和欧亚大陆战争与时局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在长达40年的钓鱼城保卫战中,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自20世纪60年代起,钓鱼城遗址考古工作开展至今,完成对15处遗址点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七千余件。本文就钓鱼城遗址历年出土的古钱币做初步梳理,敬请大家赏鉴。

图片

图一 钓鱼城遗址位置图

图片

图二 钓鱼城遗址全景

图片

图三  贝币、布币和刀币(网络图片)

1.贝币 2.铜贝币  3.布币  4.刀币

中国古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币文化。据考古发现,在夏朝人们使用海贝作为钱币(图三,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贝逐渐无法满足需求,商代晚期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图三,2),这标志着中国古钱币从自然钱币向人工钱币的重大转变。商朝后期至战国时期,中国的钱币形态多种多样,如布币(图三,3)刀币(图三,4)环钱(图四,1)等,这些钱币大多以青铜铸造,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钱币(图四,2),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中国古钱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图片

图四  环钱和半两钱币(网络图片)

1.环钱 2.半两

钓鱼城遗址出土古钱币其时代可分为唐、宋、金和清等四个时期,以宋代钱币出土最多,清代钱币次之,且主要为年号钱。

一、唐代钱币

钓鱼城遗址出土唐代钱币中有“開元通寶”4枚,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的,为唐代主要流通货币。按其形制可分为两型。

A型 2枚。

钱型规整,钱文深竣清晰,笔划端庄沉稳,上下右左直读。“開”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做“井”状且“井”部下端不与内廓连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寳”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光背。钱径2.4、穿径0.7、厚0.2厘米(图五,1、2)。此2枚钱币时代应为初唐时期。

B型 2枚。

钱型规整,钱文纤细疏朗,上下右左直读。与A型相比,“開”字变长,内部的“井”部与内廓相连。“元”字首横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逐渐变扁,“寳”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钱背光背无文。钱径2.3、穿径0.65、厚0.2厘米(图五,3);钱径2.5、穿径0.7、厚0.2厘米(图五,4)。此2枚钱币时代应为唐代早期。 

图片

图五 唐代钱币(开元通宝)

1、2.A型 3、4.B型

二、宋代钱币

宋代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币种。不仅是铸造数量多、币材多样,而且在钱币上铸以年号加通宝、元宝和重宝等作钱文,把同一年号钱文铸成两种或三种不同书体,钱文讲究书法,不少钱文出自皇帝和名家,其铸造工艺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两宋300余年凡18帝,共有57个年号,铸年号钱49种之多,在位最长的仁宗皇帝改元九次,也发行了九个年号钱。

钓鱼城遗址出土宋代钱币最多,质地见铜、铁和银,以铜钱为主。可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前者最多。

(一)北宋钱币

北宋(公元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2]。北宋时期以铜钱为主,主要为小平钱,多以年号命名,铸造量巨大,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最多的一个时期。

钓鱼城遗址出土北宋钱币最多,见铜和银质,有7帝18个年号钱及2个非年号钱,以小平钱为主,末期见折二、折十钱(表1)。

1.铜钱

(1)出土太宗赵光义[3](在位22年)年号钱有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两类。 

淳化元寶  1枚。为钓鱼城遗址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北宋钱币。太宗赵光义第四个年号钱,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五月铸造。太宗皇帝亲书钱文,为最早的“御书钱”。宽廓,钱文楷书,浑厚饱满、笔力含蓄,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5、廓宽0.3、厚0.15厘米(图六,1)。

至道元寶  4枚。为太宗赵光义最后一个(第五个)年号钱,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铸。宽廓,钱文楷书,为太宗赵光义皇帝御书体,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55、廓宽0.3、厚0.15厘米(图六,2、3)。此钱当时铸造量很大,流传极广。

(2)出土真宗赵恒(在位25年)年号钱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通宝)和天禧通宝几类。

图片

图六 北宋时期钱币(一)

1.淳化元宝  2、3.至道元宝  4.咸平元宝

咸平元寶 16枚。真宗赵恒第一个年号钱,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真宗赵恒御笔亲书,铸于咸平后期,铸期短,铸量少,版别亦少。宽廓,钱文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廓宽0.3、厚0.15厘米(图六,2、图七,1)。

景德元寶  1枚。真宗赵恒第二个年号钱,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年)铸。真宗赵恒御笔亲书,钱文顺时针旋读,光背。“德”字省去一横,既延续了唐代以前的书法传统,又暗含“省德以安天下”的治国理念。钱径2.4、穿径0.65、廓宽0.2、厚0.1厘米(图七,2)。

祥符元寶 11枚。真宗赵恒第三个年号钱,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铸行。真宗赵恒御笔亲书,宽廓,钱文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5、廓宽0.3、厚0.15厘米(图七,3)。“祥符”乃祥瑞的符命,代表福、禄、寿之意,富有祥瑞满溢之气,是名副其实的“吉祥符”。 

祥符通寶 6枚。真宗赵恒第三个年号钱,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铸行。宽廓,钱文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5、廓宽0.3、厚0.1厘米(图七,4)。

图片

图七 北宋时期钱币(二)

1.咸平元宝 2.景德元宝  3.祥符元宝  4.祥符通宝

天禧通寶  5枚。真宗赵恒第四个年号钱,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铸。真宗赵恒御笔亲书,宽廓,钱文楷体,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5、穿径0.6、廓宽0.25、厚0.15厘米(图八,1)。“禧”有幸福、吉祥之意。

(3)出土仁宗赵祯(在位42年)年号钱有天圣元宝、皇宋通宝和至和元宝三类。

天聖元寶  1枚。为仁宗赵祯第一个年号钱,天圣元年(1023)所铸,钱文篆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5、穿径0.7、廓宽0.2、厚0.15厘米(图八,2)。天圣元宝之“天”字似是而非,字形似“天”又似“灭”。 

“天聖元寶”是北宋仁宗皇帝铸天圣元宝具有重大的意义珍稀币种。1022年真宗驾崩前,遗诏由皇太子赵祯即位,是为仁宗。赵祯时年13岁,不懂政事,便由皇太后(明肃皇后)垂帘听政,年号“天圣”,拆字作“二人圣”,意为两个圣人共同执政。

皇宋通寶  3枚。为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六年(公元1039—1054年)铸造的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和楷书两型。

A型 1枚。宽廓,钱文为篆书,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光背。钱径2.2、穿径0.6、廓宽0.2、厚0.15厘米(图八,3)。

B型 2枚。宽廓,钱文为楷书,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光背。钱径2.3、穿径0.65、廓宽0.2、厚0.15厘米(图八,4)。

《文献通考》载:“……及改元宝元,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有篆、楷二种,又有铁钱,此皇宋通宝属于北宋的非年号钱。

图片

图八 北宋时期钱币(三)

1.天禧通宝  2.天圣元宝  3.A型皇宋通宝  4.B型皇宋通宝

至和元寶 1枚。仁宗赵祯第八个年号钱,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铸造,宽廓,钱文篆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廓宽0.3、厚0.15厘米(图九,1)。

(4)出土英宗赵曙(在位4年)年号钱有治平元宝。

治平元寶 1枚。为英宗赵曙治平年间(公元1064~公元1067年)铸造。钱文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5、廓宽0.2、厚0.15厘米(图九,2)。

(5)出土神宗赵顼(在位18年)年号钱有熙宁元宝和元丰通宝两类。

熙寧元寶 8枚。为神宗赵顼第一个年号钱,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铸造,钱文有篆书和楷书两型。

A型 5枚。宽廓,钱文为篆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5、廓宽0.2、厚0.15厘米(图九,3)。

B型 3枚。宽廓,钱文为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5、廓宽0.2、厚0.15厘米(图九,4)。

图片

图九 北宋时期钱币(四)  

1.至和元宝 2.治平元宝  3.A型熙宁元宝  4.B型熙宁元宝

元豐通寶 4枚。为神宗赵顼第二个年号钱,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造。钱文为篆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65、廓宽0.2厘米(图一〇,1)。

(6)出土哲宗赵煦(在位15年)年号钱有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和元符通宝三类。

元祐通寶 2枚。哲宗赵煦第一个年号钱,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铸行,有行书和篆书两型。

A型 1枚。宽廓,钱文为行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7、廓宽0.2、厚0.15厘米(图一〇,2)。

B型 1枚。宽廓,钱文为篆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65、廓宽0.2、厚0.15厘米(图一〇,3)。

紹聖元寶  4枚。哲宗赵煦第二个年号钱。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铸造。宽廓,钱文篆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65、廓宽0.2、厚0.15厘米(图一〇,4)。

元符通寶 3枚。哲宗赵煦第三个年号钱,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 铸。有篆书和行书两型。钱文字迹端丽,从上而右而下而左顺时针旋读,光背。

A型 2枚。宽廓,钱文为篆书。钱径2.3、穿径0.6、廓宽0.25、厚0.15厘米(图一一,1)。

B型 1枚。宽廓,钱文为行书。钱径2.3、穿径0.6、廓宽0.3、厚0.15厘米(图一一,2)。

图片

图一〇  北宋时期钱币(五)

1.元丰通宝 2.A型元祐通宝  3.B型元祐通宝  4.绍圣元宝

(7)出土徽宗赵佶(在位25年)年号钱有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元宝)、大观通宝和政和通宝几类。

聖宋元寶 1枚。徽宗赵佶第一个年号钱,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始铸,是仁宗“皇宋通宝”之后又一种不以年号命名的非年号钱。宽廓,钱文行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6、廓宽0.2、厚0.1厘米(图一一,3)。

图片

图一一 北宋时期钱币(六)

1.A型元符通宝  2.B型元符通宝  3.圣宋元宝  4.大观通宝

崇寧通寶 24枚。徽宗赵佶第二个年号钱,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始铸。御书钱,钱文为徽宗独创的瘦金体,钱体厚重规整,钱文清秀骨瘦,铁画银钩,超妙绝伦,堪称钱文书法之巅峰。外廓较宽,钱文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3.3、穿径0.8、廓宽0.1、厚0.2厘米(图一二,1);钱径3.5、穿径0.8、廓宽0.15、厚0.2厘米(图一二,2)。

崇寧重寶  6枚。崇宁重宝是北宋末年重要的钱币之一,是北宋钱币中版别最多的钱币。徽宗赵佶第二个年号钱,崇宁年间铸(公元1102—1106年)。外廓较宽,钱文隶书,古朴方正,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堪称中国古代钱文书法之典范。上下右左直读,光背。钱径3.5、穿径0.8、廓宽0.2、厚0.2厘米(图一二,3);钱径3.3、穿径0.8、廓宽0.2、厚0.2厘米(图一二,4)。

大觀通宝  1枚。徽宗赵佶第三个年号钱,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所铸造。细廓,徽宗御书钱,钱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光背。钱径2.4、穿径0.6、廓宽0.1、厚0.15厘米(图一一,4)。 

图片

图一二  北宋时期钱币(七)

1、2.崇宁通宝 3、4.崇宁重宝 

政和通寶  1枚。徽宗赵佶第四个年号钱,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铸造。宽廓,钱文隶书中杂有楷意,有时也称作楷书,上下右左直读,光背,钱径2.7、穿径0.65、廓宽0.3、厚0.1厘米(图一四,1)。

2.银钱

出土银币1枚。完整。花钱。穿部弧方,四角出线,窄廓。两面均刻划文字,一面为“大觀通宝”,顺时针旋读,另一面为“心戒之宝”,上下右左直读。直径1.9、穿径0.5、厚0.2厘米(图一四,2)。 

表1 钓鱼城遗址出土北宋时期铜钱币一览表

图片

(二)南宋钱币

南宋(公元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时期,由于大量铸造铁钱和广泛使用纸币,铜钱的铸造量有所减少,铸钱规模远不及北宋,面值以折二、折三和当百钱为主。

钓鱼城遗址出土南宋钱币较多,质地有铜和铁,有2帝3个年号钱,见折二和当百钱(表2)。

1.铜钱

(1)出土高宗赵构(在位36年)年号钱有绍兴元宝。

绍兴元宝 1枚。高宗赵构第二个年号钱,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铸造。外廓较宽,钱文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7、穿径0.65、廓宽0.2、厚0.1厘米(图一三,4)。

(2)出土理宗赵昀(在位40年)年号钱有淳祐通宝和景定元宝两类。

淳祐通寶 22枚。理宗赵昀第五个年号钱,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铸造。背文均为“当百”根据钱径大小可分为两型。

A型 6枚。大钱,重量约47克,铸制精整,边圆廓正,地章平整,字廓深竣,钱体厚重。宽廓,钱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文“当百”。钱径5.1、穿径1.4、廓宽0.3、厚0.4厘米(图一三,1)。

B型 16枚。小钱,重量约18克,细廓。钱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文“当百”。钱径3.5、穿径0.7、廓宽0.1、厚0.3厘米(图一三,2)。

图片

图一三  南宋时期铜、铁钱币

1.A型淳祐通宝(铜) 2.B型淳祐通宝(铜)  3.淳祐通宝(铁)  4.绍兴元宝(铜)  5.景定元宝(铜)

景定元寶  理宗赵昀最后一个(第八个)年号钱,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是南宋末期的产物。外廓较宽,钱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部有“二”即铸造时间。钱径2.9、穿径0.9、廓宽0.15、厚0.1厘米(图一三,5)。

2.铁钱

出土铁钱共计67枚,可辨识钱文者2枚。

淳祐通寶 2枚。理宗皇帝赵昀淳祐元年(公元1241)铸造。钱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光背。钱径3.5、穿径0.7、廓宽0.1、厚0.2厘米(图一三,3)。

表2 钓鱼城遗址出土南宋时期铜钱币一览表  

图片

三、金代钱币

正隆元寶  2枚。金代海陵王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铸造,“正”字四笔,即最后两笔连写成一笔,比较多见,属于普通品,存世较多。钱文楷书,顺时针旋读,光背。钱径2.3、穿径0.65、廓宽0.1、厚0.15厘米(图一四,3、4)。 

图片

图一四  宋代铜、银币、金代铜币

1.政和通宝(铜) 2.银币  3、4.正隆元宝(铜)  

四、清代钱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钓鱼城遗址出土清代钱币均为年号钱,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等(表3)。

康熙通寶 2枚。圣祖玄烨(在位61年)年号钱,铸于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钱型规整,钱体厚重,钱文美观大方。宽廓,面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有满文局名。直径2.2、穿径0.6、廓宽0.3、厚0.1厘米(图一五,1)。

乾隆通寶 14枚。高宗弘历(在位60年)年号钱,铸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宽廓,面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有满文局名。钱径2.4、穿径0.6、廓宽0.3、厚0.1厘米(图一五,2)。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戴“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而备受世人喜爱。

嘉慶通寶 2枚。仁宗颙琰(在位25年)年号钱,铸于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宽廓,面文为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为满文局名。钱径2.4、穿径0.6、廓宽0.3、厚0.1厘米(图一五,3)。

道光通寶 7枚。宣宗旻宁(在位30年)年号钱,铸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宽廓,面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的满文。钱径2.2、穿径0.5、廓宽0.3、厚0.1厘米(图一五,4)。

咸豐通寶 1枚。文宗奕詝(在位11年)年号钱,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造。宽廓,面文楷书,上下右左直读,背为满文宝局名。钱径2.4、穿径0.6、廓宽0.3、厚0.1厘米(图一五,5)。

图片

图一五  清代钱币

1.康熙通宝  2.乾隆通宝  3.嘉庆通宝  4.道光通宝  5.咸丰通宝

表3 钓鱼城遗址出土清代铜钱币一览表

图片
图片

图一六  钓鱼城大草房遗址点F2内5号柱础基槽出土钱币

1、4、5、7、10、11、13、18、20.淳祐通宝(铜) 2、6、9.崇宁通宝(铜)  3、12.崇宁重宝(铜)  8、21.淳祐通宝(铁)  

五、结语

钓鱼城遗址出土钱币数量较多,有唐、宋、金和清四个时期。材质上有铜、铁和银币三类,以铜钱数量最多,铁钱次之,银币仅出土1枚。

“開元通寶”是钓鱼城遗址出土钱币中时代最早的,是唐朝主导的流通货币,出土于宋元时期文化层中,可见其铸造量大,流通范围广,使用时间长。“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种货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时圆形方孔钱,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代替五铢钱系后沿用近1300年,为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

出土北宋钱币最多,以小平钱为主,至末期出现折二、折十钱,小平钱与唐钱形制大小相近,可见唐宋时期衡法是一致的。大量北宋钱币出土于宋末元初的遗址内,可见其种类繁多,铸造量大,时间跨度大,使用时间长。

出土南宋钱币则以折二和当百钱为主,理宗赵昀淳祐元年(公元1241)铸造的“淳祐通宝”,背文“当百”有大小二种版别,大的“当百”重约47克,小的“当百”重约18克,此类虚值大钱,逐步减重,反映了宋元(蒙)战争时期社会动荡,铜料紧缺,可见淳祐年间通货膨胀之情形。该类钱币主要出土于房屋建筑基础内,也表明此类建筑群的修建年代不早于南宋淳祐时期,这与淳祐三年因宋元(蒙)战争影响,合州迁至钓鱼山的历史记载相符[4]。

出土金国铸造钱币2枚,时代在南宋绍兴年间。在远离金国的合州出土此钱币,说明宋代合州地区对外文化交流之盛。

清代钱币出土数量较少,主要出土于钓鱼城遗址清代文化层中。据《勘定钓鱼城义田界记》[5]记载,明末护国寺、王张祠遭张献忠兵火焚毁,康熙时始有僧人承粮辟地、结茅其中,乾隆时出现寺邻土地纠纷,官府将部分土地拨归义学,划为义田,但土地纠纷依然不断,直至嘉庆十年(1805年),知州曹蘧勘定义田、寺田界后,纷争遂止[6]。清代晚期,为避白莲教、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大军的进攻,合州达官贵人先后于嘉庆元年(1796年)、咸丰四年(1854年)、同治十年(1871年),多次加修城垣,以避战祸[7]。出土的清代钱币均与此几类事件时间相吻合。

另外,出土钱币就其用途而言有三。其一作为实物货币而流通,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用于商品交换的流通货币,主要出土于宋末元初时期遗址文化层内,如大量的小平钱、折二钱等;其二作为“压胜钱”使用于房屋建筑奠基。比如大草房遗址点2号建筑(图一六)、范家堰遗址点18号等建筑柱础基槽内均出土了铜(铁)钱,此类钱币原为流通钱币,在房屋奠基时用于辟邪取吉。其三,俗称为“花钱”。如大草房遗址出土的1枚银币。“花钱”虽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钱文刻划吉祥的文字和纹饰,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此外,开元通宝、祥符通宝(元宝)、天禧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均可被人们作为吉祥、祝福、玩赏、戏作、配饰和馈赠等“花钱”的形式流传于各时代。

钓鱼城遗址出土的宋、清时期钱币对钓鱼城宋元(蒙)山城防御体系的始建和废弃年代以及钓鱼城历史沿革提供了实证研究;宋代独特的文化现象御书钱以及钱文中的篆、隶、楷、行和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不少书体都出自名家,对研究宋代钱币艺术、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钱币面值由小变大,钱体由厚重变轻薄,制作由精致变得略显粗糙,铁钱使用量增大,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反映了钓鱼城宋元(蒙)战争时期以及南宋末期宋廷社会动荡,钱币贬值,货币制度混乱等现象。


注释:

[1]  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鹏贵.宋元战争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54。

[2]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湖北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49—250页。

[3] 赵光义(公元939年11月20日-公元997年5月8日),原名赵匡义,字廷宜,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改名为赵炅。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4] 袁东山、胡立敏:《重庆钓鱼城大草房遗址发掘简报》,待刊。

[5] 《勘定钓鱼城义田界记》刻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现存放于钓鱼城景区忠义祠。

[6]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钓鱼城遗址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21(12):第311页。

[7]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钓鱼城遗址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21(12):第7页。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