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博物馆界的新生力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秉持“在实践中建设,在建设中精进”的理念,以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积极与行业内优秀博物馆交流互鉴。
本次沙龙聚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运营和业务标准规程建设”主题,邀请博物馆界、科技界及传播界知名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通过各自专业视角,围绕相关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运营和业务标准规程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在新时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上,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发表了题为《构建科学规范藏品收藏体系,夯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基础》的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与管理,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科学规范的收藏体系。
孟庆金开宗明义地指出,并非所有物件都能成为博物馆藏品,其核心在于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乃至精神价值。藏品收藏必须紧密契合博物馆的使命与定位。
藏品收藏绝非简单累积数量,必须事先进行顶层设计与体系规划。缺乏体系,将严重影响后续研究、展示与利用效果。科学家博物馆的藏品体系应能支撑起对科学规律、历史进程或精神内涵的深度阐释。
针对科学家类藏品,孟庆金特别呼吁将收藏工作“前移”。不仅要聚焦高龄院士,还要关注当代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场景和相关资料收藏,这些藏品同样具有极高价值,应尽早系统性地进行记录与保存,避免珍贵史料随时间和场景消失而湮灭。
孟庆金强调,高效的收藏工作离不开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首先需要设立专业高效的管理机构:如“藏品收藏委员会”,确保收藏决策的科学性与专业性。针对特定科学家或主题的采集任务,需预先明确目标、范围、价值判断标准及后续整理要求,形成规范性文件指导现场工作。
对于采集来的藏品,需要规范藏品的来源管理与权责界定。无论是捐赠、征集、交换还是移交,都必须清晰界定产权及相关知识产权,完善法律手续,避免未来纠纷。尤其对于捐赠,需明确所有权益的转移。
孟庆金提到要拓展藏品来源,除了常规获取藏品的方式外,博物馆还可以自行挖掘藏品。但是,博物馆应坚守“有能力保护才收藏”的原则。对于需要特殊保存条件或超出本馆维护能力的物品,需谨慎接收,确保藏品得到有效保护。
博物馆藏品从入藏到数字化处理,一整套过程需要全过程监督。藏品入藏后,需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制定分类与计数规范,明确不同类别藏品的计数原则。同时,要建立逻辑清晰、信息丰富的编号系统,通过编号即可识别藏品类别、来源、重要性等关键信息。
针对藏品的后期维护和修复,需制定科学严谨的修复流程、材料选用及效果评估标准。在保障藏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更开放的利用模式,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在可控范围内,向研究机构、教育项目甚至社区提供藏品信息或藏品模型的利用途径。
此外,孟庆金也谈到关于博物馆藏品现状的一些额外思考。当下藏品管理的标准规范制度不健全、藏品整理修复不规范、包装运输无标准以及临时藏品管理流程缺失等都是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孟庆金在主旨报告中反复强调,标准和规范的缺失是目前制约博物馆藏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无论是价值判断、流程管理、藏品维护还是信息利用,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统一、透明的规范体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