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美国收藏的佛教造像及其研究价值

字号:T|T
2025-08-19 17:31 来源:故宫学研究院

2025年8月1下午,在故宫博物院科研处会议室,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常青应邀作了题为“美国收藏的佛教造像及其研究价值”的专题讲座。该讲座是“海外藏中国文物研究与保护”系列讲座第二讲,由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故宫学研究院学术资讯组组长多丽梅研究馆员主持。讲座中,常青教授以其跨越中美多年的学术积淀,揭开了美国博物馆中中国佛教造像的尘封往事,用丰富的案例与亲身经历,讲述了文物流散海外的复杂图景及其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一、文物西流的幕后推手

 

常青教授清晰梳理了促成中国佛教造像进入美国的三股关键力量:学者与策展人、古董商和收藏家。他指出,美国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藏品体量惊人,甚至可能超过中国与美国以外其他地区收藏的总和,是美国各大博物馆构建“世界性收藏”体系的重要拼图,其来源途径与独特学术价值更值得深入研究。

学者与策展人的“使命”驱动:学者与策展人肩负为博物馆构建“综合性收藏”的责任。常青教授以自身在美任策展人的经历为例,馆长常要求其清点库房后,明确指出收藏体系中缺失的中国艺术门类,据此制定系统性的购藏清单。早期学者如华尔纳(Langdon Warner),1923年受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委派来华,在敦煌藏经洞已空的情况下,以金钱交易从王道士处带走二十余幅壁画和一尊珍贵彩塑菩萨,此举使其背负“帝国主义文物盗窃分子”的骂名至今。另一典型是劳伦斯·西克曼(Laurence Sickman),他早年受雇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在龙门石窟敏锐察觉《皇后礼佛图》被盗,遂筹集经费,耗时数年在中国各地搜集碎片,最终于1934年在纳尔逊成功复原。中国政府对此举一直心怀感激,视西克曼为“抢救者”,与《皇帝礼佛图》被大都会博物馆通过古董商岳彬勾结土匪、石匠暴力凿取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西克曼后任纳尔逊馆长,甚至在50年代成功说服主要由当地名流组成的博物馆董事会,耗资二三百万美元专项用于购藏中国艺术品,在“黄金时代”为纳尔逊奠定了重要收藏基础。

二、古董商的双面角色

 

古董商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但核心动机是牟利,卢芹斋(C.T. Loo)是其中最具争议的代表。他精于文物鉴定与商业运作,将昭陵六骏(其中二骏)、云冈、龙门、响堂山石窟的大量精品雕塑贩运至欧美。西方赞誉他“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天才的商业眼光征服了欧美收藏者”,而国内视其为文化劫掠的帮凶。常青教授也指出卢芹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资助了陈梦家编撰流散美国青铜器图录,抗战时期更在欧洲拍卖私藏,将所得款项捐给中国抗战事业(包括捐给延安),其妻担任抗战募捐基金会主席。日本由山中定次郎经营的山中商会则以1911年低价购得恭亲王溥伟为复辟筹款而拍卖的大量王府珍宝而闻名。这些珍品在纽约多次拍卖引发轰动,为商会带来巨额利润,其中部分清代宫廷钟表后被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又于2008年在香港拍卖散出。

三、收藏家的贡献

 

美国博物馆藏品主要源于收藏家捐赠,其动机深植于西方社会文化,收藏家晚年往往希望借捐赠博物馆使声名永驻——展品标签往往注明捐赠者。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创建者阿弗烈·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是杰出代表。这位美国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在伦敦一次亚洲艺术展上被启发,开始系统性收藏亚洲艺术。他眼光精准、讨价还价厉害,其捐赠的7500多件藏品,含500多件造像,奠定了该馆作为全美佛教造像收藏五大重镇之一的地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公认存世最早的中国纪年金铜佛——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造像,其独特的犍陀罗风格与中国化发式,对研究早期佛教艺术东传具有里程碑意义。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美国著名的精神病专家、企业家与慈善家,在二十世纪 60年代,已收藏了数千件中国与古代东方艺术品,包括大量高品质的中国艺术品,有些文物是直接来自山中商会与卢芹斋之手。他还捐赠了许多艺术博物馆,如收藏有华尔纳从敦煌莫高窟割走的唐代壁画的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华盛顿史密森博物学院的赛克勒美术馆等。他捐赠博物馆或展厅时,往往都是伴随着他的一大批收藏,如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在他的捐赠中不乏中国佛教艺术品,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来自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的宏伟巨大的元代《药师佛经变》壁画。

四、重要佛教造像的研究价值

 

随后,常青教授精选数件海外藏珍,阐释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其中包括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出自南响堂山石窟第二窟的北齐《西方净土变相图》浮雕,是研究净土变相起源的关键早期实物证据(早于唐代敦煌),其相对简略的构图揭示了此类题材的演变源头。龙门石窟北魏宾阳中洞前壁分四层自上而下雕刻维摩文殊对坐说法图、二幅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及十神王,其主体人物虽失,但山水背景与底层神王像保存完好,是北魏皇家艺术的巅峰体现。其中的维摩诘像现藏弗利尔美术馆。另一件是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刘宋元嘉廿八年(451)金铜弥勒佛。南朝纪年造像稀少,特别是刘宋朝的造像,该件造像是研究刘宋朝造像的关键实例之一。弗利尔美术馆还有一件与刘宋朝造像相似的北魏太和元年(477)高氏兄弟造铜释迦坐像,意味着在南朝的“褒衣博带”式佛像传到北方之前,南朝就已经开始影响北方了,这件金铜佛像便是珍贵实例。

此外,常青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弗利尔美术馆诸多案例,如西魏张秩欢造像碑背面、西魏恭帝二年(555)晋定欢造石雕立佛像、北齐立菩萨一铺七尊石雕像、隋代卢舍那法界佛像、唐长安城光宅寺七宝台的十一面观世音立像、北宋元祐六年(1091)慕子白造水月观音像、明代石经幢头等。明代石经幢头表面雕刻四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构成的曼荼罗(坛城)图像,将密教复杂的宇宙观浓缩于一方石上,是研究明代佛教艺术与密教思想传播的独特实物。

讲座尾声,多丽梅研究馆员对常青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总结,常青教授面对听众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此次讲座不仅全面阐述了中国佛教造像的丰富收藏及研究价值、流转过程与文化意义,也展现了中美之间在文化和文物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深刻互动。

图片

主讲人 常青

 

图片

讲座现场

图片

合影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