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刘家屯遗址新发现再论小河西和兴隆洼文化的年代问题

字号:T|T
2025-08-12 16:19 来源:中国文物报

在《小河西和兴隆洼文化的绝对年代》(《边疆考古研究(第26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一文中,笔者就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绝对年代提出了新的观点。具体是,以往学者多认为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绝对年代分别为9500/9000-8200 cal BP和8200-7200/7000 cal BP,我们则先剔除兴隆洼文化中与层位关系矛盾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后,提出兴隆洼文化的绝对年代约为7700-7200 cal BP,并根据新发表的辽宁阜新贾家沟西遗址7例数据和阜新查海遗址1例数据,推断小河西文化的绝对年代仅为7900-7700 cal BP。这一断代结果将小河西文化的年代后移了1000多年,并将其年代范围压缩到200年以内;同时也将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上限后推了500年左右。这样的年代变更幅度不可谓不大。

 

但是,当时推断小河西文化的绝对年代时,可用数据仅来自两个遗址,并且这两个遗址都位于阜新。其是否能代表整个辽西地区小河西文化的整体情况,尚有疑问。此外,贾家沟西和查海遗址小河西文化的测年样品分别采自一座房址。用阜新地区两座房址的测年来推断整个小河西文化的绝对年代范围,是远远不够的。上述新观点亟待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的检验。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2023-2024年新发掘的内蒙古敖汉旗西刘家屯遗址的基本概况(《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综述》和《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综述》,分别载《草原文物》2024年第1期和2025年第1期)。近来,该遗址新的测年数据也发表(闫欣等:《内蒙古敖汉旗西刘家屯遗址碳十四年代研究》,《南方文物》2025年第3期)。这一关键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为检验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西刘家屯遗址两个年度的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揭露房址9座、灰坑20座,出土各类遗物100余件。其中出土“陶器以窝点纹为主”,“另有极少量的交叉网格纹和短斜线纹等”。目前学界关于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基本内涵及二者分界的研究比较深入。根据“以窝点纹为主”这一特征,可以确定该遗址主体属于小河西文化。“极少量的交叉网格纹和短斜线纹”陶器的存在,则反映遗址小部分遗存的年代已经进入兴隆洼文化最早期或处于小河西-兴隆洼文化过渡期(杜战伟、韩斐:《论兴隆洼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19年第3期)。总之,西刘家屯遗址的年代应为小河西文化至兴隆洼文化最早期。

 

采自西刘家屯遗址不同堆积单位的15个动植物样品,经过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后,结果全部落在8000-7600 cal BP。其中11个样品的年代范围落在8000-7700 cal BP前后,4个样品落在7700-7600 cal BP前后。这些测年结果与我们此前推断的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最早阶段的年代范围基本吻合。当然,这批新的数据显示,小河西文化的年代上限比我们此前推断的稍微提早了100年左右。据此,可以将小河西文化的绝对年代更新为8000-7700 cal BP年,而小河西文化与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分界或者说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上限大致就在7700 cal BP前后。

 

当然,这并非说小河西文化的绝对年代问题至此就可以完全确定下来。因为与阜新查海和贾家沟西遗址一样,敖汉旗西刘家屯遗址仍然落在小河西文化分布范围的东部地区,而以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一期为代表的小河西文化分布范围西部地区的遗存尚缺乏明确测年。不排除这部分遗存有偏早或偏晚的可能性。但是基于白音长汗一期遗存与东部地区小河西文化遗存的相似性及二者向兴隆洼文化转变的同步性来看,即便其有偏早或偏晚的可能性,幅度也不会太大。因此,上述关于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绝对年代的推定应该不会再有太大幅度的变更。

 

总之,新的测年结果再次表明,小河西文化的年代较以往的认识晚了1000多年,其年代跨度也从原来的1000多年压缩到300年以内,兴隆洼文化开始的年代也较为肯定地确定在7700 cal BP前后。这里根据两种断代方案的年代跨度,把以往的年代观点称为“长版”方案,新的年代框架称为“短版”方案。

 

不仅如此,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新的年代框架还将对这两个考古学文化的界定及其与中原地区裴李岗时代对应问题产生影响。

 

首先,学界对于小河西文化到底视为兴隆洼文化最早一期或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一直有争议。在原有的“长版”断代框架内,似乎更加支持小河西文化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这一方案。但是在新的“短版”年代结果面前,“小河西文化”的年代跨度与兴隆洼文化早、中、晚各期相差不大,无论在年代跨度上还是文化特征上,其与兴隆洼文化早期的差异,相较于兴隆洼文化各期之间差异,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似乎又更加支持“小河西文化”作为兴隆洼文化最早一期的观点。当然,考古学文化的界定问题更多是约定俗成的,与其年代跨度的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小河西文化”无论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还是兴隆洼文化最早一期,其指示性的文化特征都是明确的。更重要的是,在探讨辽西地区小河西-兴隆洼文化的文化与社会变迁时,要基于“短版”年代框架来考量。

 

其次,在原有的“长版”断代框架内,小河西文化一直被认为对应中原地区的贾湖一期文化时期(约9000-8200/8000 cal BP),兴隆洼文化对应典型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约8200/8000-7000 cal BP)。由于查海遗址涵盖了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两个时期,有学者提出“查海时代”的概念,认为这个概念可以更充分地表述9000-7000 cal BP这一时间范畴的时代。然而,新的“短版”年代结果显示,整个小河西-兴隆洼文化都落在8000-7000 cal BP的范围内,即对应中原地区典型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真正对应中原地区贾湖一期文化时期的遗存有待继续寻找和探索,辽宁葫芦岛杨家洼遗址所代表的遗存或许属于这个时期或略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葫芦岛市杨家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博物馆研究》2005年第2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