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成功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武汉因此被孙中山先生誉为“首义之区”,拥有众多辛亥革命遗址遗迹和丰富的首义文化资源。1981年依托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事业单位)。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对面建成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属事业单位)。两馆在保护辛亥首义文物、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馆分处武汉市首义广场南北两端,主题相同、距离相近,但因分属省、市不同的主管部门,造成了辛亥首义文化资源分散、保护利用力量分散的现象,不利于辛亥首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不利于打造统一的文化品牌。虽有专家学者多次呼吁,但由于种种原因,两馆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很难进行深度融合,极大地限制了辛亥首义文化的宣传和推广。2021年7月,为统筹保护利用辛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擦亮辛亥首义文化品牌,湖北省委研究决定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整体划转到武汉市。2022年3月,武汉市政府出台了《统筹辛亥首义资源整合利用工作方案》,决定在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原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辛亥革命博物院,并于2022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
辛亥革命博物院筹建工作专班充分整合两馆资源,立足文物保护,着眼创新发展,强强联合,聚合优势。博物院成立后,原创展览推陈出新、社教活动与时俱进、学术研究渐开新局、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真正实现了“1+1>2”的整合效应,为擦亮辛亥首义文化品牌、推动武汉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举措
统一品牌形象,提升辛亥首义文化整体辨识度
原辛亥革命博物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分别坐落在武昌区首义广场的南北两端,馆名相近、主题相同,但隶属不同,各自独立运营,很多观众包括本地市民经常无法准确区分两馆,容易走错位置,导致辛亥首义文化品牌整体辨识度和影响力受限。两馆整合后,统一院标、导览标识系统,并在博物院各种活动和出版物、新媒体等载体和平台上全面规范使用,建立起统一、鲜明的对外形象;根据功能定位和展陈空间的不同,对原有陈列展览进行优化调整,北区策划新的常设专题展览“首义英雄——辛亥武昌起义志士事迹陈列”展,南区对基本陈列进行升级改造,形成贯穿南北两区的整体展览叙事。利用南北两区均位于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中轴线的优势,对观众参观路线进行优化,打造了流畅、完整的首义文化体验之旅。
整合机构人员,提高博物院运营效率和队伍活力
一是结合现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功能要求,对内设机构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并精简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业务部门职能,增设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数字和信息部、旧址保护和运维保障部。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整合前,两馆均面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北区人才队伍断层现象明显、发展后劲不足,南区人员年龄、学历过于集中,岗位晋升通道受阻。为促进人才队伍活力,博物院建立了以专业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的选拔任用体系,以科学评价、突出业绩为原则的职称岗位聘用体系,以注重实绩、优绩优酬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统筹调配,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工作队伍,建立了精简高效、职责明确的组织架构体系,充分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为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整合文物资源,实现藏品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
一是文物数量增加,藏品体系更完善。两馆合并后,藏品总量达3.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12件(套),体系更加完善。整合后,博物院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先后推出“伟大先驱——孙中山逝世100周年特展”“民族复兴里程碑——辛亥革命史迹展”“文物藏品中的英雄武汉”“觉醒·逐梦”等多个重要原创展览。二是库房环境改善,实现分区分库管理。南北两区库房自然条件差别大,北区库房通风采光好,南区库房位于地下,环境阴暗潮湿,合并后库房总面积超1000平方米,得以实现藏品分区分类分库管理。纸质和纺织品等存放在北区库房,瓷器、石器和大件金属类文物存放南区库房,在日常管理中依据文物特质调控温湿度、库房微环境等,达到最佳保护效果。三是文保分工明确,文物利用效率更高。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配备齐全,并设置文物保护专职岗位,专门负责文物藏品保护与修复相关工作;文物藏品不仅在展览中出镜率更高,也为文创设计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文物信息资料,例如博物院文创设计充分融入“火花”系列藏品的相关元素,让文物藏品实现更高效率、更高频次、更加科学地利用与推广。
“民族复兴里程碑——辛亥革命史迹展”专题研学
加强合作交流,扩大首义文化影响力
博物院始终秉持“学术立馆”理念,扎实推进学术研究,在全国辛亥革命主题的文博场馆中,学术影响力大大上升。与武汉大学联合成功申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心秉承“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理念,为湖北省革命文物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全新平台;创新理念,打破地域界限,积极与省内外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合作,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开展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两岸三地文化交流交往,承接港澳台重要人士参观接待工作,组织开展港澳台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大力宣传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加强中华儿女的情感认同,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成效
辛亥革命博物院持续打造辛亥首义文化品牌,推进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建设,进一步打通了黄鹤楼、武昌古城连贯成片的空间游线,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吸引力的武汉文化旅游核心区之一,也为国内其他博物馆合并重组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一是全方位打造“辛亥首义文化”品牌,为武汉的“英雄城市”形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辛亥革命博物院组建后,成为弘扬和宣传“辛亥首义文化”和“首义精神”最主要、最核心的力量,“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代表性更加凸显,辛亥首义文化宣传力度明显增强,辛亥首义文化在武汉城市文化和精神弘扬中的贡献度显著上升。近三年,博物院年均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讲解3700余场次,高质量完成重要参观接待工作,中央主流媒体和省市级媒体纷纷宣传报道。辛亥革命博物院已经成为游客逛武汉的“必选景点”之一,“敢为天下先”的辛亥首义精神使武汉城市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二是高质量打造系列精品展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旅休闲消费空间。自2021年以来,每年策划实施的临时展览数量和原创展览取得的奖项荣誉屡创新高,充分显现出资源整合在展览展示方面的突出成效。三年共推出临时展览58个,打造高品质原创展览21个,多个精品展览先后荣获4项全国性荣誉和3项省级荣誉。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2023年,原创展览“文物藏品中的英雄武汉”先后获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第七届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等。充分引入社会力量,积极进行文创产品的探索和研发,在馆区增设多个文创点位,面积达485平方米,开发八大类50余种文创产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为刺激武汉市文旅融合发展和文旅消费打造了新市场,其中“竹质彩绘套尺”在“2023年度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铜奖,“首义之城手提袋”获得入围奖,2024年研发的数字文创产品——“辛亥曙光”沉浸式实景剧游被中国旅游协会推介为第六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
博物馆奇妙夜之“重回1911 探寻首义枪声”夜游活动
三是高水平开展教育研究活动,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更扎实的教学平台。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2项、设立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科研课题13项、设立院级科研课题5项;出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报刊资料续编》《辛亥武昌首义文物》等专业图书5部;在学术期刊与辑刊发表论文125篇;与南京大学联合开展“辛亥后裔口述史”项目,已完成34位辛亥志士后裔采访和30万字文稿整理,积极推进辛亥革命相关历史资料的保存。社教体系和思政课程更加成熟与完善,社教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开展“首义课堂”“博爱学堂”“首义寻踪”等系列社教研学活动累计达2100余场、“五进”巡展活动60余场。社教课程和活动先后荣获全国性荣誉10项,其中“走入历史现场 传承首义文化”系列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示范项目;“‘辛亥革命:首义1911’一体化教学”研学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首义寻踪”系列研学课程入选2023全国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百强案例等。
“少年中国说”思政课
四是高效能推动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博物院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阵地优势和首义文化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湖北、武汉“城市会客厅”的作用,接待观众1万余人次,其中60余批次、8000余位港澳台同胞前来参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连续两年承办“台湾青年看武汉 魅力江城随手拍”活动开营仪式,承办多场港澳台青年学习研学活动;配合台青、台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强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理想认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