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主题内容在展厅空间中的规划与构建直接影响公众在参观过程中的理解,进而影响展览的传播效益。依据展览空间采取合理的内容构建方式,对公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否真正理解策展思路及展览内容尤为重要。本文以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彩画千年——中国官式彩画传承与创新展”(以下简称“彩画展”)为例,基于对观众理解展览内容和影响的考量,论述在给定且有限的展览空间中不同主题内容的构建策略。
展览概况
今年5月,“彩画展”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厅开展。该展览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古建筑官式彩画进行集中展示,通过102件(套)彩画作品、图纸、创意作品等展品,聚焦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彩画的发展、传承与当代创新转化。展览以“守正”与“创新”两大主题分设于永寿宫展厅前后殿。前殿“守正”板块分别从官式彩画的简要发展脉络(以下简称“彩画简史”)、清代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两类代表性彩画工艺(以下简称“彩画工艺”)以及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的贡献(以下简称“焕彩人生”)三方面进行讲述。后殿“创新”板块以故宫博物院对南薰殿彩画的长期研究为依托,以新生力量对南薰殿彩画的临摹、创意设计过程为代表,结合各类创意转化的实物作品对官式彩画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进行展示。
困难与挑战
在展览策划、设计之初,筹展团队便意识到“守正”主题板块承载的信息丰富、内容多元——以官式彩画发展脉络讲述为主,但又需要穿插讲述部分彩画工艺,还需借此展览纪念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从各个方面映射彩画的传承之美——其背后是内容传播诉求的多重面向。因此,在展览中整合不同属性的内容,使它们在同一展览、同一空间中和谐共存便成为第一重困难。另一方面,“守正”主题板块对应的展厅为古建展厅。前殿展厅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位于中央的主要展示空间;东、西两侧经由南部小门通往狭长、封闭、体量有限的“东暖阁”“西暖阁”两处次要展示空间。面对多重展示需求,展陈空间的固有分隔及展示面积的有限便成为另一重困难所在。
如何让观众在这种相对复杂且有限的空间中简便、快速地理解展览多维度的内容表达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史”“技”“人”三个不同主题的内容在展厅内需要共同指向“守正”主题的整体性表达,同时还需兼顾三类不同属性内容的特殊性。经上述分析可知,其不同主题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逻辑闭环的叙述,这就需要在展览空间中构建内容时,使各部分既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从而使“守正”主题板块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挑战,结合展厅固有的空间格局特点,发挥该空间所长,筹展团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展览空间中的内容规划,使内容在空间中合理表达,整合并平衡“守正”主题板块下设不同属性内容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使不同主题的内容在“守正”主题板块中的释读更加完整,令观众更易理解。
一是给予不同主题内容展示的独立性、完整性。
筹展团队依据永寿宫前殿固有的空间条件,重新梳理展览“守正”板块的内容脉络,并对这一主题进行提炼、划分、调整。将前殿展厅中各空间完整利用,便于观众在展厅中更完整地理解不同主题内容。
通过提炼、梳理、精简内容,结合展厅中三部分相对独立的固有空间,进行内容板块的再划分。将最能体现“彩画千年”的主线“彩画简史”内容设置于面积最大、最开阔的主要展示空间中;将“焕彩人生”内容设置于西暖阁;从“彩画简史”的丰富内容中提取出“彩画工艺”部分,单独设置于东暖阁,达到主线突出、合理规划展示空间的目的,从而使观众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完成对不同主题内容的完整理解。
展厅主要展示空间中“彩画简史”的五大内容板块:敦煌彩画(左上)、唐宋彩画(右上)、元代彩画与明代彩画(左下)、清代彩画(右下)
综合考量内容表达需求、展墙展线体量等因素,筛选、调整展品,重构部分内容的逻辑框架,以通过完整利用墙面,进行思路清晰、线索明确的展示。将“彩画简史”内容调整、精简为敦煌彩画、唐宋彩画、元代彩画、明代彩画、清代彩画五部分,结合讲述重点,将各部分展品分布于一到两面完整的展墙空间内,有节奏地展现官式彩画的主要发展脉络,便于观众依时代线索对比观看。“焕彩人生”部分一改常见的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其人其事的方式,凝练并重构为以研究贡献、传承贡献两个主要方面为线索的并行思路;在两面较长且相对而立的展墙上对应讲述王仲杰先生对彩画界的杰出贡献,同时在最短且必须设有暗门的展墙上辅以生平大事记展示。“彩画工艺”部分以课题研究成果为依托,提炼出以官式彩画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的和玺、苏式两类彩画工艺为解读中心的思路;以两块大型彩画复原样板为视觉中心,利用两面较长的展墙进行相对展示,并辅以相应工艺过程图示进行解读;利用展厅尽头中间较短的展示面设置工艺视频的动态解读,辅以两类彩画绘制涉及的工具颜料等重要物的展示,既避免了空间挤压可能带来的拥挤,又丰富该空间的观展体验。
如此,展览内容在空间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即中部主空间展示“彩画简史”,两侧次空间分别展示“彩画工艺”“焕彩人生”的叙述架构。从而使永寿宫前殿展厅各区域从“讲史”“讲技”“讲人”三个不同面向的主题内容在彼此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连接的空间中分别进行不同视角的完整叙述。这样的规划利用使每一空间中主题明确,且在展览现场不限定单一参观流线,尊重观众的参观意愿,使观众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无论处于哪一空间,均可对该空间的内容进行完整理解。
展厅西暖阁所呈现的“焕彩人生”主题内容
展厅东暖阁所呈现的“彩画工艺”主题内容
二是建立不同主题内容之间叙述的统一性、关联性。
在给予不同主题内容独立讲述空间的同时,还需兼顾不同主题内容间的统一性、关联性,避免“各说各话”,保持展览“形散神不散”的完整性。基于此目标,筹展团队一方面在单元说明等文字的表述上着意进行勾连过渡、相互呼应的处理,以建立各部分内容间的关联。尤其是“彩画工艺”及“焕彩人生”部分,通过这样的叙述处理,强化与“守正”主题及彩画本身的关联,即除了“彩画简史”对彩画发展、传承主题的主要解读视角外,打造“技”“人”两个主题面向,在围绕“守正”主题展开叙事的同时进行其他视角的展示与解读。另一方面,面对各不同主题内容中性质相似的展品,在展品解读方面选取不同阐述视角但都指向彩画传承的方式,“扣题”的同时适应不同主题内容的表达。“守正”板块的展品以各类彩画的临摹、复原等绘制作品为主,在视觉呈现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基于上述三重不同内容的构建,筹展团队对这些看上去类似的彩画作品,分别进行“史”“技”“人”三种角度的解读,以符合各主题内容的叙事需求,使观众从不同层面丰富而立体地感受、理解彩画的传承之美。
结语
“彩画千年——中国官式彩画传承与创新展”中的“守正”部分看似为一个主题内容,其实质为三类主题内容构成——以彩画的艺术发展脉络为着眼点的艺术史类,以两类清代彩画工艺为着眼点的过程展示类,以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的贡献为着眼点的人物纪念类。为平衡有限空间内的多种表达需求,一方面通过重构内容以合理使用固有的空间格局,给予不同主题内容独立完整的解读;另一方面通过统一阐述各主题内容的视角,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点题”效果,使不同主题内容在展览中得以融为一个整体,达到展览核心立意明确、主线突出的解读效果,以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既能从宏观层面完整地理解展览所表达的内容框架及逻辑,又能从微观层面分别理解各独立的主题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从各个层面实现展览内容的有效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