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周末的一天,天气晴朗,玫瑰飘香,为了记住乡愁,保存史料,我们慕名前往考察了平阴县南涯村。南崖村(“崖”字在当地按地名异读作yái)全称为东峪南崖村,隶属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位于镇驻地东南大寨山下的东扈峪中。2014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东峪南崖建筑群被列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村子东依大寨山省级森林公园,西靠云翠山省级森林公园,属于丘陵间沟壑地形。村中,祠庙、楼阁、古桥、古井、泉水、碑刻、石雕等古文化遗迹星罗棋布。目前保留有明清建筑300余户,房屋2000多间,主要集中在村西部的万家街、高家街、崔家街三条街道和10余条胡同中。
石板路
考察概况
“立交桥”位于文昌阁东50米,上接南北,下通东西。桥身全用大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霜雨雪,未曾损坏。桥北头有桥头堡,此桥应建于清朝初期,具体年代不详。桥的正东原有高家的大戏台,村中有传说高家的高老太腿脚不便,为方便看戏修此桥。
古立交桥,后面为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村子的西北角,下面是原来老村圩子墙上的一座石门,这是全村唯一进出的通道——城门。文昌阁和城门为连体建筑,阁内塑像为新修。石头拱门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门下是已经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青石拱门借着地势修建于一条河道之上。水大时下面是泄洪的水道,整座阁门就成了一座桥梁;枯水期阁门就是村民进出村子,上坡下地的通道。走进拱洞抬头望去,块块青石严丝合缝,修建得非常牢固,门洞较深,规整的青石层层堆砌,显示出当时的施工技艺非常严格。
高家祠堂位于文昌阁南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高家祖上为孔子72贤的高柴。高柴,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孔子赞他明大义善保身。高姓的辈分依孔家而论。堂前立有清光绪八年所立《高氏祠堂碑记》。
高家祠堂
石拱门与围子墙
南崖村古建筑主要分布在高家街、万家街和崔家街。每条街道都独立完整又相互连接,街头建有大门,中间有围墙,高家街保留部分围墙,围子门造型为拱形,由巨大的石块雕刻而成,雕有草叶龙。围墙下部为石块垒成,上部为黄土夯成,顶部有沿。
高家老院大门做工考究,有精细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分为东西两院,室内木匾、对联、家具等保留民国陈列风格。
相传清朝中期辛家曾出一大武举,辛家胡同西侧三进三出的大院落和路东辛家楼都为其所建。
关帝庙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庙内有壁画,庙前建有过街棚,现过街棚已倒塌,庙上镶嵌有对联两副,一副为“圣神兼优凌云浩气镇乾坤,文武双全保汉忠心贯明月”,另一联为“忠义遐流处处风调雨顺,英灵镇清处处国泰民安”(乾隆二十二年,1757)。过街棚先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庆十一年(1806)修了三次,均有碑刻。为劝解赌博之风庙上还镶有戒赌碑一块。
关帝庙北侧保留一处万家老院,院门修建得十分精致,门楼高耸,石雕、木雕、砖雕做工精细,院内老石榴树、老家具、老房子均保存完好。
万家楼为三进三出的大院落,上下原为三层现保留二层,建筑风格独特,系青石根基,红砖筑墙,做工考究,木质楼梯可上到二楼。
佛爷庙重修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近几年村民自发重修,原《重修佛爷庙碑记》完好,碑文用章草书写,书法精湛。
南崖村处于浪溪河(旧称狼溪河)一条支流的最上游。由于地表下有一层吸水石,所以村内随便找一地方就能打出水井,目前保留下来的老井有20多眼,大都能使用,虽然用上了自来水,很多老百姓仍然打水吃。其中以高家井最为古老,独块的井台石上磨出了32道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古井
南崖村在近几年的建设中特意保留了部分石板路,近1000米,以前为惩罚做错事的人,村里就让被罚的人修石板路,受教育的同时也方便了后人,而今,这些石板路成为老村的标志之一。
南崖村房屋多以石头为框架,以黄土夯成,白灰沙石房顶,极具地方特色,很多家都建有土楼,成为一个特色,在整个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体系,是鲁西南灰顶黄土房的典型代表。
扈泉位于南崖村的西偏北方向,为济南市新72名泉之一,明万历九年(1581)由于慎行、邢侗、孟一脉、朱维京合写“扈泉涌碧”4个摩崖大字。
大寨山
村东的大寨山因山上有古山寨而得名,现有保存完整的古山寨寨门和数百间石头房。大寨山海拔496米,为鲁西地区最高的山,山上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因山势陡峭古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