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姣:新疆特克斯县调查记

字号:T|T
2025-05-15 11:08 来源:大众考古

图片
特克斯县俯瞰

2024年8月,受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文物局委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四普”团队奔赴特克斯县,助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此次普查旨在全面摸清县域文物资源现状,重点核查已有文物点保存状况,同时系统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点,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依据。我有幸参与其中,在这片壮美之地,探寻隐匿于群山河谷间的文物遗迹。

图片

团队合影

特克斯县又名“八卦城”,位于天山北麓伊犁河上游支流特克斯河流域。县域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北部为阿拉喀尔山(乌孙山)。历史上特克斯县是汉代大月氏、乌孙国的故地,唐代有突厥、回鹘在此游牧,宋代属西辽,元代属察合台汗国,明代为厄鲁特蒙古游牧地,明末清初为蒙古准噶尔部游牧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设立厄鲁特营,隶属伊犁将军。新疆地区设府县后,隶属宁远县。2008年,特克斯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城市规划建设而闻名。

特克斯县域内的文物遗迹主要有古遗址、古墓葬、岩画石刻三大类。其中以墓葬群最多,占据85%以上。此次“四普”,除了要核查“三普”时留存下来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还要调查几处可能存在的新文物点。

核查文物点

每日出发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首先,下载“三普”留存的原始数据作为“四普”复查工作的重要参考;其次,仔细检查RTK卫星定位仪器、无人机等设备的电量;最后,检查普查途中所需的工具与必要补给。在日常普查工作中,我们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有实地探查法和访问咨询法。

古遗址

本次需要核查的古遗址有2处,分别是博斯坦古城遗址(唐代)和苏阿苏沟寺庙遗址(清代)。以苏阿苏沟寺庙遗址为例,该遗址“三普”时已归档,其基本信息已被掌握。首先,要据“三普”留存点位信息,找到其具体位置。站在苏阿苏村路边,可见高于地表的台面杂草丛生。随后启动无人机探查情况,从显示器上可看到寺庙遗址的整体布局基本完整,位于高土台地上,由山门、前院、前殿、后殿组成。到遗址中心后,进行RTK卫星定位,获取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坐标、海拔)。接着对比“三普”数据,复查点位信息,并多方位拍照记录(包括近景、远景、俯拍全景)。

图片

苏阿苏沟寺庙遗址航拍

博斯坦古城位于特克斯河北岸,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为夯筑而成。从地表分布的陶片来看,年代上限应为唐代,沿用到宋元时期。据当地牧民介绍,“文革”时部分城墙遭破坏,现仅存一半,但墙基仍保存完好。关于博斯坦古城的传说有很多,一说是乌孙开国君主猎骄靡为细君公主所建,另一说是唐朝萧乡军驻地。遗址中曾出土有“道教莲珠纹”的瓦当,以及汉代陶罐、陶片等,甚至据传有人捡到一柄削铁如泥的宝剑。然而这些猜测都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验证。博斯坦古城应是当时特克斯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研究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以及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提供了证据。目前,在伊犁河及其三大支流的河谷平原地带均发现有年代上限早至唐代的城址。

图片

博斯坦古城遗址航拍

古墓葬

古墓葬是此次普查的重点。特克斯地区的古墓葬分为大、中、小型墓葬群,大墓葬群如哈拉西沟墓葬群、康盖墓群等;小墓葬群如火石托拜墓群,仅两座大墓。墓葬形制主要有土墩墓、石堆墓、石圈墓,分布密度不一,密集的仅间隔约1米,稀疏的则位于不同的山头。

以哈拉西沟墓葬群为例,其位于喀拉峻山北麓、喀甫萨朗沟南部山坡及山梁草场间。“三普”时共发现墓葬825座,按地理位置编为1—3号墓群。其中3号墓群墓葬最多,有787座;1、2号墓群则较少,位于3号墓群西部。最大的M304已设立围砖保护。据推测此大型墓葬群应属于乌孙王室。此次调查新发现了3号墓群M346附近的3座墓葬。

图片

哈拉西沟 3 号墓群 M304

岩画遗址

特克斯河谷中分布有10多处岩画遗址,其中也什克勒克山南麓岩画群就包含8处。这些岩画多以凿刻手法呈现,内容以羊、马、鹿、牛等动物为主,也有少数骑马、射箭等人物形象。阿克塔什岩画和可可达萨依岩画较为特殊,分别以橘色、赭红色彩绘而成,加汗萨依西岩画则以墨线勾勒,画面内容复杂。这些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在伊犁河谷地区岩画中较为罕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图片

也什克勒克山南麓岩画群铁热克提萨依岩画

探寻新发现

特克斯县文物局局长黄江勇是一位熟悉当地文物、工作敏锐的文物守护者。他通过与牧民交流获取线索,在此次普查中新发现8处文物点。以苏阿苏达坂敖包遗址为例,最初仅知该敖包体积较大、位于苏阿苏沟深处,但具体位置不明。苏阿苏达坂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在蒙古语中意为“石堆”。祭敖包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形制可分为圆形天祭敖包与方形地祭敖包;按规模可分为单体敖包与敖包群(如昭苏、特克斯交界的布尔汗乔克敖包群);按功能则涵盖祭祀、路标、界碑、纪念等类型。其起源可追溯至萨满的自然崇拜,后融入藏传佛教元素,并衍生出严格的祭祀仪轨与生态保护禁忌。

此次发现的苏阿苏达坂敖包遗址位于清代伊犁至阿克苏官道—苏阿苏古道上。古道又名“冰岭道”“喀什古道”,是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辟的南北疆重要交通要道,以险峻著称。此敖包可能由清代官兵堆砌,兼具路标与祈福功能,沿途牧民长期添石祭祀形成现存的规模。其存在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驿路体系及敖包文化演变提供了实物依据。为核实此处敖包遗址,我们决定动身前往实地一探究竟。

图片

苏阿苏达坂敖包遗址航拍(西—东)

图片

苏阿苏古道航拍(察布查尔县方向)

探寻

8月25日早上,我们四人调查小组启程前往苏阿苏沟,去探查新文物点苏阿苏达坂敖包遗址和核查苏阿苏沟寺庙遗址(前文已述及)。借助奥维地图的高清卫星影像,以及黄局长、新疆佛教协会副主席吾布力曾喇嘛的指引,团队初步掌握了地形信息。

沿途经过苏阿苏村时,可见两侧的山台上分布着300余座墓葬(苏阿苏1—3号墓葬群),但因数量庞大,留待后续专项核查。驶离柏油路后,车辆在颠簸的土石路上艰难前行,最终因前夜雨水冲毁山路而陷入泥沼。历经3小时救援,在牧民和蓝天救援队成员的帮助下脱困,并在牧民铁留江引导下抵达目标地点—苏阿苏达坂敖包遗址。

图片

苏阿苏达坂敖包石堆部分

敖包位于道路西侧,与路东侧的立石标志一同构成完整的路标体系。敖包呈圆锥体,最外层石块较新,体积也较大,内层石块较陈旧且覆满泥土和杂草。经测量,敖包高约5米,直径约40米。团队使用RTK定位(海拔2517.6米)和无人机航拍,完整记录数据。作业间隙,远眺海拔3475米的白石峰—这座天山险隘见证了千年古道上的南北往来,此刻与敖包遗址共同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图片

苏阿苏达坂敖包东侧立石

返程

红色越野车沿着苏阿苏古道向南行进,在碎石遍布的山路上碾出新的车辙。这条古道最宽处仅容一车通过,与现代化的独库公路形成鲜明对比。车轮下若隐若现的古老车马痕迹,诉说着驿道的历史沧桑。经验丰富的黄局长全神贯注地操控方向盘,带领我们穿越乌孙山险峻的龙脊路段。两侧是陡峭的深谷,稍有不慎就有坠落的危险。虽然车内谈笑风生,但每个人都暗自捏着一把汗。当终于驶出险段,夕阳已为归途披上金色的外衣。今日的普查工作收获颇丰,不仅成功定位并记录了遗址信息,还获取了精确的测绘数据和图像资料。这次调查不仅充实了文物档案,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将这些散落在荒野的历史印记,转化为永恒的文化记忆。夕阳下,那些被我们记录在册的敖包石块,正默默讲述着草原上千年的故事。

苏阿苏普查由特克斯县文物局局长黄江勇带队,参与调查的人员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胡正宁老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生马雪姣、新疆佛教协会副主席吾布力曾喇嘛,调查过程中得到了牧民朋友们和一位蓝天救援队成员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