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数字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这一数字化浪潮与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交汇点上,4月27日,一场汇聚浙江省内博物馆、中小学校以及科技前沿企业近百位代表,聚焦博物馆研学未来发展的研讨会,在杭州拉开序幕。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研学专业委员会策划并举办了以“跨界·创新·共生”为主题的第四届全省博物馆研学开发与实施学术研讨会。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行业壁垒,以“跨界”之力凝聚共识,以“创新”之智开拓路径,以“共生”之志构建未来。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将其有效融入博物馆研学活动,进一步释放博物馆的“大学校”功能,成为提升研学质量、增强互动体验、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此,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研学专业委员会联合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浙江博物馆研学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浙江全省文博、教育、科技、传媒、旅游等不同行业,构建“资源共融、技术共通、发展共赢”的合作机制,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博物馆研学工作新方法新路径,打造博物馆研学的“浙江样本”,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华。
跨界融合,重塑博物馆研学的生态格局。近年来,博物馆研学已逐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文化与教育的重要纽带,但传统的展陈解说与单向输出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社教需求。当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重构文物的数字孪生、当虚拟现实可以复现千年前的文明场景、当算法能为青少年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博物馆研学的内涵与外延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研讨会现场,与会代表围绕“AI技术赋能博物馆研学”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在博物馆研学实践中的创新案例与宝贵经验,内容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当前博物馆研学的最新成果与未来趋势。
创新赋能,打造有温度的科技应用场景。技术终会迭代,但文明传承的温度永恒。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今天,我们更需坚守博物馆人的初心。人工智能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人文价值的放大器。在浙江,已有博物馆尝试用AI修复文物碎片、AR重现历史事件、大数据分析观众兴趣图谱等。这些实践启示着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以人性化设计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生长”的研学场景。
本次研讨会还特别关注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参会的科技前沿企业代表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展示与应用方案,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从大数据分析到智能推荐系统,每一项技术的应用都让人眼前一亮,为博物馆研学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更多可能。
共生共赢,构建可持续的协同发展体系。真正的智慧研学生态,需要博物馆、学校、媒体与科技的共同缔造。研讨会上,中小学校的教育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强调了博物馆研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视野方面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生动教学素材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研学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会议还设置了研学沙龙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博物馆研学的现状与挑战、机遇与对策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博物馆研学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博物馆研学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加强跨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共享、高效的博物馆研学生态系统。期待未来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建立全省博物馆研学数字平台,开放文物数据接口;人才共育——推动策展人、教师、工程师的跨界工作坊;成果共创——开发可复制、可迭代的AI研学模型,惠及普通大众尤其是那些偏远山区和海岛学校。
这场以“跨界·创新·共生”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不仅拓宽了视野,激发了灵感,也为后续的合作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馆研学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