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李扬:温州地区海洋文化遗产调查记

字号:T|T
2025-04-28 12:14 来源:大众考古
图片

朔门古港与对面的江心屿

 

温州人自古以来就敢闯敢拼,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接触到温州人,和他们聊这片土地时,他们会和你讲述如何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耕耘。现在的温州辖域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万,算起来人均三分地。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这么少的耕地如何养活大量的人口,确实让人头疼,也正是这种并不友好的农耕环境,让温州人耕海为田,向海求生,围绕海洋开展生产、贸易,温州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学者们从文献方志中总结、研究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探讨她在各种航线、航路中的意义,这些研究最终需要实物来承载,寻找实物载体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考古工作者的肩上。

 

 

海洋简史

温州境内的瓯江、飞云江和鳌江是浙江境内的重要水系,在这三江干流沿岸及其支流附近依山傍水的地方普遍发现了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古遗址。这些史前遗址紧靠江河,先民开发利用河海资源也是必然。周至秦汉之际吴越文化在浙地兴盛,先民依托山海渔盐之利,逐步创造出本地海洋文化的雏形。

 

图片

温州地区地貌

 

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开始兴盛,至东汉晚期,上虞等地的工匠在商周原始瓷的技术基础上终于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这项技术迅速扩散,温州永嘉就发现有数量较多的东汉时期窑址。精美实用的瓷器成为海内外市场的畅销货,围绕这一产业,造船、港口业也迅速发展。三国时,吴国在永宁县(今温州)建有造船基地,附近的平阳县建有横屿船屯。福建闽江口以东至温州一带的沿海地区,分布有面积较大的温麻船屯,生产一种有5层舷板的海船,称为“温麻五会”。

 

东晋至隋唐时期,瓯窑系逐渐成熟,成为瓷业浙商中的重要一支。瓯窑窑址的集中分布区由东晋六朝瓯江北岸的永嘉罗溪乡和东岸乡,进一步延伸至温州的西山等地,其产品通过水路运抵温州港,并以港市为依托转销各地。宋元时期,温州也曾设置过隶属于两浙市舶司的市舶务等机构,著名的龙泉窑瓷器主要从温州港舶出。龙泉窑产品从瓯江上游的龙泉沿瓯江流域和飞云江流域向下,分别形成云和—丽水—永嘉和泰顺—文成—苍南两条龙泉窑系外销瓷生产基地。

图片

瓯窑小镇龙下坦头窑址附近龙窑

 

朔门古港

 

虽然通过各类文献和沉船考古资料可以得知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但这种认知需要考古实物的佐证,考古工作者为此寻找了很多年。2021年仲春,温州鹿城区望江路与江心屿隔水相望的宋元时期朔门古港遗址,被温州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发掘并展示在世人面前。古港遗址紧邻瓯江,附近曾发现温州古城北门(朔门)遗址。

考古清理出瓮城、码头、沉船、江堤、建筑、桥梁水闸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瓷器,以龙泉青瓷为主,还有瓯窑、定窑、磁州窑等窑口瓷器。遗存年代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展现出当时温州港的繁华盛景。

温州境内瓯江、飞云江、鳌江干流和诸多支流串联而成的网络,以及围绕朔门港形成的各类出口商品、船舶生产和中转基地是朔门港能够繁荣兴盛的内生动力。在这种学术思考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温州地区海洋文化遗产区域系统调查”项目。

 

图片
图片

江心屿上的航标—东西双塔&江心屿西塔

 

准备

我们梳理文献,发现温州地区海洋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朔门古港和洞头、瑞安、平阳以及苍南境内。调查围绕瓯江入海口、飞云江入海口、鳌江入海口以及较远的洞头本岛、大小门岛、霓屿岛、南北麂岛等重点区域开展,对上述地区的海洋文化遗产线索进行区域全覆盖式调查。分为四大块:海洋聚落、海洋经贸史迹、海防遗存、海洋信仰。

 

海洋聚落 一般指位于海岸和海岛的聚落,其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成分,并由此造成其生活方式的海洋性倾向,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海洋聚落在结构、生业模式的形态上与陆地聚落有较大差别。在调查温州地区海岛、海岸各海洋聚落时,我们提取了人群、信仰、生业活动的信息,调查沿江河而上深入内地时,又发现了典型的陆地聚落。温州地区两种截然不同的聚落形态对比无疑是探讨其文化内核的重要切入点。

 

海洋经贸史迹 包括与贸易活动相关的各类遗存。温州地区丰富的瓷土资源和便利的水运航线为制造、运销精美瓷器提供了基础条件。从时间跨度来看,温州地区窑址发展历史悠久。除此之外,我们还围绕海盐、明矾的生产运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量相关遗存。

图片

矾山镇的矾矿

图片

矾矿提炼厂

 

海防 主要是指为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而开展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实践。温州地区与海防有关的遗存众多,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通过陆地田野实地调查可以直观感受到从卫城到所堡再到烽火台烟墩,温州地区沿海及沿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海防体系。此外,乐清沿海分布众多碉楼,此类型遗存不见于温州其他地区,却与千里之外的广东开平碉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海洋信仰 所谓海洋信仰,是指人们对与海洋有关的神灵的崇拜。海洋聚落的居民一般具备航海技能,能够沿海岸进行区域交流和族群迁徙,因此探寻海洋信仰本质上是对其背后人群变迁的关注。温州地区沿海及沿江庙宇众多,多数与海洋文化有密切关系,宗教在沿海地区的发展也与历史和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历史上温州地区的沿海地缘优势使其可能更容易接触到外来文化和宗教。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温州地区发生过一次严重水患,导致一次大规模外来移民迁入。福建地区的宗教信仰随着人口迁移进入温州地区,与土著沿海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逐渐形成各种有地区特色的海洋信仰,各姓氏宗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信仰种类极其复杂。

图片

 蒲壮所城(蒲城文保所提供)

图片

壮士所城(蒲城文保所提供)

 

 

调查

作为先导,我们筛选了温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中所有与海洋文化相关的遗址点作为调查的基本框架,综合文献和考古新发现进行拓展。既往工作中对海洋文化的认定标准和采集信息的取向与本次专项调查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的工作如何开展首先需要在调查队内部达成共识:对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性口碑调查,着重对温州各县市区沿海及岛屿区域的新老渔民进行走访询问,以沉船线索为目标进行调查;对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流域水系周边的码头及窑址进行田野调查,探究各窑址区域与江河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各类沿海腹地聚落和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宗教信仰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从海洋为传播介质的角度去分析信仰的变化和背后人群的历史与关系;系统性梳理与海防建设有关的聚落遗址,同时对山区流域内的寨城和防御设施进行调研,综合对比海防遗址与内陆防御之间的区别;实地调查中做好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摩崖石刻的信息采集,和以往相关摩崖石刻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厘清工作思路,完成各项准备后,调查队一行就出发了。野外调查选在冬天主要考虑山林不会像夏季那么密,还能避开南方丛林间最让人害怕的蛇。从天气、视野、安全等方面尽可能防止调查队员出现意外。

图片

冒雪上山

调查时的气候让人捉摸不透,调查队集结时正赶上强降温,调查洞头、鹿西等几个岛屿时,海风呼啸,还带着新鲜冰凉的水汽。开始调查分布在山顶的海防遗址时,北方强劲的冷空气又给不常见雪的温州人民送来了一场鹅毛大雪,落在山体阴面不化的雪集结成冰,造成多起交通事故,无法开车前行。为了赶进度,控制时间节点,我们只能步行翻山越岭对各遗址进行复查测量。进入泰顺、文成这几个山区县的时候,天气莫名进入“夏季”模式,身上的冬装显得闷热笨重,谁能想到短短的一周内,气候变换如此剧烈。

图片

“夏季”调查

经过40天调查,我们完成重点关联点500多处,调查队能快速高效完成工作,首先得到了温州全市文博系统自上而下的全力支持、配合与协助,各县市的同仁表现出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每次都会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带我们前往,在完成上个村的调查后,下一个点位的同志已经就位。

 

本次调查由于工作时间并不充裕,人员也有限,白天全队一分为二,去往不同区域,晚上聚在一起集合资料,讨论第二天行程。整个调查过程十分紧凑,群策群力、上下一心,较为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阶段基础信息的采集。

图片

泰顺泗溪镇建新村霞庄廊桥

图片

五显庙

 

暂停之后再出发

 

我们对温州地区的海洋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但也有缺憾。主要是一些岛屿未能按计划完成调查,资料的完整度打了折扣,被突然到来的大风阻断了行程,温州外围的北麂岛、南麂岛及周边附属岛屿均未能成行。

 

海量的资料要在调查开始前就进行阅读、收集、整理、释读,温州自古人文昌盛,方志文献浩如烟海,加上宗族影响大,族谱有大量的内容,大量海洋文化相关的人物和事迹都淹没在故纸堆中,文献整理必须在工作开展之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开始调查前一定要做适当的体能训练。野外调查是个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温州地区山多水多,大量遗址分布在车辆无法到达的区域,有时一天需要人在好几个山头间转悠,这对调查队员的体能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本次调查工作只是温州地区海洋文化研究的一个工作起点,调查获取的资料涉及各研究领域,价值极大,我们等待机会再集结,再出发,以期拥有更多收获。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