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一张皇榜张贴在北京东长安门,宣告了清代末期一批科举考生的命运。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榜上的314人,经历了重重考核,才有机会走进紫禁城,成为天子的学生。但如今,他们的心情注定是复杂的。江河日下的王朝与朝阳初升的他们,构成了一幅迷茫与希望交织的图景。
我们不禁好奇,后来他们都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今晚19:00,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将登陆CCTV-9,为你解码独一无二的中国档案,以“小切口”了解“大历史”。
1992年,联合国发起“世界记忆”行动,旨在保护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科举大金榜》入选。
为什么这个档案会入选呢?官方网站这样评价:这一制度具有国际影响力,被日本、韩国等国效仿,欧洲也引入了这一考试制度的变体,对许多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影响。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大金榜很大,近二十米。榜题书写:“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陶世凤等三百十四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兹诰示。”结尾盖“皇帝之宝”大印一方,以示郑重。中间的“榜”字将整张纸一分为二,满文名单在左,汉文名单在右,满汉两种文字合璧书写,凡上榜者,都将为皇帝所用。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大金榜外,还有小金榜,方便皇帝阅览,以及登科录,记录主考官姓名、考生籍贯、中榜范文。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据统计,这314人的毕业去向大致分为四种:内阁中书、各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即用知县。
后来,他们的际遇千差万别,但都与几个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他们学习的知识或许是陈旧的八股文,但他们的成就却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11天,二甲105名李清琦联合在京台湾学子叶题雁等五人上书都察院,“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公然叫板朝廷。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而后,本科学子的愤怒彻底被激发,先是二甲130名沈鹏欲上疏弹劾李莲英、荣禄等保守派,事未成而入狱,后有二甲13名饶芝祥骂李莲英其罪当诛。二甲80名王会厘上书请求建立空军。
甲午战争后,英国趁火打劫,强租威海卫,二甲52名张濂经出谋划策,掀起了史称“反划界斗争”的爱国运动。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二甲29名张其淦,因义和团杀了境内7名外国传教士,被清政府以“保教不利”的罪名革职。
三甲69名钟杰,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作为吏部主事的他殉国。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在朝野一片“实业救国”的呼声中,一甲第1名张謇投身实业,开设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棉纺业的先驱者。二甲31名关冕钧出任中国首任铁路大臣,与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二甲90名林炳章是林则徐的曾孙,继承了祖先的禁烟Buff(增益效果)。二甲47名沙元炳回乡办实业,涉及医院、榨油、电灯、金融等。二甲86名沈云沛,陇海铁路奠基人,开发沿海滩涂,一手缔造了连云港,而他的另一项成就,是创立了海州师范学院,代表了这批学子另一种人生选择——救国要救孩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戊戌变法之后,二甲3名李家驹1906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亲自参加校运动会并获得第三名。二甲20名刘廷琛出任大学堂第七任校长,创建了经、农、商、工、医科,大学院系分科由此开始。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而那些没能留在北京的同年,在进入地方后,更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教育兴国的理念。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可考数据中,本科有14人余生用来撰写县志;有28人在诗歌上有所成就,至少有4人从事了医学;二甲85名王照发明汉语拼音方案“官话字母”,开汉语拼音之先河。
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最大的努力。
△纪录片《世界记忆:中国回响》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