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婳 冯志军:南京高余村西汉5号墓出土的红色妆粉

字号:T|T
2025-04-02 15:31 来源:大众考古
图片

M5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愈加广泛,残存物分析应运而生,它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一项借助自然科学方法的多种分析技术。目前残存物分析的对象已经比较广泛,不同载体的残存物分析,对于某一专题领域学术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往汉墓考古发掘中妆粉发现相对较多,种类也较丰富。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23号墓出土可能的白粉、胭脂;河北满城陵山1号汉墓8个小盒中均残存黄白色粉状物;山东巨野红土山1号汉墓117号奁中2个小盒装有红色脂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双层九子奁内的小盒装有白色、粉状、胭脂、油状化妆品,三号汉墓双层六子奁内装有黑色酱状物;江苏盱眙东阳小云山汉墓漆奁中格内盛有红褐色颜料;江苏连云港霍贺墓一件小盒中盛有红色粉末;江苏扬州甘泉101号墓七子漆奁中的小盒残存有酱褐色、白色稀糊状粉末、绛色粉末、黑色粉末;陕西咸阳马泉汉墓一个漆盒内有4个粉包;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七子漆奁中有白黄色粉状物。可以看出,汉代有白色、红色、粉状、褐色、绛色、黑色、油状脂粉等化妆类物品。

 图片

M5 出土时漆盘内红色物质

红妆并不是自古有之,由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可知,汉代妆容虽还是以白妆为主,但西汉时化红妆的风俗兴起并流行开来。此时出现的红色妆粉并不是以红蓝花为原料的胭脂,而大多是以朱砂为原料。

 

2019年10月—2020年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高余村北的新城二期10号地块及周边区域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汉代墓葬46座。

 

5号墓(以下简称M5)位于发掘区中部偏西,内置一椁一棺,椁室被中间隔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置棺,东侧为器物箱。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漆木器、铁器、铜镜和眉笔。根据墓葬结构及出土器物特征分析,M5为西汉时期墓葬,墓主为女性。

 

M5椁内器物箱北侧集中摆放有陶器、漆器等随葬品,其中2件黑色漆盘叠压放置于陶器上部,保存较好,在上层漆盘内有一层厚厚的淤泥,淤泥上方残存部分红色物质,呈粘土状。根据出土情境分析,红色物质集中盛放在某一盛器中,但盛器已完全腐化,故落在下层漆盘里,与漆盘中间夹着厚厚一层淤泥。本次分析检测的样品即为该红色残存物。

 

通过超景深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衍射仪以及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系统对出土红色残存物进行科学、有效、无损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该残存物主要成分为赤铁矿(α-Fe2O3),含有少量白垩、石英、滑石、高岭土等黏土矿物。

 

赤铁矿(Fe₂O₃)是自然界重要的铁矿石矿物之一,其典型呈色为暗红色或钢灰色,常具金属光泽。尽管该矿物可形成板状、菱面体等结晶形态,但其标志性红色调多源于隐晶质的土状变种—这类无定形结构的赤铁矿因细分散的氧化铁微粒而呈现红褐色,其中赭石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亚种,色棕红或铁青,质坚硬,作颜料或入药。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赭石的记载,唐代僧人释远年编撰,李增杰、王甫辑《兼名苑辑注·地物类》“代赭”条:代赭石,赤铁矿石。古时代郡出产之赭石质地最佳,故往往在赭石前冠之以“代”。墓葬中使用赭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其被大量使用在葬俗、印染、化妆、绘画、制药等领域。

 

赭石用于葬俗一般是在尸体周围或是身上撒置,抑或人骨涂朱;用于印染一般适用于织品上;绘画只适用于彩绘。高余村M5出土的红色残存物集中存放,且置于器物箱中,故排除是用于葬俗、印染、绘画的可能。两汉虽是中国炼丹术的奠基时期,但丹药普遍以汞和铅的化合物为主要原料,赭石、白垩、石英、滑石都只是作为辅料,本次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并不含有汞和铅,故也可排除该红色残存物用作制药。

 

M5墓主为女性,出土器物有铜镜和眉笔等妆扮品,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该红色残存物Fe2O3平均含量为44.9%,SiO2平均含量为34.8%,表明该物质被进行了精细加工。且根据出土情境推断,该物质被集中存放于某一盛器中,证明该物质得到了细致保管。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䞓粉,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再结合《女史箴图》等图像材料,我们认为红色残存物应为妆粉,其用途是化妆。

 

此次发现和研究证明,在汉代除了以朱砂作为红色妆粉的原料,赭石也已作为红色妆粉的原料。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