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花椒整理与医药价值研究

字号:T|T
2025-04-01 11:40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了花椒、高良姜、桂皮、茅香、佩兰、藁本、姜、辛夷、杜衡9种植物药,这是我国医药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它们是现存最早的中草药实物之一。具有芳香祛湿,通气健脾,防腐杀菌,祛除秽气,防病治病等多种功效,亦可作熏香材料。其中的花椒在出土时,除和其他中草药或食物混杂,还使用香囊和漆小奁单独盛放,尤显独特。

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花椒位置及药具

(一)马王堆汉墓出土花椒药具介绍

图片
锥画圆形漆小奁

1.漆小奁

出土于一号墓北边厢号单层五子漆奁内。5个小奁分别盛放化妆品及花椒、香草等。该小奁为夹纻胎,盖里外中心部分针刻云气纹,并加朱绘,盖边缘及器身近底处针刻几何纹,并朱绘点纹。

2.绢药袋

一号墓共6件,出土于西边厢第三层355号竹笥中。均为药草袋,形制相同,为圆筒状,用单层烟色素绢缝制而成,腰缀绢带。三号墓内棺出土有茅香、桂皮、花椒、朱砂等,但出土物糟朽,无绢袋实物。

3.香囊

一号墓北边厢442号绢地“信期绣”香囊1件,内全装花椒。该香囊腰部以上的领部和囊里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用绢地“信期绣”缝制,底部用几何纹绒圈锦和两片绢相间拼起。

图片
绢地“乘云绣”香囊残片(东112①)

三号墓现存香囊残件3件,均出土于东边厢112竹笥内,因保存较差,已朽烂成多块残片。一件为绢地“乘云绣”香囊,出土时,香囊残损严重,已无法复原其原貌。另,最新整理出南边厢173竹笥出土花椒和茅香、高良姜等,该竹笥应为“绀缯笥”,盛放锦等丝织物。花椒等药物应用香囊盛放,已无实物。

4.竹笥

三号墓东边厢中部65号竹笥出土了花椒、茅香和鸡骨。从残存实物来看,竹笥呈长方厢形,由相套合的盖和底两部分组成。

(二)汉代墓葬出土花椒概况

汉代墓葬出土花椒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河北地区。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汉代,出土的花椒多发现于各类药具容器内,根据汉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花椒主要是作为墓主生前日常使用的药物和香料。

花椒出土实物最早发现于商代墓葬。先秦时期的花椒多发现于葬具内及葬具周边,而且从花椒的出土位置来看似乎与日常使用无关。

二、马王堆汉墓出土花椒特征

图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花椒

本文探讨的花椒为花椒的果实,成熟时红色或紫红色,绿豆大小,呈圆形。果皮叫椒红,种子叫椒目。马王堆汉墓出土花椒保存状况最为完好。外形比较完整,外观干缩,色泽暗褐,质地疏脆易碎,并失去固有气味。

三、《五十二病方》等医书记载

《五十二病方》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医书,记载了52种疾病108个病种的治疗方法,涉及外、内、儿、妇、五官等各科疾病。

(一)治疗诸伤

治疗诸伤的方法:取动物油膏、甘草各两份,肉桂、干姜、蜀椒、吴茱萸各一份,为丸。每次捣碎一丸放入一杯酒中服用,每日饮用一次。

诸伤是指人体受金刃、竹木、跌打等破伤。在本方中,以动物油脂为主要药物及黏合剂,其具有补益阴血润养肌肤的功能,并有一定的治疗创伤的功能;肉桂、干姜、蜀椒、吴茱萸大热之品,有温通经脉的功能,以酒为媒介,通经活络之效倍增。

(二)治疗疽病

治疗疽病的方法:将白蔹、黄芪、芍药、肉桂、干姜、蜀椒、吴茱萸共7种药分别研末。如果患者是骨疽病,就将白蔹的药量加一倍;如果患者是肉疽病,就将黄芪的药量加一倍;如果患者是肾疽病,就将芍药的药量加一倍;其他药物的用量都是一份,7种药物粉末混合起来,用时可以取一个三指大撮的药末放到一杯酒里去,每天喝五六次,必定痊愈。

(三)治疗痂病

“痂”为疥癣类皮肤病,患者多见皮肤瘙痒难忍。一方,煅烧礐石,将乌头、藜芦、巴豆、甘蔗、蜀椒、桂枝各一份,粉碎混合再加上头垢搅匀,用布包裹好后将其烤热,外熨患处。按照这种方法反复进行,直到病人感到疲乏时停止操作。

本方以诸药研末,以头脂调之外敷膏药,蜀椒配乌头大辛大热,杀虫止痒,用于疥疮、湿疹或皮肤瘙痒。

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古人已认识到花椒具有杀虫、防腐、抑菌、防潮、去湿等多重药性。时至今日,随着医学不断精进发展,花椒还广泛应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创面术后、疼痛等病症。

图片

四、花椒的多重作用和医药价值

花椒在历史上最早被称为“檓”或“大椒”,并非现在日常所食用的辣椒。花椒气味芳香,在烹饪中主要用来去除肉类的腥气,口感酥麻,可以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古代的日常生活中,花椒可以作为调料、香料、药方,用于祭祀、养生、治病,都可以归纳为花椒的药用价值。

马王堆汉墓作为汉代初期的墓葬,保留了花椒在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之前,作为本土道地药材最原始的使用方式。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频繁交流,在外来香料、药物冲击下,花椒可谓是历久弥新,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药用价值,时至今日依然得以广泛应用,在中国医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