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博物馆不仅在提升公民文化素质、满足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名片。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国内许多热门博物馆的常态。与此同时,博物馆文物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观众的急剧增加,给展厅文物带来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
展厅文物具有其独特性
博物馆与一般的旅游景区不同,收藏、保管好珍贵历史文物是其重要使命,也是首要的任务。展厅中的文物,不论是基本陈列、专题展览,还是临时展览展出的文物,除了具有文物的一般特性,与长期保藏在库房中的文物相比也有其独特性。一是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尽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存在一定的更新,但总体而言,特别是基本陈列中的文物,是相对稳定的,轮换相对较少。原因在于,这些文物是博物馆馆藏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文物,能够反映特定的历史面貌,实证时代的发展,珍稀程度也较高,许多文物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二是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内涵。展览中展出的文物,往往是策展人根据展览的主题和叙事经过科学研究精心选择的,在深化展览主旨方面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少文物同时兼具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成为吸引观众并传达特定主题不可或缺的物证,展示效果突出,展出频率更高。三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博物馆展出的许多文物因为其独特的价值,很多都是镇馆之宝,是“明星文物”“网红文物”,许多观众甚至是专为此件文物而来看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便是如此。有些文物经过多次反复展出,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成为公众心目中必打卡文物。
大客流下的展厅文物安全风险
文博热潮和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到来,推动博物馆观众群体不断扩大、愈渐多元化。博物馆的空间承载力是有限的,观众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博物馆持续高负荷运转,给具有突出价值的展厅文物带来诸多安全风险,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
观众拥挤导致的触碰风险。近两年,许多博物馆参观人数屡创新高,越来越多的热门展览、明星文物吸引观众聚集“打卡”,展厅内“人挤人”的现象常现,参观人数远超展厅承载量,观众的增加制造了拥挤的参观环境,埋下矛盾的引线,不仅降低了观展体验,而且增加了文物展柜被触碰、倾倒的风险。
不文明参观行为导致的行为风险。在文博热潮的带动下,许多观众是第一次走进博物馆,因不了解或不配合博物馆参观要求,在拍照时使用的闪光灯、对裸展文物的触摸和踩踏、在展厅内使用质量不佳、有爆燃可能的电子产品同样也是潜在安全风险。一些观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展厅内奔跑、打闹,极大影响展厅文物安全。
展厅环境恶化不利于文物保护。不同于一般公共建筑空间,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大多是封闭的,其室内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及声学条件等的波动,都会对展厅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大客流涌入带进来的灰尘、微生物等,包括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的展厅温湿环境发生变化,对展厅文物保护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许多博物馆延迟闭馆,更长时间的大客流环境,更长时间的灯光照明,对展出的脆弱文物影响更大。
员工职业倦怠产生潜在安全风险。为应对广大观众参观热情,许多博物馆实行延长开放时间措施,一些博物馆甚至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这无疑是博物馆满足观众获取知识和文化休闲需求的一项有力举措。但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的延长开放,需要安全保卫、设备管理、观众服务、藏品保管、展览服务、经营管理等一系列部门的共同配合。人员的持续高负荷工作,容易产生职业疲劳,会导致设备检修、安全保障、环境控制设备的检修时间大大缩短,工作质量也在经受考验,增加了文物受损风险。
“文博热”形势下展厅文物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文物安全是推动“文博热”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博物馆事业的基础和关键,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积极提升公众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健全博物馆展出文物安全保障机制,为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作用、持久地服务观众做出努力。
设计合理的展厅流线和空间布局。展览空间布局和环境设计是解决大客流隐患的重要前置举措。博物馆要充分预判展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针对可能产生大客流的展览进行专门的设计,以舒朗的、符合观众参观规律的空间布局和参观流线,通过空间分隔,从源头上控制大客流风险。同时,在展具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大客流带来的展柜触碰风险,对一些展品展柜进行特殊设计制作。针对热门展品,适当拉开展品之间的距离,必要时增加观众排队分隔等候区,确保流动性,避免空间狭小导致的拥挤现象,为观众提供更舒适的参观体验。
加强展厅人流量控制疏导。博物馆根据展厅面积设定最大的观众承载量,大客流到来时,适当施行预约、限流措施,同时要在展厅内设置清晰的疏导标志,引导观众按照指定路线参观,避免逆向流动造成拥堵。必要时,增派人员辅助引导,特别是加强对研学团的现场引导。同时,还可通过电子导览设备和手机App向观众提供展厅实时导航,提醒观众展览热度和参观人数,分流控制高密度人群。
强化展厅文物的巡查巡检。文保人员开展展厅文物的日常巡查巡检,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对大客流的影响,博物馆要定期对展厅文物进行监测和检查,对展柜、展具进行安全性评估,及时研判环境变化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对检查结果显示不适合继续展出的文物进行回库修养。针对有潜在风险的文物,要通过减震、防潮、防尘等设计,确保其在展示期间不受环境变化和外力影响。此外,展厅内还应安装触控警报设备,对观众的违规行为即时发出提醒。
增加展厅环境的智慧监测。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展厅环境的智能监测,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展厅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并自动调整。例如,在大客流环境下,利用空气质量传感器调节展厅内的新风系统,通过光感应设备控制灯光强度,根据温湿度变化按照展厅文物需求自动开启温湿度调节,确保文物始终处于适宜环境,用智慧力量守护好历经岁月沧桑的珍贵文物。
健全展厅文物管理制度。博物馆应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框架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细化文物保护规则,建立展厅文物动态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展厅内出现温湿度异常、人员拥挤或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处理。同时,博物馆要明确文物保护责任分工,将文物保护责任细化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有人负责、有章可循。
提升全社会文物安全共识。文物保护不仅需要博物馆的努力,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博物馆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媒体渠道,加大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设立“文物保护日”或开展相关公益活动,让全社会了解文明参观博物馆的必要性,共同维护文物安全。博物馆则可以在展厅设置保护文物的友好提示,加深公众对保护文物的直观感受。同时可积极与学校、社区开展合作,通过组织保护培训、参与修复展示等生动有趣的互动,将文物保护知识送达基层,激发人们对文物保护的兴趣。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文物的良好氛围,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文物安全的守护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