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辛夷的应用探析

字号:T|T
2025-03-25 08:35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马王堆汉墓出土辛夷的应用探析

陈锐 任亭燕 王卉文物天地月刊
2025-03-24 18:05:47

手机阅读

图片
辛夷
辛夷是木兰科木兰属植物玉兰或木兰的花苞,苞上有重重茸毛,外形呈长卵形,尖长似毛笔头。辛夷性温,味辛,可入药,现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和鼻炎。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辛夷实物,十分珍稀。
一、出土情况
在全面整理秦汉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植物遗存的基础上可知,秦汉考古成果里仅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辛夷实物。植物遗存极易腐烂,因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夷尤为珍稀,为我国中医药道地药材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
(一)绢袋里的辛夷
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第三层355号竹笥中出土了6件绢袋。其中两件绢袋中有辛夷,分别是355—1号绢袋和355—2号绢袋。绢袋里的辛夷与其他香料共同存放。
图片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辛夷
(二)香囊中的辛夷
马王堆一号汉墓东边厢65号竹笥中出土了三件香囊,其中两件香囊里盛辛夷,分别是65—2号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和65—4号菱纹罗香囊。精美的香囊里存放的辛夷也是与其他植物药材混装。
 
(三)熏炉里的辛夷
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出土了一件彩绘陶熏炉,炉盖和炉身为子母口扣合。盖面镂孔,盖顶为一鸟形捉手,炉身为豆形,盘内盛有辛夷、茅香、高良姜和藁本等植物药遗存。综上所述,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辛夷并非散放,而是盛放在绢袋、香囊或熏炉里,并与茅香等植物药混合存放。
二、用途
(一)作香料
目前已知最早出现“辛夷”一词的传世文献是《楚辞》。《楚辞》里的辛夷是自带香气、品格高贵的珍贵植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辛夷从其出土位置可知是一种重要的香料。那么,被赋予美好寓意的辛夷作为香料究竟如何使用?
1.系挂
从出土情况看,有的辛夷出自精美的香囊:长48厘米的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和长43厘米的菱纹罗香囊。这两个香囊都被记载在竹简遣册(随葬品清单)上,分别是“绀绮信期绣熏囊一素掾”和“红绮熏囊一素掾”,表明两个装有辛夷的香囊在汉代的名称是熏囊。
它们精致美观,囊上有系带,便于垂挂。囊内装入辛夷等香料散发清香,可助睡眠,有利健康。
图片
装有辛夷等香草的彩绘陶熏炉
2.焚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竹熏罩和两件彩绘陶熏炉,皆见于竹简遣册。熏罩和熏炉显然是配套使用的。使用时,将辛夷等香料放入熏炉内焚烧,为防止植物灰烬飘散,熏炉上罩有蒙细绢罩的竹熏。这样灰尘被熏罩挡住,清香则透过细绢散发,香盈屋室,宁心安神,亦可熏香衣物,祛秽杀菌。
图片
蒙细绢的竹熏罩
(二)作药材
辛夷作药材的应用和功效最早见于出土医书,而非传世医书。马王堆三号汉墓东边厢出土的长方形黑色漆木匣中存放了医书。这些医书中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辛夷的药用医方。
1.内服
《五十二病方》记载的止金疮痛的药方中有一个方子用到辛夷。从此药方记载可知:将鼹鼠晾干磨成末,将鮧鱼焙烤并研成粉,再将等量的长石、辛夷和甘草晾干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这五种药末拌匀;每次取三指撮的药末放入一杯温酒中送服,可治疗由金刃等导致的外伤疼痛;如果效果不佳,可增加药量,直至止痛;此方疗效良好。
图片
 
2.外敷
《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多个治痈的药方,此处痈指的是水肿、头面浮肿、身体局部水肿或发颐。其中,有一个药方用了辛夷这味道地药材。从此药方记载可知:用等份的白芷、杜衡、肉桂、干姜、辛夷五种药材,将其捣碎,取牛脂膏一升,细布过滤取汁,倒入铫中,用桑木炭火烘烤,至煮沸,打开铫盖,散热气后,再煮沸,反复多次,以细布过滤取汁,再加水银搅匀,外敷患处;翌日清晨洗净,再次敷药,如此敷药,可治面肿;敷药期间禁吃公猪肉和鱼肉,禁房事。从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可知,至迟在汉代早期中医已应用辛夷治疗面肿。
三、结语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夷盛放在香囊里和熏炉内,通过自然散发和燃烧释放这两种用法发挥其作为香料的功效,且与其他香草并用。《五十二病方》从临床用药出发,总结了辛夷可用来止金疮痛和治面肿。秦汉时期对辛夷作为香料和药材的认知和应用得到后世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夷基本都是未开花的干燥花苞,验证了传世医书所载已开花者劣,花谢者不佳。通过对辛夷这味道地药材的深入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医药学的源远流长和赓续传承,以及马王堆汉墓不可估量的珍贵价值。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