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通往幸福的文化密码——以山西博物院为例看公共文化空间如何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字号:T|T
2025-03-25 08:34 来源:中国文物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已悄然突破传统教育场所,在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方面体现出独特价值。其作用不仅限于文化保存,更能通过多维度的社会参与和情感连接,演变为滋养公众精神生活的幸福空间,成为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国际博物馆协会近年来的全球观众调研数据显示,约78%的受访者将参观博物馆列为提升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方式。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在博物馆中获得的幸福感,正以差异化路径重构着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构筑精神原乡的坐标体系

 

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通过“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等七大历史专题,为三晋儿女架设起穿越时空的认知桥梁。青铜器上的斑驳铜锈,陶器上的绳纹肌理,壁画中的人物神态,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寻根之旅,正在创造独特的幸福体验——当临汾市民在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展品前认出家乡出土的文物时,那种“原来我的祖先如此智慧”的惊叹,正是文化认同带来的深层幸福感。

数字技术赋予这种认同以更立体的表达。山西博物院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了AR眼镜智慧导览项目。在“天下晋商”展厅,AR眼镜智慧导览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的商业世界,立体化地呈现了晋商的商业版图、金融创新、文化精神及社会影响,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与骄傲。在外地上学的学生胡同学表示:“AR眼镜智慧导览非常方便,特别是通过虚实融合的信息交互,可以使我对眼前的文物与历史有更直观、深度的理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消除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感,更让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财富。数据显示,应用数字化导览后,观众平均停留时间延长40%,获得的文化感知和认识也相应会有较大提升。

 

知识共享:构建终身学习的幸福阶梯

 

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山西博物院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山西博物院社教空间与会议中心,公众服务部的社教人员依据“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精心设计了配套教具。孩子们可以用陶土亲手制作复刻青铜器纹样,从揉泥、塑形、刻画纹样再到上色,在制作的过程中,教育员结合展览内容细致讲解我国青铜器的历史信息、制作工艺和纹样特点以及审美价值。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活动,获得的知识留存率远高于被动听讲模式,孩子们在触摸、制作、创造中建立与文物的情感链接,对青铜器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进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热情,广泛涉猎知识,促进终身学习。

 

图片

“你身边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晋界讲坛”是山西博物院推出的一个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就考古、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专题讲座。讲坛内容涵盖了山西及黄河流域的文明史、青铜器研究、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专业、深入的学习机会,公众可以聆听专家的见解,拓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晋界讲坛”还促进了学术界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晋界讲坛”不仅定期举办线下活动,还会将讲座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在线上进行推送,观众可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参与进来,使得学习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山西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山西博物院又是省内馆藏文物资源较为丰富的文物开放单位。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集合体,山西博物院理应将文化成果惠及三晋儿女。然而,受文博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省内很多偏远地区享受不到博物馆提供的这些文化服务。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与使命,让平时鲜有机会来博物馆的人群共享山西丰厚的文化资源,“你身边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应运而生。该项目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开展,走出馆舍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突破了固定空间和实地建筑物的模式,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将知识传播到社区、学校、乡村等更广泛的区域。这种学习空间的拓展,让那些受地域、资源限制的人群同样能够享受知识、文化带来的乐趣。通过展示传播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激发了公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公众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公众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为终身学习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知识共享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博物院的实践表明,博物馆通过知识共享构建的终身学习体系,实质是创造文化赋能的幸福生产机制。这种以文物为媒介、以教育为纽带、以幸福为旨归的模式,为破解文化资源分配不均、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山西博物院将进一步拓展共享边界,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精神殿堂。

 

情感共鸣:打造心灵栖居的精神港湾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往往寻求一处能够让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一个能够触发情感共鸣、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空间。周末场的亲子教育活动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设计师李然带着女儿参加了为迎接母亲节专门策划的非遗面塑教育活动。活动将夏县西阴仰韶文化的彩陶花纹元素与非遗面塑技艺相结合,李然和女儿通过亲手制作面塑作品,加深了彼此的情感联系,爱意和祝福的融入,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情感价值。这一活动不仅是一次亲子间的互动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的旅程。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山西博物院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通过“文化养老+情感联结+社交赋能”的理念,将博物馆打造为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港湾”。如“博物馆里的老年大学”主题系列文化服务项目,结合时令、节气、重要节日,精心策划座谈会、参观赏析、创作体验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老年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还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也有助于让老年人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锚点,更为城市老龄化治理提供了“弹性基础设施”。这些经验表明,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能够以文化之力实现从“老有所乐”向“老有所为”的升华,也为中国式文化养老提供了实践样本。

 

 
图片
 

山西博物院抗击新冠肺炎主题捐赠展 

 

作为山西省最大的史志类综合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在征集保存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见证物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山西博物院秉持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积极向全社会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见证物,先后征集到抗击疫情中使用过的防疫物品物件资料、相关行政文件、证书等,包含战地日记、山西抗疫药方、一线视频(音频)、绘画书法作品等不同形式及内容的见证物千余件。在“山西博物院抗击新冠肺炎主题捐赠展”现场,观众驻足展柜前。作为亲历者,这些见证物不仅记录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更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也在此交汇。这种情感联结机制,使博物馆超越单纯的展陈空间,升华为承载集体情感与记忆的精神容器,成功唤醒了人们对那段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爱国情感,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站在山西博物院观景平台远眺,汾水汤汤与千年文明在此交汇。当青铜吉金的回响遇见现代人的心灵诉求,当历史记忆转化为幸福动能,博物馆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这里不仅是守护文明的根据地,更是培育幸福感的沃土;不仅是展示过往历史的橱窗,更是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在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西博物院正持续发力,以文化之力润泽民生,用文明之光温暖城市,为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