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埃及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大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交流互动。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引领擘画下,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人民友谊进一步夯实。随着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和面向新时代的中埃命运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埃文物和博物馆领域交流合作路径,以期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一、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国际文博合作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共同申报,两国或多国可以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提升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2022年,在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推动下,中国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系,邀请埃及罗达岛尼罗尺与中国白鹤梁题刻联合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次联合是中埃间的首次尝试,也是两国在水文遗产保护方面的首次合作。2024年,中国与埃及方面举办联合申遗座谈会,共同商讨联合申遗的相关工作。
尼罗尺是古埃及人用来测量尼罗河水位的标尺,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水资源管理的智慧。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同为世界大河流域的水文遗存,两处历史遗迹跨越万里“握手”进一步搭建了中埃两大文明古国对话的桥梁。两处遗产联合申请,不仅有助于提升彼此的研究和保护水平,也能促进两国在水文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为中埃在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探索了经验。
二、文物展览交流
文物展览交流是中埃文物和博物馆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2024年,上海博物馆引进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一个成功案例。该展汇集了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动物木乃伊和雕像、黄金面具等在内共计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吸引了大量中国观众,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和兴趣。
此次展览的成功,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更在于增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对促进中埃文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长在2024年10月访华期间表示,2024年中国访埃游客增长了65%,“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发挥了重要的旅游推广作用。
埃及是国际合作联合考古的主要受益国,与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多国进行了数百个考古项目的合作,在该领域经验丰富、成果丰硕。中国考古虽进入埃及较晚,但近年来中埃联合考古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卢克索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的实施,为中国专家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学习机会,对提升中国在全球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项目还有助于埃及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推动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增进两国友谊的同时,也为中埃文明对话提供了新的平台。
卢克索项目为中埃联合考古工作积累了经验,中国考古实力也得到了埃及专家的高度认可。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提出,可考虑将更多项目交给中国,愿为更多有意愿的中国考古团队颁发发掘许可。另外,考虑到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快速发展,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水下文物部也渴望与中国合作建立联合水下考古中心。
四、文物数字化合作与开发展览展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物数字化合作将成为中埃博物馆合作的新领域。借助数字化技术,两国可共同开发展览展示项目,合作进行文物的二次研究和数字开发,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参观体验。通过现代最新技术的合作,在文物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有可能对古老文物有新的发现和研究,中埃可联合开发虚拟展览与互动项目,使观众在家中就能体验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埃两国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联合开发新的虚拟展览和互动项目,为更多民众弥补未能近距离领略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遗憾。
五、联合文化展和公共文明教育
作为中埃联合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抓手之一,两国博物馆合作还可以拓展到联合文化展和公共文明教育领域。通过举办联合文化展和教育项目,可提高两国公众和青少年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兴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
六、结语
中国和埃及两国都是文物大国和文化大国,均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两国在文物、考古、博物馆领域的交流合作潜力无限,路径多样,除以上联合申遗、文物展交流、联合考古、数字化合作、数字化展览展示,以及合作举办文化展和公共文明教育等之外,还将有更大的合作空间。这些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中埃两国应继续深化合作,共同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共同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