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日益增高,国际博协和国家政策也愈发关注博物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教育、展览、研究等不同维度推动博物馆的转型升级。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资源平台,有责任为所有访客提供平等的参观学习的机会。博物馆开展的无障碍教育活动是实现文化共享、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不仅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无障碍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博物馆热”兴盛,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俨然已成为每个城市的精神标识,其本身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一个博物馆,要更好地体现社会公益的包容性、开放性,不仅要在无障碍设施上下功夫,博物馆无障碍教育活动,更可以使人们平等地享有博物馆资源,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中来。孔子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承载着传播儒家思想精髓的使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体公众,秉承孔子的“仁爱”主张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提升特殊群体的文化体验,孔子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与精品展览开发无障碍教育服务项目,为特殊群体定制化提供友爱、互助、包容的文化教育活动。
无障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发
调研与需求分析
孔子博物馆寻求跨越认知和文化障碍的教育途径,与本地特殊教育学校达成馆校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活动的设计,为特殊学生提供平等的文化体验机会,打破文化壁垒,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
前期,孔子博物馆对学校开展了丰富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环境、无障碍设施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同时,学校也渴望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学生课程。此外,在调研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特殊学校学生家长的压力与焦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具有自力更生的本领,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对特殊学生、学校和家长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后,最终孔子博物馆确立了增强认知障碍者的文化感知能力,提供轻松、包容的学习环境,减少心理压力、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课程理念和目标。
评估与资源整合
在对现有教育活动内容是否适合认知障碍者参与进行了评估后,孔子博物馆整合重组现有社教课程,确定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为教学目标,开设“仁爱传承”爱心课堂,循序渐进地开展阶段性教学。“仁爱传承”爱心课堂,是基于孔子博物馆“孔子课堂”社教品牌,打破原有的结构框架加以简化重组,形成适宜认知障碍者参与的体系化社教课程。课程以“孔子文化的触摸之旅”为主题,立足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并阐释文物资源的内涵和价值,适合轻度至中度认知障碍者,课程时长为60分钟,上课周期为一周一次,注重互动参与和动手实践。采用多感官教学法,以“社教老师+志愿者+特校教师”的组合形式提供一对一支持。创新开发低耗环保、安全实用的教学用具,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实践性融为一体。通过“一人一档案”的方式观察、记录、评估、提升、改进课程内容,逐步实现特殊教育活动的延续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系列,每个系列设置10节课程。一是文物触摸体验系列,对“‘遇见匠心 劳动筑梦’文物探索之旅”原有社教课程进行简化,提供文物复制品(如复制青铜器)供学生触摸,感受古代工艺之美,社教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二是手工实践活动系列,是对“非遗”系列课程的简化重组,如制作创意面塑作品、拓印孔子像、扎染、做孔府点心等;三是故事讲述与角色扮演,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要求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戏剧化的方式传递孔子思想;四是音乐与舞蹈体验,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去特殊学校演奏先秦雅乐,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之美。与此同时,考虑到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提升特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校园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客观需求,实现孔子博物馆社教老师与特校教师之间的教研互鉴,又增设了面向特校教师的课程,主要为非遗体验课程、说文解字系列课程,旨在从博物馆的角度补充、丰富学校的读本识字、艺术疗愈课程内容。同时将学生家长纳入教育对象,组织开展面向家长的公益讲座、亲子课堂等相关活动,缓解家长焦虑心态,提振家长信心。
手工实践课
无障碍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孔子博物馆利用流动博物馆的传播媒介,将文物故事、非遗手工、礼乐文化等活动项目送进学校,以学期/学年为单位常态化进校授课。在文物触摸体验课程中,社教老师把文物复制品放置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用手轻轻触摸文物表面,引导性提问文物的纹理、形状和作用等,再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物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对博物馆活动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手工实践课是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的感官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孔子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手工实践课提供了独特的教育素材。孔子博物馆将文化资源与特殊教育手工实践课结合,为特殊学生提供简单易操作、活动材料安全且具吸引力和适应性的学习体验。考虑到每个学生在认知、感官、运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课程采取志愿者与特校教师一对一辅助教学形式,通过导入、示范、实践、展示等环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在初步认识孔子博物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实地参观的好奇心和兴趣,邀请学校师生与家长来馆参观学习。考虑到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学习特点,为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友好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参观体验,孔子博物馆设计了“博物馆的清晨”特别计划,每月一次为特殊学校学生及家长专门打造一段“园区参观—文物导赏—亲子课堂”游学之旅。在博物馆开馆前的一个小时,由社教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园区美景,再带入展厅近距离观赏课堂上讲解的文物,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并尝试简短复述文物的相关故事,最后带到孔子课堂与家长共同完成手工作品,共享亲子时光。游学活动是对学校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二次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博物馆的热爱,学会表达与倾听,增进亲子关系,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展示了孔子博物馆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社会责任。
“博物馆的清晨”特别计划
亲子课堂
无障碍教育活动评估
无障碍教育活动评估是确保活动设计、实施和效果能够满足特殊需求群体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系统地评估,可以发现活动中的不足,优化活动设计,提升参与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孔子博物馆社教老师会详细记录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的参与度、互动频率和情感反应。对于手工实践类活动,评估学生的作品完成度和创意,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针对家长和特校教师的问卷,包括活动满意度、内容理解度、环境舒适度等。每次课后与前次课程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从而适时改进活动内容。
博物馆的包容性议题不仅是文博领域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如何为特殊群体打造高效且友好的观展环境,同时全面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球博物馆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事业。作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博物馆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播与深度理解的重任,如何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平等参与并从中获益,开拓博物馆无障碍教育实践活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尤为关键。未来,孔子博物馆特殊教育活动将以包容性、可及性为焦点,创造衍生多元化的无障碍教育项目,强化五感教育、数字化教育等多种体验方式,让博物馆服务更加包容、多元,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