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策划了以“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为核心内容的基本陈列“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作为兵马俑坑遗址陈列的有益补充。展览将50年来的考古和研究成果集中展现,创建由秦兵马俑而秦始皇陵再到秦文化的完整知识体系,以展览为平台,展示、活化考古成果,将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认知。如何从考古走向公众?这是考古类展览策划始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的实践为例,对于在展览阐释中,如何将考古信息转化为展览语言,展览语言又将如何使观众读懂、理解、体验、记忆作粗浅分析。
展览展厅
展览传播目的:创建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文化的完整知识体系
认知目标:通过展示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布局规模、丰富埋藏,让观众了解秦始皇陵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秦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观众走进盛世强秦的历史画卷。
情感目标:通过对秦始皇陵及其考古出土文物的呈现和阐释,让观众深度理解秦文化、秦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品格。
体验目标:运用虚拟展示技术对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复原和重现遗址场景,带领观众沉浸式参与,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提升观众参观体验感。
展览主题提炼: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与秦文明
通过对近50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与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最终将展览主题定位于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以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展示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及出土文物等,反映秦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以遗址见制度,以文物见文化,以文化见文明。以秦始皇地下王国的丰富埋藏体现秦帝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思想,以一座陵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
展览内容构建和阐释:以不同内涵的考古遗址体现秦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展览主题的统领之下,通过对考古资料、研究成果以及展品现状的综合分析之后,将展览内容划分为八个单元:秦始皇帝、丽山为陵、宫观百官、地下军团、皇家苑囿、宫廷娱乐、侍奉如常、幽宫紫台。这八个单元的内容紧密围绕秦始皇陵考古成果,展开平行叙事,以不同内涵的遗址所反映出来的秦代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来体现秦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即时阐释考古新成果。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其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遗址,拥有考古第一现场。所以在展览中需要体现特点,发挥优势,及时地展示、阐释考古新成果,保持博物馆的生机与活力。“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中有不少遗址及文物都是首次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包括秦陵外城东门遗址、陵寝建筑遗址,秦始皇陵陵西一号陪葬墓以及刚刚完成保护修复的两尊新鲜面孔的百戏俑,这些遗址和文物为展览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
突出对遗址的空间布局及文化内涵的阐释。遗址空间布局对观众深入理解各个遗址点的内涵、价值及意义非常重要。在展览中运用沙盘、版面及多媒体的方式,对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设计思想以及其所包含的遗址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解析和阐释,始终强调让观众在陵园的规划设计理念的统领之下,在大遗址的空间布局中来深刻理解秦始皇陵的重要思想和价值。
还原文物和遗址的关系、遗址点与大遗址的关系。结合单元内容,运用图像化展示该遗址在秦始皇陵园大遗址中的区位关系,同时形象、直观地展示此遗址的平面图,以及出土文物的位置和数量。让观众在秦始皇陵大遗址的空间布局中理解各遗址点、各陪葬坑的性质、内涵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建立起文物—遗址—大遗址的宏观思维。
挖掘考古文物的信息,构建考古成果的情境叙事。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文物来源主要是考古发掘,其展示资料一般拥有相对完整的信息链条,因此在展览中就可以构建出针对某一考古成果的情境叙事。通过对考古文物的语境梳理,多维度挖掘文物所承载的信息,丰富观众对文物的认知。既有对文物本身的质地、器型、纹饰等的详细说明,也有对文物所反映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制度等的深度阐释。例如:展览中通过对刑徒墓志瓦文的释读,向观众介绍了修陵人的身份、姓名及来源地,从而让观众了解秦始皇陵修建的工程组织方式;通过对兵器刻铭的释读,向观众介绍了兵器的制造年代、督造者、制造机构以及工匠姓名,由此反映了秦代的物勒工名制度。
多元展示手段:转化、活化考古及研究成果
新博物馆学注重把握博物馆中“人”和“物”的关系,即博物馆要从观众视角关注社会整体,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在“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中运用了多种展示方式,将考古信息转化为观众视角下的展览语言,深化、转化、活化对考古及研究成果的理解,提升观众观展体验。
沙盘模型展示遗址布局。序厅中的大型沙盘将传统的沙盘模型与数字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完整的、有规划的秦始皇陵园。沙盘演示上下联动,下方沙盘主体部分,展示陵园总体布局,上方屏幕对陵园的封土、内外城垣、陵寝建筑以及各个陪葬坑的位置、面积、布局、出土文物、性质等进行详细演示。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展示秦始皇陵遗址的空间布局及其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重要遗址沙盘
场景复原呈现考古遗址原貌。考古发掘的遗址场景,能带给观众最为直接的感受。展览中在展示陵寝建筑时,运用了场景复原,3D扫描了龙纹踏步出土的遗址场景,复原到展厅中,将龙纹踏步置入遗址场景中进行展示,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动画讲述历史故事。对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制作了动画视频,例如始皇帝的一生、徙木立信、秦人与马的故事等等,将历史故事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方式,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
数字复原活化历史场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运用数字化手段复原活化历史场景。“城垣廊房结构复原”,将考古和研究成果进行数字化呈现,复原出辉煌的秦陵城垣建筑结构。“地下军团”数字动画,展现了秦兵马俑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建筑形制和军阵布局,直观阐释兵马俑坑的军事内涵。“秦代战车复原”,以兵马俑二号坑战车遗迹为基础结合研究资料,对秦代战车的形象进行了数字化复原,在展览中配合文物进行演示,让观众感受到古代车战的强大战斗力。“武与舞——百戏秀”对百戏俑的各种杂技动作进行了数字化复原,将秦始皇时代活泼丰富的宫廷娱乐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
“兵马俑的彩绘保护”互动装置
数字连线直击遗址第一现场。在“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中,运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将遗址第一现场的实景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有助于将展览中的文物与遗址的关系介绍清楚,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观众的临场感。通过这种方式,展览相当于发挥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将秦始皇陵的各个遗址点串联起来,向观众传达了“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的概念,同时也起到了引流作用,引导观众至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获取更丰富的参观体验。
沉浸式影厅打造感官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在展览的结尾,设有一个沉浸式影厅:探秘帝陵。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为基础,运用虚拟展示技术,呈现出始皇帝地下王国的丰富与灿烂,通过音乐、视觉、故事,带领观众穿越到一个伟大帝国的虚幻世界,将观展的情绪推到高潮。
参与性互动引导观众获得知识。展览中的互动类型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多媒体交互体验;另一类是互动装置。文物数字魔墙“千人千面兵马俑”,既营造了“千人千面”的整体气势和氛围感,又可以通过交互体验观察秦俑的面部细节获取相关知识。在展厅外的环廊部分,专门开辟了科普互动专区,通过图文展板和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展览的内容进行拓展,使观众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