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旭东 | 元代常熟缪贞父子与《山泾杂树图》研究

字号:T|T
2025-03-05 12:03 来源:美术大观杂志

元代常熟缪贞及其子缪侃、缪佚富收藏、擅书画,是昆山顾瑛玉山雅集的座上宾,且交游广泛,在元后期的江南文人书画互动中较为活跃。关于缪氏父子的生平与交游,前人并无专文研究。他们创作的书画几乎不传,但明代画家马愈忠实临摹了缪佚的《山泾杂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且卷中59位元人和21位明前期文人题跋也逐一摹写。而探讨此图与其题跋,对研究缪氏的交游、画艺,以及其对吴门绘画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一、缪贞及其收藏

缪贞,字仲素,号乌目山樵,“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为其撰《乌目山樵赞》。缪贞生卒年无考,但他1356年以前在杭州任江浙行省掾史(详见后文),所以主要活动于元代后期。《(嘉靖)常熟县志》记其:“好古博识,隐居不仕。中吴闻士皆礼重之。善八分,小篆追踪张有,正书尤高古。致道观‘虞山福地’四篆字,《李烈士碑》隶书,其迹也,旁有正书题识,尤佳,为俗羽流断之,可惜。所著有《书学明辨》行于世。”[1]他所师法的张有,字谦中,北宋末吴兴人,隐于黄冠,善篆书,法甚古。钱谦益对缪贞书法评价甚高,言:“吾乡艺苑多人,画家则子久,隶篆则缪仲素,词赋则桑民怿、徐昌国,今皆寥绝无继。”[2]

《海虞文徵》收录元人林大同《缪仲素六书明辨序》,知《书学明辨》有四卷,“明著字之义,与夫承舛之失,以便学者”[3]。同时张著、李还、倪瓒还为他作序。序中赞缪贞:“有得乎文敏赵公、邵庵虞公不传之妙,真积力久,充乎心,应乎手,取之左右,若逢其原,而承舛之失,荡然无余。至其摹印,则又以正为变,以变为正,极乎精微,夺乎天造,殆不可以形迹求也。”[4]说他书法传承赵孟頫(谥文敏)与虞集(号邵庵),又擅长篆刻。

元代名儒黄溍为缪贞作《述古堂记》,言其嗜藏古器物,重金求购,并藏有“宋内府故藏绍兴丁巳邵谔所进《述古图》研”[5],因此以“述古堂”为斋号。所谓《述古图》,是北宋李公麟仿效唐代李昭道用着色法绘制的人物图。宋徽宗时画家郑天民曾作记,逐一解读图中人物,分别是苏轼、黄鲁直、秦观、米芾、蔡肇、李之仪、张耒等人。其实此图即《西园雅集图》,而该砚是一款刻此图的正圆形、中间隆起的端溪紫石。

另外,杨维桢又有《五湖宅记》,说缪贞有一艘名为“五湖宅”的大船,“列几格置琴书,其中笔床茶灶相左右,容客可数十人,时时遨湖海间”[6],自己曾乘之游太湖。文中赞赏缪贞洒脱自得的心态,又言:“物莫大于宇宙,而尤莫大于心。善论心者,谓之寸宅,拓寸而大,天地不能容,太虚吾室也,八荒吾庭也,日月吾牖也。”[7]认为心大于天地,能包容宇宙,正是从陆九渊“心即理”的理论发展而来。

杨维桢的《璞隐者传》也是为缪贞作,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假传文章,即以拟人化手法为物作传,以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愤懑之气。[8]而“璞隐者”是缪贞收藏的一块五代时蒲序制作的名为“荆璞”的古墨。此传寄托了杨、缪二人在乱世之中对出世与入世彷徨不定的感慨。其中言:“自云缪公子称知己,缪筑轩居之,旦以其姓姓轩,权贵人谐‘蒲轩’。”[9]所以“蒲轩”也是缪贞斋号。

与缪贞交往的著名书画家还有倪瓒和张雨。倪瓒的《梧竹秀石图》(图1)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因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倪瓒。”又有张雨题诗:“清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雪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向灯前玩楚腰。□□写此纸,附老仆至蒲轩,即景书图上。雨。”题诗中“仲素孝廉”即缪贞,“贞居道师”即张雨,“王君章”为王珪,字君章,号中阳,常熟人,喜好岐黄,后归隐虞山,一心修道事医,医术高明,撰《泰定养生主论》。张雨欲往常熟访王珪,倪瓒特作此图请张雨带给缪贞。诗提及“果园扑栗”,或许倪瓒怀念起了在缪家摘栗的情形。而栗子就是虞山特产,称“顶山栗”或“桂花栗子”,张雨还有诗颂之。

图片

图1ˉ《梧竹秀石图》轴ˉ 纸本水墨ˉ96cm×36.5cmˉ 倪瓒ˉ 元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汪砢玉《珊瑚网》记一件“张贞居与袁子英诗手稿”[10],有跋曰:“至正壬寅秋八月十有八日,海虞缪贞、吴郡余大亨、昆山顾元臣同观。弟子萧登拜题。”(图2)此册即张雨《自书诗册》,分藏于吉林省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该册当时为袁华收藏,并于至正壬寅(1362)邀请诸人品题。顾元臣为顾瑛之子,因玉山雅集而与江南文人多有交往。萧登,字从善,由此知为张雨弟子。[11]另外,赵孟頫作于1303年《重江叠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芯前后皆有“缪贞私印”,知为缪氏藏品。该卷有元人虞集、石岩、柳贯题跋,但未说明创作缘由与收藏来历,缪氏何以藏此图待考,而其后的明人题跋又言及该图藏于李应祯家族。

图片

图2ˉ 张雨《自书诗册》后的萧登题跋ˉ 元ˉ 吉林省博物院藏

元末王行又有《缪仲素真赞》:“于其容,已见其天质之美。于其言,而知其读书之功。其守可尚,足表其所嗜之淡。其行可嘉,足验其所学之充。是所谓粹然之善士,可视为臞然之素翁耶。”[12]可见缪贞与他也有交往,而缪贞也堪为一位高人雅士。

二、缪侃与缪佚

缪贞有缪侃、缪佚二子。清《虞山画志》记:“缪侃,字叔正。好蓄法书,古器。工诗,善楷,隶书,妙于山水。余家旧藏王元章墨桃花,叔正附跋。有秀润如此,余不能逮等语。于此见叔正又妙手于花卉。”[13]缪侃也常参与玉山雅集,顾瑛《玉山名胜集》记1355年他与袁华、陆仁等雅集于自己的可诗斋。次年其又至顾瑛处,袁华、马晋、赵原、范基等人亦至,诸人唱和,顾瑛作《口占诗序》,感慨乱世中这颇为难得的聚会。

时人陈高有《望云图诗序》言:

……常熟缪侃叔正,世居海虞山之阳。至正丙申春二月,江城陷,叔正避地荒野,时父仲素君为掾江浙,故父及弟皆寓居杭。秋七月,寇犯杭城,二弟相继殁于兵若疾。叔正携妻子入杭省觐,居无何,三关有警,乃奉母渡浙江,侨居会稽之柯山。既而杭城克复,母氏复返父所。叔正方从事浙东帅府,縻于职守,弗获归侍,而仲素君于己亥岁丁大父忧,自杭归常熟之故里。明年庚子,叔正且自四明从事来温,去家千里,道途阻兵,父子相望,各天一涯。十余年间,其得在侍侧者,仅留杭数月耳。叔正每以不获奉温清进修随为恨,对人言之,则唏嘘太息。乃取唐狄梁公望白云思亲舍故事,俾洪元质画其故乡云山之景,及所居之室曰“猗猗堂”者,以为图,题曰“望云”,而士大夫之相知者又为赋诗,以述其志,并写于上。叔正朝夕挂图寓所,想象白云亲舍之似……[14]

由序知缪贞1356年在杭州担任江浙行省掾史,但杭州被乱军(张士诚军)攻克,缪侃的两个弟弟去世(不知是否有缪佚在内)。而缪侃携妻子到杭州看望父母,未果,随即迁居绍兴柯山。后杭州克复,1359年缪侃被征入浙东帅府,其父则回常熟丁忧。次年缪侃到温州任职,便与父亲分离,天各一方,于是取唐代狄仁杰“望云思亲”故事,请“洪元质”绘图,又征求诸人歌咏,以寄托思亲之情。这位“洪元质”应是时任温州教授的洪涛,惜画史无名。而缪贞的书画仅一件信札流传,藏于常熟博物馆,上款“既翁五光先生爰下”,待考。

缪佚,字叔民,“能诗,工山水,尝写《林塘图》,杨廉夫、倪云林、时太初皆有题咏”。[15]杨维桢有《题缪生佚写林塘图和倪元镇韵》,言其“年几冠读书,能画”[16]。时太初,字大本,常熟人,仕官浙江海昌,有惠政。此外顾瑛《玉山璞稿》有《自题缪叔民惠所画读书巢》。可见他与父兄一样,与杨维桢、倪瓒、顾瑛等人皆有交游。

缪佚还有一件《山泾杂树图》,原作虽不传,但有明代马愈临本(图3)传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临本不仅临图画,还包括卷后诗跋,自元代张简、陆广等至明代的刘珏、谢缙,“前后作者通计七十八人,诗跋凡八十五首,图书亦临之,大小凡六十八章”,都一一根据每家的风格特点和位置临摹下来,神形兼似。刘九庵先生认为:“这种书、画、印三者结合的巨制出自一人之手的临写,还是前所未见的。真可谓神乎其技矣。”[17]所以由这件忠实的临本,可探究缪佚的交游、画艺及影响。

          请横屏观赏

图片

图片

图3ˉ《临缪佚山泾杂树图》卷ˉ 纸本水墨ˉ67.8cm×22.6cmˉ 马愈ˉ 明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山泾杂树图》的元人题咏

《山泾杂树图》中马愈款题:“成化丙戌春正月人日,清痴道人马抑之。”即临于1466年。马愈,字抑之,上海嘉定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诗善书……纵佚不羁,人号为马清痴”[18]据正德《姑苏志》,马愈为明初宫廷画家马轼之子。有学者对其生平已有详论,并认为他是与杜琼、刘珏等人一样的“吴门画派先驱”之一。[19]另有学者考证,马愈生卒年约为1430—1488年,那么他比沈周年轻几岁,绘画互有影响,但沈周对其影响更多一些。[20]笔者更赞同此说。

马愈所临缪佚款言:“四月初七日为本初先辈写《山泾杂树》,并赋诗云:山泾群树玉萧森,下压石堤春水深。一苇孤舟泊何许,绿荫多处听鸣禽。缪佚。”后第一则题跋为张简题诗,并记:“海虞缪佚尝为任阳唐本初作此纸,因辍以为仲权赠,遂得诸公赋诗于上,仲权亦要鄙作,故书其所来如此,至正九年五月十六日。”题于1349年。张简,字仲简,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号白羊山樵,与张雨、顾瑛、杨维桢交游,洪武初召修元史,亦擅书画。后有缪佚再题:“任阳唐本初,名所驾之舟曰‘一苇航’,尝过予山泾书堂,征写所见杂树。荒秽无足观,仲权贡士遂潢之,挂于斋阁,而诸先生题诗殆遍,此为鼷鼠抉机,良可愧也。忽然见之如发梦寐,因再用笔补其疏陋,复题绝句一首于上,仲权先生必有以教之也。”

该图上款人是常熟任阳的“唐本初”,他曾过缪佚的“山泾书堂”,便求其绘书堂旁的杂树,但此图后被赠予“仲权”。顾瑛《草堂雅集》记:“唐元,字本初,姑苏人,读书博雅,有船号‘一苇杭’,图书古玩列离左右,浮游江湖,日哦诗其中,自号苇杭子。每过予溪上,必系舟柳下,终日谭笑。”[21]符合缪佚题跋的说法。这艘陈列图书古玩的“一苇杭”与缪贞的“五湖宅”一样,就是一艘“书画船”,这体现了当时江南一带文人的收藏与生活方式。而袁华有《送唐本初之茅山》《唐本初西郊草堂》等诗作,说明唐元也是文人圈中的重要一员。图卷后就有唐元跋曰:“叔民尝为余作《山泾杂树》,辄为好事者持去,今因蒲轩父子移居壬阳,又得见之,观其珠玉粲然,有所感发,遂题以记之。时至正十三年元日后三日也。西郊散人唐元识。”题于1353年。

由上,该图未经唐元收藏,而是被“仲权贡士”拿走,装潢后征求张简等人题跋。后缪佚重见又作跋,而缪贞父子(蒲轩父子)移居到常熟东部的任阳,唐元才有机会得见此图,说明该图一度停留在常熟一带。此图是竖幅画芯,却被装裱成手卷展示,与宣和装的卫贤《高士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样。但与宋徽宗为了保藏作品不同,该作或是藏家出于为了征求众多文人品鉴、唱和、题跋的心理,所以制成手卷。而元人题跋诗咏的宏富与风雅,由此作可见一斑。卷后元代题咏者共59人,依次为张简、张学、释照、天台僧至奂、西夏昂吉、永嘉周洪、俞端、郑元、陆广、蒋士权、四明朱庸、曹绍、缪佚、张田、马稷、袁华、越人姜渐、华亭倪枢、王临、唐元、顾瑛、聂镛、僧妙声、郯韶、陈祖仁、樊山申屠駉、永嘉文信、会稽赵俶、山阴殷奎、广信熊德进、高启、金华范显德、永嘉余尧臣、会稽余招文、周砥、番阳释至仁、吴郡嗣可、卢熊、嘉兴钱昭、钱塘郑基、□䂡、金□、杜正、俞献、长沙谭湘、相平、孙玄、秦约、海昌贾祥凤、蓟丘李泽、张常明、丘民、复初、霭山、范充大、岳榆、山阴王元裕、魏庄、吕恂。其中几处诗句和落款不通顺,留有空白,应是马愈临写时看到的原作破损不清所致。而秦约落年款“至正庚子”为1360年,知该卷自1349年之前创作完成后不断被题咏,持续了十余年。

上列文人大多活动于苏州、松江及浙西一带。14世纪40年代开始,昆山顾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玉山雅集,参与人数之广、时间持续之长、诗画流传之多,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上述不少题跋的文人就是玉山雅集的座上宾,除缪氏父子外,还有张田、张学、朱庸、袁华、聂镛、郯韶、文信、周砥、僧至奂、秦约、岳榆等。有的文人生平不详,但被记入《玉山名胜》和《草堂雅集》中。此外,杨维桢为东南文坛领袖,如顾瑛、昂吉、聂镛、文信等人多与之游,而袁华、殷奎等又是其入室弟子。1356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吴政权,网罗人才、优待士人,四方文士多来归附,其中如姜渐、余尧臣、周砥等人皆入张吴政权幕府。从身份上看,有的是文人官员,如申屠駉、陈祖仁等;有的是僧人,如文信、释照、僧至奂、僧妙声、释至仁等;还有画家如陆广、周砥。尤其是高启、卢熊等,则是苏州著名文人。

那收藏此图的“仲权”是谁?上述文人籍贯有永嘉(今属温州)、会稽(今绍兴)、四明(今宁波),属浙西一带,说明藏家与他们均有交往。而元末以“仲权”为字号者,应即倪可与(1323—1376),字仲权。[22]乌斯道为其作《处士倪君仲权墓表》[23],知倪可与为庆元路(今宁波)人,其父倪天泽为台州路黄岩州判官,常以自家园亭别业招揽文人贤士雅集其中。倪可与以名士为师,且有“履斋”藏书万卷,他在庆元北郭的宅邸中常举办雅集活动,如刘仁本、迺贤、乌斯道等人是其座上宾。他们联句赋诗、翰墨交游,如钱选《秋江待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就是倪氏收藏,他与乌斯道在卷后有跋。所以倪可与和顾瑛一样,是江浙一带重要的文艺赞助者,他为浙东地区的文人们提供了一处雅集宴游的理想场所。此外,对于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倪可与并不曲意逢迎,这种高风亮节使他得到了不少名士的赞许。而从这件作品可看出,他也与苏、松地区的文人们保持着交游。

此图题咏之多,体现出元末文人诗酒唱酬、鉴赏名迹和题跋歌咏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境况。正如明张丑言:“晋唐名迹流传于世者,绝无品题等项。宣和、绍兴间,稍稍以标记,即跋语不过寥寥数言而已。独元人最尚题咏,而于画本尤甚,有多至三四十人者,故雅士云‘画被元人题坏’,此殆有激之论也。余谓果出名手,如《水村》《听雨楼》《耕渔轩》诸作,不妨多多益善。”[24]这样的例子在元末屡见不鲜,如上文提及的张雨为袁华书于1345年的《杂诗册》有近30名元末文人题跋,而王蒙为卢恒所作的《听雨楼图》有18位文人题咏,王立中为刘易作于1366年的《破窗风雨图》有37人题咏。但这些题咏数量均未超过《山泾杂树图》59名元人题咏的盛况,因而此作应是目前所知元人题咏最多的绘画。

四、《山泾杂树图》在明代的题咏及影响

进入明代,该卷依次有庐山陈继、耻庵金问、长沙萧湘、彭城刘铉、吴郡钱昺、汴人赵忠、吴门陈绍先、草窗刘溥、太原王肆、吴兴丘吉、华亭陆润玉、钱坤、陈宗、雪溪苏平、东原杜琼、张肎、陈宽、华亭金铉、葵丘谢缙、刘珏、马愈共21人题跋。

陈继永乐十五年(1417)跋言:“此画海虞缪叔民之作,其题咏者凡五十九人,诗六十一首……至若是则吴中前辈文物之盛,固可想见矣……不知几易手,今卒归于沈均孟渊……”知其是在沈周祖父沈澄(字孟渊)手中寓目并作跋。张肎于永乐戊戌(1418)跋:“右题画诗六十一首,凡五十九人,而先人居其一,余皆先生所交友,仆在童丱时尝侍,屡不拜见者,止数十人耳……”亦在沈澄手中所观。而他提及“先人”,据最后马愈跋:“诗中继孟乃张田先生之子,嗣初乃醒庵孟贤之父”,张肎,字继孟,知其为张田之子。陈宽,字孟贤,则是陈继(字嗣初)之子,均有题跋。

最后马愈长跋言:“天顺癸未,余自京师归,絸庵翁已谢世,有同斋先生为之子,有石田贤契为之孙,父子俱妙于画,又复深于赏鉴,故此画奕世相传,不流于他人矣。去岁冬,余过西庄,同斋先生出以示余,惟下方差空,前亦为刘佥宪公所题,先生命余缀数言于后。余素有诗画癖,见而爱之,及遍阅诸公之作,大以为不可得,遂执笔书二绝于上。意欲钞临之,乃携归寓所,会新春雨中颇有佳思,为拾掇残纸数幅,而对临之。”“絸庵翁”即沈澄(1375—1462),“同斋”为沈周之父沈恒,“石田”即沈周。马愈在1465年过沈氏世代居住的“西庄”,从沈恒处得以寓目该图,并借走临摹。此后,马愈与吴门诸家如刘珏、杜琼、沈恒等交游渐多,成为吴中文艺圈中较为活跃的一员。

上述题跋者皆是明初江南尤其是苏、松一带的文人贤达,而题跋时间从陈继的1417年直到马愈题跋的1466年,达50年之久。如萧湘、钱昺、刘铉,在永乐、宣德时期以擅书授中书舍人;刘溥、苏平并称“景泰十才子”,丘吉是吴兴诗坛领袖;金问、赵忠、陈绍先则先后入朝为官。而陈继、陈宽父子,杜琼,刘珏,金铉,谢缙等人皆擅画,与沈氏家族三代有交往,他们对沈周及吴门画派的开创有深远影响,可称“吴门先驱”。以此来看,马愈亦受这些前辈影响,当属吴门画派的一员。

沈氏为吴门望族,而沈澄以诗书为业,常邀文友在其西庄聚会。钱谦益言其:“好自标置,恒着道衣,逍遥池馆,海内名士,莫不造门。居相城之西庄,日治具待宾客,饮酒赋诗,或令人于溪上望客舟,唯恐不至,人以顾玉山拟之。”[25]此即“西庄雅集”,延续了玉山雅集的盛况。杜琼《西庄雅集图记》言:“其预于斯会者,则有青城王文靖公、春官亚卿耻庵金公、怡庵先生陈太史、梦庵张高士、中书舍人金尚素、葵丘翁谢孔昭、左绵苏太守、臞樵沈公济、吴山金惟则,与孟渊氏凡十人焉。其不至京者,梦庵、惟则二人而已。至若臞樵、葵丘虽不禄仕,亦皆抱其才艺,出入禁近,遨游公卿间。”[26]提到的人有王璲(谥文靖)、金问(号耻庵)、陈继(号怡庵)、张肎(号梦庵)、金铉(号尚素)、谢缙(字孔昭)、苏复(左绵知州)、沈遇(号臞樵)等,部分与《山泾杂树图》题跋者重合。由此推断,该图很可能是西庄雅集中沈澄向诸人展示,并征求诸家唱和题跋的重要作品,更是他们追怀前辈、乡贤的重要媒介。

关于缪佚原作的画法传承,唐元题“云林笔法出王维,佚也风流每过之”,姜渐题“缪生妙得云林趣,爱写江南老树秋”,袁华题“南宫书画俱称绝,谁其继之缪海虞”,郯韶题“缪生写画如写字,趣到不必求其工”。在时人看来,缪佚主学倪瓒,又传承米氏云山,作画具有书法笔意。而顾瑛题言:“本初谓倪云林学摩诘,叔民又似之,余恐未然,倪过于清简,而失于烂漫。此幅树木森郁,坡石老苍,甚得董北苑墨法,故书是绝以评,本初乃善画善鉴者,将以予言为何如?”唐元认为缪佚学倪,祖述王维水墨画法,而顾瑛认为缪佚除倪瓒之外更是上溯董源。事实上,无论王维、董源、米芾还是倪瓒,在后世尤其是董其昌看来,都是南宗文人画,具有明晰的传承脉络。前文已述,倪瓒曾题缪佚之图,而缪佚的年纪应比倪瓒小一些,据诸人描述,缪佚从其学画或受其影响,应无疑议。此图虽为马愈临本,笔墨确实较为精简,但比于倪瓒的干笔淡墨来说,更为湿润森郁,可见顾瑛所言不虚。所以缪佚学倪而又有所不同,堪称常熟的代表画家,可惜并无可靠作品传世。

综上,缪氏家族是元代后期常熟的文人收藏世家,在书法、绘画和印学方面都有较高成就。虽然文献记载较少,书画也鲜见流传,但不影响其家族在美术史中的地位。而缪佚的《山泾杂树图》集一时题咏之盛,代表了当时文人崇尚书画题咏的风尚,亦是目前所见元人题咏最多的作品。进入明代,以此图为代表的鉴藏和临摹活动,对此期画家传承元代文人画传统及开创吴门画派有着重要意义,这也彰显出一条鲜明的吴门文艺地域传承脉络,且也是由元入明文人绘画的主流脉络。

注释:

[1]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嘉靖常熟县志》,凤凰出版社,2008,第449页。

[2]王翚:《清晖赠言》卷八,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884页。

[3]邵松年辑:《海虞文徵》卷三,鸿文书局石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4]同上。

[5]黄溍:《浙江文丛·黄溍集》第3集,王颋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第622页。

[6]杨维桢:《东维子集》,载《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集部第一二二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600页。

[7]同上。

[8]林芳:《论元代的假传》,载俞樟华、潘德宝主编《桃李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第330页。

[9]杨维桢:《东维子集》,第685页。

[10]汪砢玉:《珊瑚网》卷十一,商务印书馆,1936,第275页。

[11]参考李方红:《〈张雨自书诗册〉题跋递藏考释——兼论元明之际吴中士人的交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4期。

[12]王行:《半轩集》,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三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298页。

[13]郏抡逵:《虞山画志》,载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委员会编《吴中文献小丛书》下,广陵书社,2018,第2页。

[14]陈高:《陈高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第137页。

[15]郏抡逵:《虞山画志》,第2页。

[16]钱谦益辑:《列朝诗集》甲集前编卷七上,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17]刘九庵:《明代法书选品简介》,载《艺苑掇英》1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第46页。

[18]钱谦益辑:《列朝诗集》乙集卷六,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19]凌利中:《元代文人画在明代与宫廷画派的交融与分流——以马轼父子为例暨〈畿甸观风图〉卷作者考》,载苏州博物馆编《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译林出版社,2017,第164—191页。

[20]赵晶:《明代画家马轼生平四题——兼谈马愈的生卒年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4年第6期。

[21]顾瑛:《草堂雅集》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2]关于倪可与的研究,参考陈波《元代海运与滨海豪族》,载李治安、宋涛主编,中国元史研究会、杭州文史研究会编《马可波罗游历过的城市:元代杭州研究文集》,杭州出版社,2012,第183页。

[23]乌斯道:《春草斋集》卷十,民国四明丛书本。

[24]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74页。

[25]钱谦益辑:《列朝诗集》乙集卷七,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26]钱穀辑:《吴都文粹续集》卷二,清钞本。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