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特别是田野发掘工作,是有着基本的工作流程的:在充分调查和勘探后,遗迹将采用“网格法”(或称“惠勒德方格”)进行分区作业,通过层析方式逐层下挖清理。一旦发现遗迹遗物,需立即进行影像和图像记录,并详细标注名称、序号及相对位置等信息,随后方可提取收纳遗物,最终转至室内进行类型学比对工作。其中,出土遗迹遗物所处地层位置、相互之间空间布局,还需要现场完成探方日记等记录文件,方为对现场状况的全方位信息留存。
而对于可操作的探方发掘体验,出土遗物遗迹的揭露过程是为研学体验的核心所在,但加上相关参与性亦十分重要的流程记录,方能成为考古发掘体验的全部内容,其中缺一则不足以体现考古的职业性和科学性,与挖宝存在着概念上的区别,达到引导公众敬畏文物、尊重史实的目的。
为满足大众对考古发掘的体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贴近学习生活,确保知识传播的客观性、准确性、趣味性,还需针对不同人群予以区分。因此,本文以安全性和操作能力、认知和学习能力、体力与专注持久力作为人群区分方式,确定三类体验者所匹配的探方设计。
1.对于低龄、好动体验者——譬如小学生(6-12岁)
此类人群,需要以避免接触尖锐工具、复杂操作和潜在危险(如深坑)为前提,侧重兴趣激发与感官体验,辅以故事化讲解,单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因此类人群对考古本身概念并非精准,但他们对于亲手进行挖掘操作确有浓厚的热情。因此,这类人员的研学重点在于发掘过程,这本身就是考古体验的最大魅力所在。基于此类人员的目标需求,采用大型沙箱或者土箱,埋藏有文物模型,进行开盲盒式的刨土挖出,则是流程中的兴趣所在。体验者能迅速获得成就感,通过快速发掘并找到“文物”,这种即时的满足感与太空沙、海洋球等活动有着相似的乐趣。
2. 对于较为沉稳的体验者——譬如青少年
此类人群的操作能力、学习认知、体力专注等方面,足以胜任掌握手铲、毛刷等用具使用(有些高年级小学生也可胜任),对于基于考古过程中清理揭露的规范性操作予以引导。因此此类人员的研学着眼点,即完成揭露遗迹现象并照相记录才是对考古体验的收获。基于此类人员目标需求,但从埋藏土中刨出“文物标本”小件已经不能满足其预期,而将一个完整的较大型遗物或遗迹的完成揭露出来,或成为兴奋点所在。这个过程为体验者带来了适中的耗时体验,满足感逐渐增强,与清理恐龙化石的感受颇为相似。
3. 对于大龄体验者——譬如成人
此类人群对于考古有着充分的基本认知,对于整个考古职业体验较为在意。因此此类人员在必要的安全培训下,可以尝试较为复杂的分层清理、测绘等操作的研学体验,即感受探方内考古发掘及记录的完整流程,即从表层清除、到迹象裸露直至文物出现,并完成记录工作后完成文物提取操作,体验流程方为结束。此过程对体验者而言耗时较长,充满职业感,与真实的考古发掘过程高度相似。
因此,此类人员体验探方配置需达到《考古研学基地建设指南(试行)》中不小于“5米×5米”探方的需求,探方深度或超过30厘米,探方内应略低于探方壁不少于10厘米,有明显的隔梁体现。探方底部可以设计一些独立埋藏器物坑或一些规律分布的空洞和沟槽,亦可交错排布,内部过筛素土覆盖填满,需要覆土一层夯实一层,每层不超过5厘米即可,探方内壁应设计清晰的年代分层线,并布置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物品,但填土中不预先放置“文物”。所有“文物”应存放在固定器物坑或集中区域,可以整体堆放,也可分散为可修复的碎片,部分底层空洞可不放置“文物”,以确保发掘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探索性。整个发掘过程,需要以平面刮除和毛刷扫除相结合的方式清理,以将“文物”及其现象完整展示出来为结果,并需要拍照甚至绘图予以记录留念,完成最后的发掘日记书写,方为整个流程的结束。其间“文物”类型,可以为完整金属小件、完整或不完整的陶器。
三、设计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在操作过程中,每次活动结束后,需对探方内填土进行定期二次翻筛,以防止污染物混入,影响后续体验效果。
2.对于部分覆土层夯实的要求,其实并非需要大型机械的锤打结实,仅是满足可以落地而不陷入的程度即可,因此常规踩实刮平即可。
3.发掘时,除专业手铲和毛刷外,还需备线手套以防手掌磨损,平底鞋套以防覆土灌入鞋袜,并保持现场清洁无干扰。
4.每探方人员配置应适中,1米×1米探方内一人操作最佳,5米×5米方内不超过五人,以免妨碍实操,刨翻文物时例外。
一次体验就能埋下一个未来的种子。考古探方的活动分类体验,会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亦可通过专业性的区分来逐步增强体验者对考古工作科学性的认知,既能让学生感受考古职业的乐趣,也能形成正确的考古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