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审美空间的营造——以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为例

字号:T|T
2025-02-25 08:59 来源:中国文物报

博物馆展陈的总体风格是陈列形式与设计定位的重要因素,陈列设计应主次分明、相互配合,保持协调一致,避免风格迷失,为公众提供和谐的参观体验。同时,展览设计中需融入创造性思想,打造具有多层次感官美的作品。

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分为历史和艺术两大序列,共十二个专题。历史序列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各历史时段的亮点,通过“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等七个专题,系统展示了山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艺术序列则从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出发,通过“翰墨丹青”“瓷苑艺葩”“方圆世界”“玉韫华夏”“土木华章”等五个方面,补充历史专题的不足,展现了山西在书画、瓷器、钱币、玉器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的分析思考

 

优化展览定位的准确性

山西博物院于2020至2022年对“晋魂”主题基本陈列进行全面改造,基于原有展览进行优化提升,注重实物呈现,辅以多维度展示手段,提升观展体验。在“晋魂”基本陈列观众满意度调查中,调研人员从单元设置、展品价值、展品说明、展品展示效果、艺术表现、展线设计、灯光效果七方面,由观众选择具体满意程度,此项题目共得到 257 个有效回答,63%的观众对本次展览的展品价值表示非常满意。展览通过革新性转变,融入地域特色和数字化新媒体,使最新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得到精彩诠释,获得公众认可。

 

完善提升展览设计效率

公众参观博物馆的时间有限,提高展品展示效率至关重要。本次改造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保持原有展厅建筑空间不变,通过对展墙和展柜的改造扩充展示空间,结合建筑空间结构学知识,优化展览流线,提高展厅空间利用率,提升参观速度和观展效率。

 

提高展览效能的多维表达

 

建立展览主题与陈列设计的契合空间

展览主题的设计必须以陈列物品为基础。在确定主题设计时,需深入了解展品的特性与背景,并根据陈列要求和展品特点确定陈列形式的立意点。形式设计应紧跟相关学科学术研究动态,及时吸收新的科研成果,补充新内容和观点。设计需依托策展内容,充分表达内容实质,深挖文物内涵,准确把握陈列的思想、风格和特点。

例如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中的大型石雕佛像展示,通过大型莲花座展台、四面莲瓣设计以及藻井壁画场景的烘托,结合灯光、色彩和空间的多维度融合,将四尊佛像以组合场景呈现,营造出仿佛置身于佛寺庙宇殿堂的氛围。这种设计不仅有效融合了展览主题与陈列形式,还借助佛教元素强化了展览内涵。不同的文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准确、鲜明、生动地展现陈列主题的立意点。一个高质量的精品陈列,应当是知识性、审美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

 

图片

“佛风遗韵”展厅莲花座展台场景

 

挖掘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多维延伸

博物馆展陈设计基于二维空间,通过改变空间架构实现三维展示,为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改造后的“土木华章”展厅以山西古建筑巡礼为经线,以古建筑发展历史为纬线,分为四大板块展示山西各时期古建风采。在保留原有经典展项(如“九原岗门楼图”“宋绍祖屋宇形石椁”“佛光寺”“应县木塔”“晋祠”“崇福寺”“永乐宫”等)的基础上,展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大量运用场景复原、模型仿制和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方法,使内容更丰富,视觉上更具震撼力。具体展示包括:以1∶1比例模型复原唐代五台佛光寺木结构斗拱建筑,并通过三维动画辅助讲述其概况;以1∶1.5比例模型复原辽代大同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天宫楼阁(局部);设计等比例微缩的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半剖面艺术背景墙,借助视频动画讲述其建筑传奇;展厅顶部以1∶1比例模型仿制金代应县净土寺藻井,结合岩山寺壁画复原场景,营造出仿佛置身于金代古建筑之中的体验。这些设计使公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山西古建筑的魅力。

 

图片
“土木华章”展厅1∶1比例模型复原唐代五台佛光寺木结构斗拱
 

“晋魂”陈列中的“戏曲故乡”展厅是保护戏曲文化活态性、提升地域文化自信和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平台。展厅通过材质、灯光、色调、空间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打造出具有真实感、空间感、流动感和立体感的陈列形式,增强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同时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展厅内特别打造了皮影戏台复原场景。该戏台以晋南新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皮影台为蓝本,外观采用雕梁画栋的传统建筑风格。表演幕布框由山西侯马的皮影传承人亲手搭建和绷布。戏台不仅展示了古建筑营造技艺,还兼具演示皮影剧目和操作皮影项目的功能,成为展厅的一大特色景观。

 

图片
“戏曲故乡”展厅皮影场景
 

重视科技手段与互动体验有效嫁接

随着前沿科技在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博物馆积极拥抱新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数字化技术通过依托文物资源库,以视觉形式还原历史场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公众能够多维度地了解文物的虚实知识体系。相比传统的二维陈列,数字化技术使文化信息的传递更加直观、有效,展陈形式也更加出彩,成为公众深入了解文物的重要方式。

在“晋魂”陈列的“玉韫华夏”展厅中,原“山川精英”标题被替换为“玉韫华夏”,更突出玉文化的内涵。展厅按照礼玉、佩玉、生活用玉的逻辑进行展示,并通过场景布置营造典雅氛围。其中,“依料制玉互动”展项让观众通过触摸屏或操作台选择石料,观看其加工过程的投影展示。此外,“玉器文化视频”以虚拟卡通角色贯穿,将抽象的玉文化具象化为“晋地宝藏”的前世今生,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晋式玉文化画卷。这些设计使玉器展示更加直观、形象,推动考古成果的艺术性转变。

展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置动手体验和互动游戏等展项,如通过弧幕、折屏技术展现侯马盟书、晋都新田、云冈石窟、万里茶道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柿子滩人的一天”,营造逼真的原生态环境。这些设计集互动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提升了展览体验,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单向输出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公众的自主选择权。

 

营造展览色调与展陈灯光的情境空间

博物馆展陈灯光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光的塑造完美呈现展品,迅速传达信息,并利用光的表现力渲染氛围。以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民族熔炉”展厅的“异域来风”单元为例,该单元展示了由多件骆驼俑组成的驼队场景。灯光设计采用顶光与底光的组合形式,具体包括:使用照度为50-100lx的嵌入式洗墙灯进行基础照明,照亮立面文字展板和背景画面;采用照度为150-300lx的嵌入式可变焦射灯对单体驼俑进行重点照明;以及利用照度约150lx的底部微型轨道灯对驼俑的重点纹饰和造型进行补光。通过环境照明、主题照明和情景照明相结合,营造出丝绸之路的氛围效果。在沙漠之土和背景图版的烘托下,灯光设计打造出仿佛驼队缓缓驶来的场景,凸显展品的材质、色彩和造型,增强了情境历史感和文化价值。此外,在陈列组合布局中,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科学融合,进一步完善了光与空间、环境与文物的有机架构,提升了整个展厅的展示效果。

 

图片
“民族熔炉”展厅展柜灯光
 

色彩对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外在刺激引发的反应,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通感”,即一种感觉可以引发其他感受,例如颜色会让人联想到温度,声音会让人联想到形象,冷暖会让人联想到分量等。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展厅主色调、展柜灯光色调的冷暖及色彩纯度应根据展品的特性、调性、主题和时代背景进行选择,并通过色彩分析和合理的颜色校对进行设计和灯光调节,以营造出舒适的整体空间效应。例如,“方圆世界”展厅以浅金色为主色调,契合主题的同时,结合薄体龛柜、艺术照明和低反射玻璃等展示设备,打造出明亮通透的展示环境和艺术氛围,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品味古钱币的韵味。而“瓷苑艺葩”展厅则以天青色为主色调,突出晋地瓷器的展示,通过隐藏式照明结构实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精准掌控空间环境的照度比例,并为部分特殊形状的展品进行补光,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古瓷的釉色之美。

 

图片

“方圆世界”展厅艺术氛围

 

总结

 

随着《何以中国》《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博物馆类节目的热播,逛博物馆成为社会时尚,博物馆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场所之一。这些节目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公众生活中的渗透,无论是观展、听讲座、参与教育活动,还是购买文创产品,都体现了博物馆让文物“走出展柜、走进生活”的努力。

博物馆展陈形式出现巨大转型,虚拟展、移动展等新形式丰富了观展体验,推动博物馆行业发展与创新。随着前沿科学技术更新发展,公众与博物馆距离进一步缩短,博物馆展览需科学化利用展品展览形式,发挥博物馆作为学习平台的作用,提供文化交流机会,提高公众对博物馆、历史及文化的重视程度,树立其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