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块被称作龙之故乡的土地上,一切都被烙上龙的印记,织就了龙文化的灿烂辉煌。就连生活在远离大陆沿海岛屿上的渔民,也与本土民众一样,承继了古老龙文化的遗产。
沿海渔民与大陆本土民众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信奉的不是一般的龙王,而是“四海龙王”,简称“海龙王”。这“海龙王”与一般的龙王有何不同?沿海渔民对它的信仰,古今有何变化?以及它在渔民中存在何种习俗?这些问题均为人们所感兴味,因此,也就成为本文探讨的要点。
一.海龙王的历史踪迹
海龙王信仰,由龙和龙王信仰衍化而来。
龙,驼头、鹿角、马鬃、鬛尾、鹰爪、鲤须、鱼鳞,混合了爬虫、走兽、游鱼的体态特征,其中蛇是主体。这样一个世上并不存在的神异的动物,是古代人们臆想的产物。龙的形象与云、水相联系,它那怪异的形象和腾云驾雾、兴雷布雨的神通令人畏服,体现着原始初民对大自然造物的崇拜心理。后来,云、龙成为中原地区黄帝氏族的图腾标记。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曰:“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龙,这个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从汉代起,人们祈雨便用土龙了。同时,龙又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所以又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因佛经称“诸天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再加唐宋以来,帝王又封龙神为王,从此,便有“龙王”,其信仰遍及中土。
▲ 唐·毗卢寺壁画中的四海龙王
本来,龙仅仅与江河云雨有关,并不涉及到海。古时的海神,主要是作鲲鹏变化的怪鸟,如《山海经》、《古小说钩沉·玄中记》、《西京杂记》、《庄子·逍遥游》等所载:只要天上刮起暴风,海上涌起怒潮,那就是鲲鱼变成了大鹏鸟,它从北海起飞了。这海神人面鸟身,蔑视中原的龙蛇,常常把青蛇踩在脚下或用来作为饰物。这是沿海一带鸟图腾氏族的意识。宋以后,海神又增添了能预测天气、指导航海和拯救海难的妈祖(林默)。龙之渐渐成为海洋传说中的重要角色,说明了中原文化对沿海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龙王与海之结缘,就是因为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氏族比较强悍,他们曾经与沿海氏族发生过冲突和斗争。这正如古老传说中的龙蛇常驱使凤鸟并以它作仆役一样;再加“帝王中心论”的影响,龙王就更加明确地成为海内天子的化身,因而江河湖海,无不由冥冥中的龙王来掌管。“海炒水之大者”,自然也就成为龙王的驻地,职司水旱丰歉和海上捕捞,渭之“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之所谓“四海”,起先并非实指。古人曾以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有此称,实不针对具体海域而言。其南、北、东之海,与今日之地理概念迥异。故四海龙王只可视为海龙王之泛指。然据《历代神仙通鉴》:东海龙王为“沧宁德王敖广”,南海龙王为“赤安洪圣济王敖润”,西海龙王为“素清润王敖钦”,北海龙王为“浣旬泽王敖顺”。这是宋元以后,海运和海上贸易迅速发展,海上的风波凶险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因而对海龙王的祭祀就日益隆重,不仅屡屡为之加封,而且还出现了这地方性的专护某一海域的海龙王。
▲ 动画电影《哪吒2》中的四海龙王海报
海龙王与一般的龙王不同。其要点为:
一是龙海王住在水晶宫,不同于寻常龙宫。据五代蜀杜光陋《录异记》避5:“海龙王宅,在苏州东。入海五六日程,小岛之前,阔百余里。每望此水上,红光如日,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其下矣!”又《太平广记》卷418引《菩萨处胎经》云:“鸟闻龙子所说,即随龙子到海宫殿。”可想“龙宫踞海”之说由来已久。
二是海龙王统率龙子龙女,龟臣鳖相,虾兵蟹将,还有龙母、龙孙。这些水族构成一个系统,俨然是封建朝廷帝王将相的翻板。因为海龙王信仰较为后起,其形态正处于动物神向人神转化的过渡阶段。如关于龙子,据《列仙传》:“琴高入涿水中取龙子”,“骑龙鸣求得龙子状如守宫者十余头养而守之”。又如关于龙女,《太平御览》卷803引《梁四公记》略云:“震泽中东海龙王女掌龙王珠藏。龙螧烧燕。(梁武)帝以烧燕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又如关于龙母,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峰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于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这里的人神化,说明海龙王族团之神灵地位的下降,这正反映着社会的进步。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虾兵蟹将画面的海报
三是海龙王与地上人间常有关系。如龙女常到海边戏嬉,与人间男子发生爱情纠葛等。据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1记载,就是龙宫的宝殿也为人间匠役所造:“……有木工十数人,浮海至大洋,忽沈舟,……至一处,宫阙巍焕,如王者之居。曰:‘此龙宫也;王欲造宫殿而匠役缺,故召尔辈至此。’”这批匠人就在龙宫造殿,历八年始回。
四是海龙工拥有各种稀世珍宝,人们常为寻宝、探宝而游海、闹海。据《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按木奴,为柑桔之别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合浦人向有得一龙珠者,不知其为宝也,以之易粟。”另有一个故事名为《李海得宝》,见于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叙写主人公飘落在海岛上,几被当作祭品而殉海,后历尽海岛生活的磨难,终于得到海外宝物。这类题材多为明清时传说,它们曲折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向海外进取的艰难历程。
总之,作为特定环境下的神物,民间俗信不断赋予它以特殊的生活内容,在它上面积淀起历代民众的意识和观念!
二.海龙王的故事传说
传说就是口碑,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我们从古今众多的故事传说中,可探知海龙王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变化。
因为海龙王信仰比较后起,所以它的神威并不很高。除去江河湖潭的龙王,光以海龙王而论,较早故事《张羽煮海》即可见其地位。
故事叙说东海龙王的三女儿琼莲,不甘龙宫的寂寞,常常偷浮出海寻求人间乐趣。某日,她在海边遇到一个名叫张羽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成为知音。张生父母早亡,有满腹学问,却不愿做官,到处游历。他为获得龙女的爱情,与龙王斗争,用龙女偷得的三件镇海之物铁杓、银锅和金钱把海水煮沸,逼使龙王同意这桩婚事。
这个故事由唐《柳毅传书》(亦称《龙女牧羊》)衍化而出。《柳毅传书》中的洞庭龙君和钱塘龙君,即为湖龙王和江龙王,而上述《张羽煮海》故事中的龙王,即为海龙王。故事由洞庭龙女的爱情发展而为东海龙女的爱情,正反映宋元时代人们对江河湖海的自然崇拜走向认识、探索和开发的历史足迹。
明清时代,随着航海经商事业的兴起,出现许多游海、闹海和海上得宝的奇幻故事。《西游记》中的《龙宫借宝》、《东游记》中的《八仙过海》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等,大多根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 清人绘《西游记》,图中有龙头人身的龙王
《龙宫借宝》叙美猴王向东海龙王借用兵器和衣甲的故事,已为人所熟知。《八仙过海》叙上八洞神仙驾五彩祥云,飞往灵霄宝殿,为王母上寿,在吃过蟠桃宴之后,回东海,由吕洞宾提议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不想到了海中央,龙子看上了蓝采和的玉版,把他抢入海底,众仙人不得不用火葫芦,把大海烧成火海,龙王便放出蓝采和,并送还他的宝物。《哪吒闹海》叙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哪吒用混天绫在九湾河洗澡,晃动了江河。这九湾河直通东海,东海龙王被晃得头昏目眩,先后派巡海夜叉和龙子敖丙交涉,结果反被哪吒用乾坤圈打死,龙王亲自出马,又被扯下无数鳞甲。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哪吒闹海》(1979)电影画面
这类故事值得注意的是:
一、海龙王权势显赫,性格暴戾,常兴风作浪,说明大海既令人向往,又让人心悸,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自然现象所作的幻想性解释。
二、海龙王虽为人们所嘲弄,但他拥有的宝物充满奇幻色彩,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思,让人不辞艰辛为之探索和追求。
三、故事中出现的书生、神仙、奇人,大多为下层人物,他们或游走于市肆,或出身于山野,有的还穷愁潦倒,其行动则多少体现出人们向大海作斗争的勇气。
可见,龙王和海龙王作为帝王的附庸才引起人们的崇敬,而随着后世人们对大海的进取,其神灵地位逐渐下降,反而与人亲近起来。如清《西湖拾遗》卷28载《叶法善救龙》故事,就是证明。
叶法善是浙江处州府松阳县的道士,常游走四方,到处降妖除怪。有一年阴历五月初一,有人敲他的门。叶开门一看是个老头。这老头一见他便“噗嗵”一声跪倒在地,求他救命。说他是东海龙王,只因杭州海峰山从印度来了个婆罗门僧,整天念咒语,使海水变云气,不日可能把海吹干,到时难免一死。叶同情他的遭遇,答应救他,便用朱砂写一道丹符,投向东海,使云气凝成水滴,下起瓢泼大雨,顿时东海恢复汪洋。
与这个故事相类似的还有《海上仙方》,讲隋唐时代的名医孙思邈救蛇——他是海龙王三太子的化身,因为孙救了他的命,因此被海龙王请进水晶宫,要给予重礼酬谢。可孙立志为百姓采药治病,只要龙宫里珍藏的《海上仙方》,得之即回。后来他用这些仙方治愈了许多人的疾病,还把它们写进自己所著的《千金方》留传于世。
这类故事说明大海虽然辽阔而神秘,但只要人们去认识、去探索,是一定可以被征服,被利用。透过它们,人们所曲折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力量。
有趣的是在1986年的民间文学普查中,从舟山定海发掘出一则《海龙王的传说》,其海龙王竟不是幻想中的神物,而是聪明机智的渔民哲高,因为他用计斗败了凶狠的海龙王,自己便做起海龙王来。渔民之为海龙王,说明海龙王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被完全人神化。传说结尾这样说:因为渔民哲高做了海龙王,所以现在的海龙王脱了龙袍,里面还穿着渔民特有的龙(一作笼)裤呢!”
从海龙王传说的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历史步伐。
三.海龙王的信仰习俗
海龙王是水神系神灵,其职专司风雨。道教以凡有水之处便封一方龙王,故有“五方龙王”和“八方龙王”之称。但同是沿海,海龙王与岛上的陆龙王仍有不同。传说中的陆龙王善良,常能解民急难,有时还与海龙王作斗争,而海龙王则形象凶恶,头上生角,性格暴戾,专横独裁,所以一般海岛的“请龙求雨”,请的不是海龙王,而是陆龙王。海龙王也没有专门的庙宇。
据《东海龙的传说》,舟山沿海的龙王名目繁多,如有岑港的老龙,紫微锦线女龙,桃花女龙,棕缉龙、草龙、韭菜龙等。他们的司事风雨,要受海龙王的管制。如岑港的老龙,在当地民众的观念中,因平息风浪帮助百姓在海上抲鱼,东海龙王就说他残害水族,扰乱龙宫,参本玉帝,降下罪来,把她禁锢龙潭。有祭龙者同情她的遭遇,跳进龙潭,结果也变成一条青龙。因此当地百姓中有两个会社,一个白龙会,一个青龙会,每隔三年小会一次,十二年大会一次。出会时,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造型美观的青、白二龙,穿村游乡,热闹非凡。有的龙王施雨,要向海里吸水,就要受到海龙王的干涉。所以沿海渔民认为海龙王与他们更有切身的利害关系。
这正如该书“前言”所指出的:“出海打鱼获得丰收,说是海龙王的保佑;渔船在海上遭灾遇险,说是海龙王的祸祟”。“渔民穿龙裤”,“造船定龙筋”,“船上扯龙旗”,“打鱼撑木龙”,“元宵迎龙灯”等,凡此生产、生活、信仰、岁时等习俗,无不说明沿海渔民信仰海龙王风气之盛。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命运、祸福等与海龙王联结在一起。
该书中还有一个《东海龙王塌东京》的传说,说明海龙王常常把水旱灾害当作惩治百姓的手段。假如无意得罪于它,就会陷地为海或塌城为海,而只有城门口的石狮子才能预报劫难,使人免于灾祸。石狮子作为禳灾祛难的前兆,说它“口眼出血”必有暴雨、洪水和海浸。这种观念可能与佛教有关。佛家认为狮子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有护法避邪的作用,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狮子石雕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成为随处可见之物。雄踞柱头的石狮一旦受到“血喷”,便认为得了生命和灵魂而鸣吼活动,作为佛法无边的验证。这里,不寻常的动植物或常见动植物的不寻常表现预示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海龙王与沿海渔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渔船而论,沿海渔民把渔船造得像条龙,前有龙头、后有龙尾,称为“木龙”,即为其例。旧时造船同造屋一样隆重。大木师傅破木选料要请阴阳先生拣吉日良辰,并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祇。船上梁头称为“龙骨”,其定位时要象竖屋上梁一样披红挂彩。造船的最后一道工序叫“定彩”,就是在船头装上一对“船眼睛”。“船眼睛”就是“木龙眼睛”,装时要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用五色彩线扎于银钉,由大木师傅将它嵌钉在船眼睛上,然后用红布把眼睛蒙好,待到新船下海时再揭去红布,叫做“启眼”。而在船屁股上则画“海泥鳅”贴“海不扬波”四字横幅。海泥鳅,相传为东海龙宫的“敲更鱼”与“龙女”所生的“龙外孙”,在东海里不论是有鳞鱼还是无鳞鱼,都要让它三分,因此渔民喜欢在船屁股上画它,以求大吉大利,出海平安。与船眼睛和海泥鳅相呼应的,则是“船灵魂”。这船灵魂,俗称“水活灵”,是一块小木头,挖个小孔,里面放进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表示镇邪驱灾。这块小木头安置在水舱里,因为渔船是木龙,龙行于水,即能呼风唤雨,运行自如。
▲ 立在广州黄埔的南海神庙前的“海不扬波”牌坊
渔民出海也有禁忌。相传旧时舟山,凡驶船出海,船上不能坐七男一女。据说坐七男一女,就会在大洋里出事。这是与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关的。如果已经坐了七男一女,也得说“坐了九个人”,另一个就是“船关老爷”。
这“船关老爷”,亦称“船官老爷”,有说是三国时的关云长;有说是捕鱼能手杨甫老大,也有说是鲁班祖师。渔民相传是鲁班祖师第一个造出了船,并同海龙王斗法,才把海洋征服。总之,海龙王信仰古今十分普遍,它成为渔民日常生活中一种无处不在的“超然”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