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和尚睦 共谱北疆之韵新画卷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北部边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以及欧亚大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汇集之地,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命运与共的精神家园和多种文化形态,并系统集成为包容团结、热烈豪放的北疆文化。
内蒙古是北部边疆的重要地带,自古以来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共生共融、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北疆文化遗产。昭君出塞就是北疆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昭君出塞,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典范。“交融之美”展深度观照昭君出塞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用史料说话,用展览阐释,深度挖掘“昭君出塞”内涵,合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昭君博物院
昭君出塞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以和为贵”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昭君出塞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充满活力的情感纽带,进一步拓展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格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
溯源拓流 激发“昭君出塞”佳话新活力
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各民族团结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北部边疆是各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秦汉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族群与农耕民族交往交融,推进了中华历史上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特别是西汉晚期昭君出塞,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昭君博物院策划推出的“交融之美”展,是国内首次在昭君出塞背景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专题展。
展厅序厅
“本是良家子”
昭君性格的养成与荆楚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关。本单元通过“荆楚之地”“屈骚遗风”“香溪蕴秀”三个展示组,展现了昭君生活的时代背景。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大冶铜绿山、万福垴遗址、当阳赵巷等曾楚系列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充分展现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厅(第一单元)
“一朝入长安”
本单元叙史方式主要依靠史籍记载,通过文物展现昭君入宫、出塞和亲时的社会背景,出土文物是最直接的释读材料。展览通过“长乐未央”“选秀入宫”两个展示组,架构起昭君入宫、出塞的历史脉络,通过以着衣式彩绘武士俑、彩绘陶动物俑、陶仓、星云纹铜镜、博戏人物铜压镇、铜羽人、玉猪等文物,生动反映了汉代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展示西汉社会的“治世”景象和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存、胡汉交融的历史画卷。
展厅(第二单元)
“出塞和亲路”
本单元通过“多元互融”“和亲始约”“昭君出塞”“交和结好”四个展示组,展现西汉时期所施行的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及昭君出塞路线。以内蒙古包头召湾汉墓、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小红城汉墓、沙梁子古城粮仓遗址、山西浑源毕村西汉木椁墓、朔州市汉墓群等考古发现为主要支撑,展示了这一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地带的北部边疆多元的文化面貌和昭君出塞后产生的重要影响。围绕昭君出塞进而形成的昭君出塞路线,是“和合”理念之下民族融合的大廊道,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桥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
展厅(第三单元)
“民族大融合”
本单元通过“千秋佳话”“谒昭君墓”“艺术昭君”“和合共生”四个展示组,以“单于和亲”瓦当、王昭君墓以及昭君题材绘画艺术特色为切入点,以物证史、以图讲史,用考古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展示了昭君出塞承载着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的优良传统。昭君出塞蕴含着国家统一、民族友好、社会和平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和合共融的历史见证。
展厅(第四单元)
启智润心 共绘和合之美新图景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展览开展以来,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好评如潮,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20万人次,讲解服务200余场次,志愿服务讲解80余场次。结合展览及战国秦汉时期北部边疆深厚的文物文化资源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精心策划推出“和合之美”“昭君文化大讲堂”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文化育人作用。展览配套“交融之美”展览系列学术讲座5期;开展“和合文化”主题研学课程6期,累计参与人数达千余人,参与课程的学生涉及10余所学校,馆校共建单位2家;研发展览配套文创产品11种;大型舞台剧《王昭君》《忆昭君》共举办18场,累计观看人数超6000人。这些活动通过与展览阐释、公众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展览系列讲座
承古启今 铸就区域文化新典范
“交融之美”展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优势,传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昭君出塞作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典范,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昭君出塞所形成的昭君出塞和亲之路,跨越了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是汉代以来连接中原与北部边疆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汉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也是一条文化传播长廊,更是民族交往、贸易往来、维系民族情感与区域联系的纽带。汇集昭君出塞和亲之路五省(区)博物馆资源,协同策划精品展览,是共同讲好“昭君出塞”佳话的最好注解。
“交融之美”展立足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展示。昭君文化研究是中国古代民族史、北部边疆史和“三交”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内容。展览依托大量史籍经典、学术专著、研究论文以及考古发掘报告,将前沿研究成果贯穿于展览的框架构建、展品遴选及内容阐释,力图通过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的有机结合来诠释展览主题。
“交融之美”展立足文物资源,透物见史讲好“昭君出塞”故事。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大量的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思想、艺术和文化生活的生动鲜活的形象。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珍贵文物首次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呈现,通过“交融之美”展的有益尝试,让收藏在昭君和亲之路沿线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
“交融之美”展是呼和浩特博物院牵头组织举办的跨省区文物精品联展。秉持开放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采用跨地域联合举办展览的模式,整合区域文化、文物、人才资源,共同讲好“昭君出塞”佳话。
创新理念 多维彰显文化大融合
展览注重内容和形式设计的统一和协调,在展品内涵的阐释中,贯彻“透物见史”的理念,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展览主题、内容、展品的梳理出发,对展览的空间构成、视觉艺术形态、内容的逻辑关系呈现、展品的组织以及辅助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设计,结合观众的体验和需求,建立以文物展品为源点的信息传播链。围绕重要文物,多角度挖掘信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以多维度、多视角的辅助手段提升展览吸引力,强化展览的体验感和参与性。建构博物馆的时空叙事与记忆场域,以达到科学、良好的陈列展览效果。
展陈设计深入发掘昭君出塞路线文化积淀、地域特色、文物纹饰造型及色彩元素。色彩设计采取文物本体元素,取兽面纹鼎之“青”、兽耳漆木簋之“红”、“单于和亲”瓦当之“黄”,达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意境表达。青色为“本是良家子”部分,红色为“一朝入长安”部分,黄色为“出塞和亲路”部分,通过色彩转换展示昭君各个时期的成长与故事,使展厅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象征昭君出塞为匈奴和汉朝带来的和平与兴旺。
西周早期兽面纹铜鼎(随州市博物馆藏)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包头博物馆藏)
展厅充分利用动态陈列、场景复原、数字化手段,增强展览的通俗性、观赏性、趣味性和体验感。还原设计3处昭君形象场景,为展厅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氛围;深挖《汉宫春晓图》内涵,打造“窥镜”互动体验,构建汉代宫闱生活的情景与氛围;超越时空限制,将文物作为辅助场景进行展示,实现文物内涵在展览语境下的有效传播;单元标题板、展墙以及借鉴汉长安城未央宫建筑文化的拱门装饰均为亮点辅助陈列。同时,展厅多处采用多媒体展项,“昭君出塞和亲路线视频”“昭君墓地图查询互动”“明妃风姿各有千秋”等展项以闪回形式再现昭君出塞历史图卷,展现昭君的经典艺术形象,表达人们对于昭君的缅怀与赞美、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护与认同。
厚植情怀 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北部边疆作为中华民族融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以丰富的文物语言,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感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场景与价值。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鲜活阐释,更是博物馆在深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文物“活”起来的有力尝试,是发挥博物馆展览培根铸魂效能、厚植爱国情怀、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的卓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