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与澳门

字号:T|T
2024-12-20 16:26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

自唐代起,龙涎香便从阿拉伯世界传入中国,作为香料使用。人们认为它是海里的“龙”睡觉时流出的口水凝结而成,故称其为“龙涎香”。到了宋代,龙涎香成为皇室最受欢迎的合香原料,价格高昂,用其制作的香谱不断涌现。明代伊始,龙涎香逐渐从香料转变为药物,至嘉靖皇帝时举全国之力频繁求购龙涎香用于炼丹。于是,明王朝以采办龙涎香为由,促成郑和下西洋后的新一轮海洋贸易,形成全新的对外政策。龙涎香成为海上贸易商再次进入中国交易的前提,为葡萄牙人入驻澳门埋下祸根。

 
 
泉州沉船现珍宝
 

 

南宋末年(13世纪末),一艘中国远洋商船返航至泉州湾港口时突遭沉船变故,直到700年后的1973年才被发现并成功打捞上来。它是中国出土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出土物最多的是香料药物,共计2300多公斤,其中有降真香、檀香、乳香、沉香、槟榔、胡椒及千金难求的龙涎香,等等。此外,还出土了铜铁钱、陶瓷器、象棋子等13类,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据专家推断,这是一艘从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三佛齐满载香料返回泉州湾的沉船。
图片
南宋泉州后渚港沉船遗址出土的龙涎香、檀香和降真香残料,福建博物院藏。
图片
中世纪的龙涎香香丸配饰。6世纪时,阿拉伯人开始使用龙涎香作为香料。龙涎香既可做燃香使用,也可做随身配饰,甚至还可做成香烛。古文中曾描述:“做配饰用:金玉为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娑,以相示繇,此遂作佩香焉。”
抹香鲸的食物中有大乌贼和章鱼,它们带有坚韧角质颚和舌齿,不易消化,在鲸的胃肠内积聚,会刺激其肠道分泌出一种特殊的物质将食物残渣包裹起来再排出体外,最初是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变成灰白色,后经水流长期冲击,蜡状的龙涎香漂浮到近海海域或浅滩中。古时候,龙涎香主要产自抹香鲸的聚集地,如大食国(阿拉伯帝国)、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以及菲律宾的棉兰老岛等。孟加拉湾以及阿拉伯海和东非的诸岛屿也是古代龙涎香的著名产地。
图片
扬·萨恩雷丹于1602年创作的版画《贝弗韦克搁浅的抹香鲸》。这个庞然大物吸引了众多旁观者,他们被这一奇观迷住了。人群中有艺术家,他们手持绘画工具,记录下所见所闻。左侧描绘了抹香鲸张开的嘴巴,右侧描绘了其裂开的背部。
阿拉伯人最早记录的这款香料在唐代为我国熟知,《酉阳杂俎》中所记:“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一般认为,西南海指东非沿海之亚丁湾,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即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阿末香即龙涎香,它在全世界的命名几乎都源自阿拉伯语Anbar,后被古英语融合成为Amber,即琥珀(因其形状、颜色等与琥珀相似),后由法国人将其最终定名为Ambergris,意为灰色琥珀。
唐宋时期,中国的龙涎香或为贡品,或由市舶司专买,价格昂贵:“龙涎如胶,每两与金等,舟人得之则巨富矣。”宋代文士张世南对龙涎香做过全面介绍:“龙出没于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曰泛水,二曰渗沙,三曰鱼食。泛水可入香用。”龙涎香的香气类似麝香和土壤味道的结合,燃烧后产生海藻、木头和青苔混合的丝丝清香,气味温和不刺鼻,留香时间较长,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等功效。
图片
新鲜的龙涎香有一股粪便的味道,但随着时间流逝,会散发出泥土气味。对于龙涎香的排出,一般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它会像粪便一样通过肠道排出;另一种则认为大块龙涎香会通过口腔排出。
这些特质让其成为嘉靖帝(1507-1567)炼丹最为重要的一味药。但当时明朝与印度洋的海上贸易处于中断(海禁),无可用的出海商船,眼看国库中龙涎香越用越少。嘉靖帝遂令户部到沿海各地寻访。户部在高压之下,前往可通商之地高价寻找,而外国商船在澳门和广州可停泊,以葡萄牙商人为主,他们的货品中有纯净的龙涎香,但由于明朝法令禁止中国人与外商有贸易往来,如何获得成了大问题。
图片
这幅大三巴牌坊遗址的画作绘于1854年。这座17世纪建造的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建筑群于1835年被大火烧毁,但仍能从画中看到当时信奉天主教的人们排队做祷告的场景,右侧阶梯上聚集着当地人。
图片
约1870年创作的澳门岛全景画作。1517年,葡萄牙国王派使臣前往中国,并命其勘测中国沿海。使臣率8艘船赴广州,受两广总督接见,并允许船只在上川岛停靠。随后,大批葡萄牙船队陆续前来,居住在上川岛、浪白澳和澳门。1557年,葡萄牙政府租借澳门作为贸易站,每年支付租金500两银子。尽管澳门仍在中国的主权之下,但葡萄牙人却将澳门视为事实上的殖民地并对其进行管理。1887年,澳门成为葡萄牙领土。
《广东通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行徇贿许之。”这里的濠镜(也作壕镜澳)就是澳门。其实葡萄牙商人早前已在广州与中国商人进行长期的非官方瓷器交易,官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海道副使汪柏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登岸晾晒物品则被认为是受到明朝政府的授权。
当时的澳门虽然人烟稀少,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广州军政基地抗击海盗的重要外围岛屿,而且当时的葡萄牙与明朝既无宗藩关系,也无外交关系,却在允许葡萄牙商人晾晒物品后接受其送上的贡品,实非寻常。可若贡品是龙涎香,则不言而喻。后来,受朝廷委托主办龙涎香买卖的王健采取“凡有龙涎香投进者方许交商货买”,即所有外国海船在入澳门时,必须先进献龙涎香才可做其他买卖。如此,龙涎香和明王朝海洋贸易及对外政策结合,成为当时政府和外商(主要为葡萄牙商人)交锋的重要见证。
图片
澳门博物馆制作的场景模型,模拟明朝时中国官员在澳门与葡萄牙商人进行非官方的瓷器、香料等交易。当时澳门港面积很小,后发展迅速,最终成为东亚地区葡萄牙控制的所有港口中人口最多的港口。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船带来各式各样的商品:生丝、丝绸面料、豆蔻、丁香、檀香木、漆器、银、胡椒、象牙、肉桂,等等。
 
二十年怪象失澳门
葡萄牙商人十分清楚龙涎香极受嘉靖帝喜爱,且需以大量龙涎香制药。他们如获打开中国大门的秘钥,以提供龙涎香为由作为在澳门定居的筹码。
据葡萄牙人的资料,中葡之间在1552年有一次谈判,但是没有签订相关书面协议。消息是由谈判人苏萨于1556年的信中透露:“曾与广东海道谈判贸易之事,他们终于同我们达成和解,建议我们按习惯交纳货税……这可以说是葡萄牙人为入华通商第一次取得皇帝的默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广东当局以每斤银1200两(约合现在的人民币100万元,每克约2000元)购得11两龙涎香。“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广东布政司进龙涎香一十七两”“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福建抚臣进龙涎香拾陆两;广东抚臣进龙涎香十九两有奇”。以汪柏为首的广东官员允许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并得以定居建立正式的贸易点是基于朝廷对龙涎香的大量苛索,也是为了在当时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时掌握对广东地区的贸易主动权。当地官员通过葡萄牙商人获得了一系列利益抽成和贿赂,用来购置军械或中饱私囊,同时葡萄牙商人又因能给朝廷稳定提供龙涎香而在澳门获得更多权利,一举两得。
图片
澳门港口(约1870年),WP Floyd摄。自5世纪以来,往返于东南亚和广州之间的商船将澳门作为避难、获取淡水和食物的港口,后逐渐成为贸易中转港。
图片
1999年12月20日,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交接澳门政权,澳门正式回归祖国。图中被阳光照射成金色的建筑是位于大屿山的澳门新葡京酒店(2008年开业),共47层、261米高。
图片
20世纪上半叶,康公庙大街(现十月初五日街)的梁永馨香庄广告铜版画,澳门博物馆藏。香庄为来自广东新会的梁寿田于清光绪年间创办,经销和出口各类香料和中药。
对此,《明史》做了总结陈词:“中年以后,营建斋醮,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吏民奔命不暇……又分道购龙涎香,十余年未获,使者因请海舶入澳,久乃得之。”从1540年前后至1562年的20多年间,朝廷只得龙涎香数斤,然而1561年皇宫内的一场火灾令其尽毁。此后,嘉靖帝更加疯狂地寻找龙涎香,直至去世。他的孙子明神宗朱翊钧重走其老路,沉迷于炼丹用药,助长了葡萄牙人对澳门的持续掌控,以致让葡萄牙政府长期占领澳门成为可能。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