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布局
此次博览会中“考古巴渝·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题展厅总面积为45平方米,实际可使用墙面共5面,有较充足空间实现参观动线的动静划分,以提升展厅整体的可看性,形成“静—动—静—静—动”的墙面布局,动静结合,穿插有序。展厅中心区域放置文创产品展示台、3D全息互动投影设备、数字化多功能文物展柜各一组。同时通过较适中的装置高度和高透光玻璃柜体,保障展厅整体的通透效果,减少中庭拥堵,给予参观者开阔的参观视野,也便于展厅工作人员随时把控四周参观者动态,及时提供服务。在展厅末端区域,设置互动体验区。随着参观步入尾声,参观者期待值会有所降低,在此处设置互动体验,再次调动其动手参与的兴趣,加强整体参观效果。
二、动静结合,呈现充实信息
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设计,着重介绍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科技考古与文物活化利用领域的工作成效。在静态展示区的基础上,增加动态展示板块,以视频影像形式集中呈现近年来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补充图文展板内容,具象化展现各项研究进展及成果。在展厅尾声区域,再次通过多媒体渠道,输出考古发掘场景、文物修复过程、科普动画等可视化信息,在声光电的多重感官刺激下加深参观者对考古工作细节及意义的直观印象。
在图文板块的设计中,使用大量留白+图片的形式,减少参观者在狭小空间中过量信息接收造成的负向效果。在“活化利用”板块中,增加置物台用于放置近年的专著、刊物及资料等,形成“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的多层次展陈空间。以实体刊物扩充展陈内容,进一步留住参观者的脚步。
三、虚实互补,展现创新成果
为了更好推动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公众,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研究性成果提炼转化,形成具有易读性、可看性、互动性的数字化考古成果。在此次博览会中,集中展示了重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3D全息投影、重庆不可移动文物3D复原动画等,搭载3D全息互动投影设备、数字化多功能文物展柜等,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多维度文物数字化展陈。既是对文物保护方面,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与管理、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古建古迹研究数据采集、文物资源智联等业务水平的展现,也是在文物利用方面,对文物数字化资源释放数字化、文物数字化三维展示、文物资源管理与活化展示一体化等方面的探索成效。其中,多功能文物展柜特别展出“辟邪摇钱树座3D打印复制件”一大一小共两件,大的一件为在复制件上仿照“辟邪摇钱树座”原件施以文物修复后,1:1仿制而成,与原件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进一步展现了在文物修复材料与技术、文物仿制与展示等方面新成果。
在展厅入口处空间、多功能文物展柜及“活化利用”板块置物台,展示有近年来取得的多项代表性实物成果,包括文物保护修复相关专利技术、考古科普图书以及文创产品,例如,三维立体文物修复教具、“溪世珍宝”大溪考古盲盒等,充分体现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科普教育和文化活化等领域的思考与探索。在选展初期,考虑到展品需兼具科普性、观赏性和可玩性,选择以能够现场体验,可试用、试玩的文创产品为主。其中,三维立体文物修复教具放置于较宽阔的一层置物台,提供相对宽裕的空间方便参观者放置教具碎片,尽情体验文物修复。这些展品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为文物成果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趣味体验,拉近彼此距离
相较于传统展览单向输出式的展陈设置,数字时代下的展陈更注重双向互动体验,在展览环节中加入互动性内容成为主流趋势。在“考古巴渝”主题展厅中,多功能文物展柜既是“辟邪摇钱树座3D打印复制件”修复版与初始版对照组的展示柜,也是摇钱树座动漫、科普词条等信息的互动窗口,通过点击屏幕,可以实现文物360°观赏、文物细节查看、文物动漫、文物上色效果展示、文物多元素科普查询等诸多服务。展厅尾声区域运用超大触摸屏搭配原创考古类型学排队游戏,在游戏中了解考古知识,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在展厅中庭、出口多处设置的三维立体文物修复教具体验区,便于参观者随手体验,满足多人同时了解文物数字化应用展品。对于相关专业知识较薄弱的参观者,这些互动内容能够自主体验,是加快拉近专业距离的有效手段。
“考古巴渝·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题展厅是近年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参与此次博览会,不仅向同行展示了自身的工作成果,也与全国文博界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积累经验。未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立足专业化与创新化,不断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为传承和弘扬巴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