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纹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使用的纹饰,其灵感源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植物——金银花。之所以称其为“忍冬”,是因为金银花具有凌冬不败的特性。天气渐冷,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忍冬纹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冬纹具有动感且线条优美,给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视觉感受。同时,常被赋予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寓意,代表着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忍冬纹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并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运用。隋朝,忍冬纹的样式逐渐增多。唐朝,忍冬纹与莲花纹、云纹等其他流行的植物纹样结合,演变出新的装饰性纹样。
在唐代,忍冬纹也“盛开”在金银器、玉器之上。
格外受到大家喜爱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纹饰丰富,其中就包括忍冬纹。金碗共出土两件,造型、规格一致,制作亦十分精细。金碗腹壁的双层凸瓣,在粟特金银器上常见,其渊源可能来自更遥远的希腊罗马。
装饰上,金碗的内底平錾团花,外壁压出交错排列的双层莲瓣,每层10瓣,上层每瓣中心錾刻一只飞禽或走兽作为主题纹饰,环绕以花草;下层每瓣中心均为忍冬纹。莲瓣之上、口沿外壁一周填充一组飞禽与如意云纹,莲瓣之下、圈足外壁一周则以方胜纹装饰。碗底外壁中心是一只飞翔于花草之中的鸳鸯。主纹之下,全部以鱼子纹填底。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通高30.5厘米,重4100克。
熏炉由三部分组成,上层为半圆形盖,盖面镂刻三层如意云纹,中间铆接一个仰莲瓣宝珠钮;中层为一周忍冬桃状纹饰;下层为圆盘状炉身,有五个兽蹄形足,其间设置五根链条,使熏炉既可平放,也可悬挂。中层与下层结合处,焊有两朵起固定作用的如意卧云。下层内底有墨书“三层五斤半”。熏炉整体造型舒展大方,风格凝重典雅,是一件观赏性很强的室内熏香用具。何家村这件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形体高大,制作精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香气萦绕的盛世大唐。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高3.8厘米,长径10.1厘米,短径5.5厘米,壁厚0.05厘米。玉质洁白温润,外壁饰有忍冬。有学者认为多曲长杯的形制源自波斯萨珊,但这件长杯是唐人的创新之作;还有认为白玉长杯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还有认为白玉长杯来自八至九世纪的波斯国,是波斯诗歌中的“从萨珊时代到塞尔柱时代的多瓣酒船”,常用来歌颂国王的伟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是一件中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见证了那个开放包容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