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文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字号:T|T
2024-11-07 16:21 来源:文博中国

202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新颁布,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初学历史,需要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物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忆和见证。新课标背景下,将文物资源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物是人类遗留下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东西,包括地上和地下文物等多种资料。“文物可以向人们展现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人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揭示历史。因此,文物无论是在中学历史教学,还是大学历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物是历史的重要物证,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文物为学生呈现一段更直观、真实的历史。历史是不完整的,我们无法完全复原历史,但文物“给人以立体感,可供直接观察,加强形象思维,借以想象古代人生产、生活、战斗的情景。”北京猿人作为早期人类的代表,具有诸多原始特征,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将北京人复原头像作为教具让学生触摸,对比我们与其区别所在,很容易便可得到“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等特征,理解北京猿人是从猿到晚期智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更培养了学生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的核心素养。

 

其次,文物可实证历史。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彰显。良渚遗址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此外,《周礼》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与璧的器物组合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似乎早已有之,并在后世延续。

图片

图片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图片来自良渚博物馆官网。

新材料的出现常常得到学者重视。王国维先生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一号和二号西汉墓中,发现了大量古代文献,还包括诸多最早的写本。历史上对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其书及作者众说纷纭,银雀山汉简两书同出一墓,证明“孙武仕于吴,孙膑仕于齐,各有其人,各有兵法传世,且与《史记》记载相合。”此外,与两《孙子》同时出土的《尉缭子》等书,其传世本历来被疑为“真伪相杂”或为后人假托的伪书,银雀山汉简的问世证明了这些书至少在西汉初年已广为流传。

 

再次,文物可补充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时间是历史学习的应有之义。我们在讲授夏商周历史时,学生可以清楚描述其建立时间,也很容易发现西周王朝建立时间没有“约”字,而是确切的时间,随即询问学生原因——“利簋”,教材明确指出:“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片

利簋,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据《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日清晨,正可与“利”青铜铭文语句“武王征商,唯甲子朝”互证。图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填补历史空白,史前时期尤为如此。2022年,“郧县人”3号头骨被发现,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郧县人还被写入新编订的历史教材,郧县人的发现,建立起从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到北京人的人类演化链条,实证了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最后,文物可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说明其价值,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培养一批文物保护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此外,文物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物作为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利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选取恰当的文物用于历史教学

 

文物资源浩如烟海,如何选取恰当的文物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总依据,规定了教、学、评的基本规范和统一要求。“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历史教学的文物,要选取与重要时段、典型史事有关的且符合思想导向与价值引领的重要文物。如国博举办了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包含的鼎簋列陈部分可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祭祀或宴飨中的周礼制度,进一步理解西周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关系。

 

其次,要以教科书为依托。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文本,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教材中的文物资料是历史教材知识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补充说明教材正文和引导学生思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史距离今天极为遥远,却又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先接触的内容…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资源。”我们设计了“带着教材逛国博”活动,让学生首先对应教材与国博的文物展品,然后要完成文物描述和所获取的历史信息,最后可以给出建议:如果让你选取一件展品放入教材,你会选择哪一件、放入什么位置,并说明理由。这样的活动设计,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要符合学情。学生是历史活动中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并尊重其主体性、积极性,所选文物当是学生感兴趣、能理解的,我们可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星堆遗址很感兴趣,因此课程引入了“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的诸多内容,以说明其文化特征、文化内涵和影响,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图片

“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文物对历史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常会去逛博物馆,或者通过各种方式赏鉴文物,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其实也是与学生共同鉴赏文物的过程,文物如何鉴赏是一个不能绕开也绕不开的问题,历史教学也有责任和义务要教会学生鉴赏文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要指向教学目标,包括方式、手段和程序,本文将文物鉴赏划分为“观其形”“知其物”“探其史”三个层次。

 

观其形

这是鉴赏文物的第一步,重点在于对文物本身的观察描述、分类定位。观察文物,首先看整体,观察其形状和大小,或可寻找参照物进行对比,更为直观;其次看局部,观察其纹饰,具体描述按上中下、内外、左中右等一定顺序进行,还可根据形状、用途进行分类和定位。

 

知其物

建立文物基本身份信息后,便可追问:为什么要制作该文物(需求分析)、该文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技术条件)?这能帮助我们通过文物的分析,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来理解古人为何及如何制作文物。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物常常是经过诸多偶然因素、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且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因此,还应搜集相关考古发掘简报或报告来详细了解其发掘过程、出土位置、地层及共存关系等内容,从而推测更多未知信息。

 

探其史

考古学有一个核心理念——“透物见人”,它强调通过对古代遗存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过去的生活和社会状况大有裨益,在史前时期,甚至成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的唯一凭借,考古学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为现在和将来的人类文化及社会寻找借鉴。因此,文物的鉴赏不应只停留于前两个阶段,更应“透物见人”,进一步探究文物所蕴含的古人的生活习俗、文化特征等重要历史信息,由此理解文物的重要历史地位。

 

图片
 

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的基本环节与相关学科

 

四、结语

 

历史教学不应仅限于教材以及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应用历史遗址遗迹以及各类文物开展教学。作为教师,应明确文物的应用价值以及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创建教学氛围以及运用丰富教学方法等,充分发挥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培养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