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赋能美好生活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字号:T|T
2024-11-04 21:01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知识宝库,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博物馆在提供教育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努力探索发挥教育职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增强精神力量及赋能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
以馆为先,打造优质教育空间。南博在二期改扩建之初,便将特殊群体和儿童的文化需求融入设计蓝图,彰显人文关怀。2013年建成开放的博爱馆是特别为视障观众开设的展览教育空间,中心区域布置六个高低错落的展台巧妙地组成一个盲文符号——零,寓意着“初始”。展厅以听觉和触觉展示为主,视觉展示为辅,视障观众可以用手和耳去亲近历史追逐文明之光。南博还精心为儿童打造一处快乐天地——儿童体验室,围绕“小小考古家”的探险故事线展开,孩子们坐上滑梯穿越到几千年前的烟雨江南,探索“鱼米之乡”的由来,漫步江南园林赏景,与“国宝”近距离接触,在开放式、探索式和互动式的体验中了解江苏的文明起源与发展,提升历史认识增进文化认同。
以展为课,助力教师能力发展。博物馆展览主题广博与多元,涉及历史、艺术、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自2016年起,南博举办了“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晶·华——矿物之至善至美”“不止于艺: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等展览教育活动的种子教师培训数十场,培训2000余人次。邀请一线教师走进博物馆,提前掌握展览信息、聆听实践案例分享、开展分组研讨,促进博物馆资源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以物为媒,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南博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是公众了解人类历史和地域文明的资源宝库。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官网开放万余张文物高清图像供学习、研究,并专门定制一系列馆藏文物的高精度复制品,向合作社区和学校免费出借,确保文化传承与教育活动的资源供给。
以科技为支撑,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强化数字科技赋能,探索构建线上展览、直播导览、线上教育课程等数字文化服务矩阵,多渠道让文物“活”起来,让资源流动起来。2023年全年,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292万余人次,视频播放量达59万余人次,直播观看量达26万余人次。随着近几年博物馆越来越“热”,博物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越发明显,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亿”览国家宝藏。
分众导览,提供全方位广覆盖的导览服务。十年来,南博致力于导览服务的持续升级,研发了针对成人、中学生、儿童的语音导览系统,实现一院六馆全覆盖并引入多语言支持。同时,为增强无障碍服务能力,特别推出手语视频导览及触摸式导览。值得一提的是,融合科学运营与教育创新,率先推出在线智能——“问吧”小程序,兼容语音、文字和图片输入,实现高效便捷沟通。2023年全年,“问吧”咨询量超285万次。“观察、聆听、互动、思考、探究”,自由而轻松的博物馆学习方式成为市民假期文化“充电”的新风尚。
分众课程,让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体验。倾力打造“清溪学堂”,推出了萌芽园(幼儿组)、童趣林(小学组)、睿智屋(中学组)、品味厅(成人组)、乐龄社区(银发组)等精品教育课程,改变以文字叙述为主、静态、色彩单一的展览形象,用符合博物馆教育的方法实践博物馆教育目标,让丰富多彩的课程成为精美的文化大餐。2023年全年,开展各类教育活动968场次,让更多的观众享受到适宜的教育服务。
童趣林(小学组)像生盆景立体画作品展示
童趣林(小学组)制作手工仿古青铜器
馆校课程个性化定制,促进差异化发展。打造多元合作模式,为合作的20多所大中小学校量身定制馆校课程体系,涵盖考古、展览、文创、古建、文物修复等多个主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南京市海英小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院子弟小学,以水为纽带,馆校联合开发“长江下游文明”系列课程,深化地域文化教育。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组建了以历史教研组为核心的种子教师团队,依托教师专业优势,共同打造了“中国纸文化实践探究”系列课程,并合作编写了读本《中国造纸术和纸文化实践探究》。
倾斜教育落后地区,授之以“渔”,增强内生动力。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是岱山保障房片区的配套小学,生源遍布全国,随迁子女占大部分。2014年,南博和岱山实小合作研发“小学生博物馆人文历史”系列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构建覆盖小学全学段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加强种子教师培训,确保每位种子教师能够独立承担并有效开展每月一次的班级博物馆课程。目前,该课程已全面覆盖岱山实小1600余名学生,普及率100%,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持续深耕特殊人群教育,为“特别的孩子”打开与古代文明对话的窗口。早在2002年南博便推出了针对听障群体的手语讲解服务,为视障群体提供盲文说明牌和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与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双师课堂”,创新多感官学习法,深入研究博物馆针对视障、听障人群开展教育活动的新形式,为“特别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更加包容的博物馆学习环境。
聚焦美好教育,强化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博物馆教育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框架,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自由选择参观的展品、参与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成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博物馆,可以聆听远古与现代的和鸣,唤起内心深处的回响;可以欣赏翩跹舞姿静听悠扬乐韵,合着旋律轻轻打起节拍;可以约上好友品壶香茶看折好戏,享受惬意的美好生活。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殿堂,是发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健康的心灵氧吧。未来,南博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公众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倡导差异平等,深耕分众教育,助力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心田上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