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一词出现得极早,《归藏》记载“有凫鸳鸯,有雁鹔鷞”,可以算作鸳鸯一词最早的记录。《诗·小雅·鸳鸯》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的句子,是以鸳鸯比兴,尚未赋予鸳鸯以喻义。自汉代开始,由于鸳鸯“雌雄相配”的鲜明特点,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出现了大量以鸳鸯比喻爱情的文学作品。《古诗十九首》之《客从远方来》中,有“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的句子。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句子,以鸳鸯比喻焦刘夫妻二人。世传司马相如所作之《凤求凰》中,有“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的句子。这首诗的作者与年代有争议,但至少不会晚于萧梁。以上均是以鸳鸯比喻男女爱情。
笔记小说中的记载亦不乏其例。《列异传》记有韩凭夫妻事:宋康王夺韩凭之妻,韩凭愤而自杀,其妻坠楼以殉。宋康王埋韩凭夫妻,宿夕梓生,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交颈,音声感人。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该故事也多见于汉代画像石上,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有收录。(传)葛洪辑《西京杂记》记载:“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昭仪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策,上蜺三十五条,以陈踊跃。内有鸳鸯襦、鸳鸯被。’”以鸳鸯襦、被寓意汉成帝与赵飞燕夫妻恩爱。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鸳鸯“雌雄相配,飞止相匹”的特征极为鲜明,是男女爱情的极好象征,其爱情喻义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这一特征之鲜明,也使得鸳鸯爱情的喻义经久不衰,乃至在唐以后几乎成为其唯一的喻义。
在唐代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大量的诗文以鸳鸯比喻志同道合的兄弟朋友。曹植的《释思赋》中有“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的句子。文中的鸳鸯不再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而是用以比喻朋友间的惜别之情。《文选》收录有《苏子卿诗四首》,其一曰:“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这首诗的年代存疑,但也不会晚于萧梁,诗中同样以鸳鸯比喻朋友间的别离。汉乐府古诗《相逢行》中,有“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罗绮,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作,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未遽央”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官宦富贵之家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画面。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山东嘉祥南武山小祠堂西壁雕刻韩凭故事之“贞夫射书”
此外,鸳鸯在“朋友”喻义的基础上,还引申出了“贤者”的喻义。东汉王逸所作《九思·怨上》中,有“鸳鸯兮噰噰,狐狸兮徾徾。哀吾兮介特,独处兮罔依”的句子,以鸳鸯的音声和谐,来对比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贤达朋友的悲哀。曹植所作《赠王粲》中,有“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的句子,也是借用“孤鸳鸯”的哀鸣,来表达自己对于志同道合的贤士的追求。西晋郑丰作《答陆士龙诗》四首,其一《鸳鸯》序文曰:“鸳鸯,美闲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也是以鸳鸯比喻贤者。但鸳鸯“贤者”的喻义,只是其“朋友”喻义的引申,两者可以并为一类。
鸳鸯“兄弟朋友”喻义的产生,应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