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峰 郭全有 陈磊: 鄢陵千年文化记忆 鄢国故城的考古调查

字号:T|T
2024-10-23 16:32 来源:大众考古

鄢国故城位于河南鄢陵县县城西北9公里处,遗址主体分布于前步、张店、古城、赵家4个行政村及其周围,这一带地形平坦,地表有零星低矮的土岗。早在8000年前,鄢陵县境内已有先民聚居。西周初期,鄢为妘姓之国,传说中楚国先祖火神吴回之子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妘姓,封于郐(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其后代被封在鄢。公元前769年,鄢国为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属郑国,后来又被楚国吞并。公元前722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和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皆发生于此。2013年5月,鄢国故城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文物普查时,刘东亚、安志敏等先生对鄢国故城遗址进行过考证,认定其年代是西周初期。

2016年3—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鄢陵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鄢国故城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从整体上廓清了故城的布局情况和遗址范围内的文化遗存分布状况。根据遗址地形地貌情况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需要,我们将遗址所在区域分为4个区,间隔5米呈两横两纵“井”字形布孔进行详细勘探,从整体上把握遗址区的地层堆积情况。通过勘探认识到整个遗址区因黄河泛滥,扰土下多为泥沙淤积层和胶泥土,深浅不一,有文化遗存分布的区域,受地势、泥沙淤积和文化层厚度的影响,地层堆积状况也有差别。

图片

鄢国故城位置

双城因势而建初显城郭布局

鄢国故城结构上是外郭内城制。外城,又称郭城,因东墙存在三处转折,西墙有一处转折,整体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状长方形,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600—1287米,面积约215.6万平方米。东城壕外围有大面积湖泊沼泽分布,因而推测东城墙的走向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有关。 

内城位于外城东北部,平面近方形,东墙与外东城墙共用,东西长283—311米,南北宽268—289米,面积约8.1万平方米。

图片

鄢国故城遗迹分布

 

颓败的城墙

据刘东亚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可知,当时鄢国故城城墙“大部分保存较好,仅西墙北段、南墙东段以及北墙西段已经断断续续或者仅突出地面隐约隆起”。目前鄢国故城外城仅西墙中部偏南、西墙南端、南墙西端、东墙中段保留有地面墙体。外城北墙位于居民房屋占压区,已不见地面墙体。

外城城墙由砂礓土夯筑而成,呈底宽上窄梯形斜上收,墙基宽20—24米,下部夯印微凸,上部为平版筑,非常坚固。

东墙中段仍有高出地面的墙体存在,东墙现存底宽5.7米。墙体分两段夯筑而成,有后期增筑的迹象。东墙夯层均匀,内侧夯层较薄。夯土层根据用土情况可细分为东部浅黄色、中部黄灰色、西部灰褐色三个板块依次向下叠加,4.8米以下见生土。外侧墙体由斜坡挡板隔开,交接处有阶梯状咬合面,夯土呈淡黄色,较纯净。东墙墙体外侧见有大量纴木腐朽后留下的柱洞,纴木洞平行分布,横距0.4—0.6米,行距0.9米,洞口多为圆形,极少数洞眼深处还保存部分木棍棒朽痕。东墙夯窝密集,圆形圜底。

图片

外城东墙远景(西南—东北)

西墙南段位于城墙西南转角处,长96米,西墙底宽6.7米。西墙北段墙体用土与东墙近似,包含物略有差别。北段墙体往南于底层见有大量蚌壳、螺蛳之类河底水生物,呈青灰色,应为河底淤泥土,见有大量早期细绳纹泥质灰陶、红陶片,推测西墙外围在古地理环境上存在河湖相沉积。西墙上同样发现大量纴木洞,上下错位分布,横距0.7米,行距0.36米。

内城地面墙体坍毁无存,仅剩墙基部分,内城墙基宽17.5—20米。

萎缩的城壕

外城护城壕距城墙6.5米,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尤其是南墙外城壕,在前步村南发现一段壕沟未被填平,但沟内杂草丛生、遍地垃圾,亟须加强保护。通过勘探可知外城护城壕宽75米,深9.8米。内城护城壕四周相连,紧贴城墙外围分布,大体与城墙走向保持一致。内城护城壕保存状况较差,壕内多被淤积填平,目前仅在古城村小学北保存一段北墙外壕,其残存一段周边是民居,由于村民生产生活致使城壕日趋萎缩。通过勘探可知内城护城壕宽9—9.5米,深10.6米。

图片



 

图片
古城村小学所在台地东侧纵断面(南—北)

 

湮灭的城门

由于故城地面墙体坍毁严重,仅存少量墙体,城门荡然无存。从考古调查、勘探情况来看,部分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初刘东亚先生调查时确认的鄢国故城墙体四周豁口的位置,外城四面城垣均开有城门,城门宽15米,进深31米。外城南墙两座城门,各开在东、西三分之一位置处;其余三面城墙各开一城门,北门位于墙中部偏东,东、西门相照应,大致在墙中段。由于居民房屋占压,内城可探区域较少,城门位置暂不确定。

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赓续千年

考古勘探表明,鄢国故城内保存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外城,文化内涵极丰富,几乎均分布有战汉到明清时期的文化层和遗迹,尤以战国、两汉时期文化堆积最为丰富。已探查明确的遗迹有小型聚落、房址、大型夯基、制陶冶铁遗址、道路、窑址、水井、墓葬等,出土遗物表明这些区域是当时重要的生活聚居区。

 
图片

 

解剖断面&水井J1剖面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于古城村小学周围台地上,面积约0.4万平方米,解剖台地四周断面发现一处水井和大量灰坑。水井编号J1,开口于扰土层下,平面为方形,南北两侧对称开有半圆形脚窝。解剖断面可见部分地层堆积分为五层,第①层为扰土层;扰土层以下进入文化层,根据含沙量多少、土质土色及包含物情况可以细分为第②—⑤层,见有大量陶片、炭粒、红烧土粒、骨头和蚌壳等。 

图片

古城村小学西侧断面发现4处灰坑,开口于文化层下,西北侧断面与东侧断面应同为一处大型夯基的一部分,共发现13处灰坑,大多叠压于夯层下。灰坑分为直壁、斜壁、弧壁三种,底部分平底、圜底。

二里头文化遗存分布于前步村集体公墓台地上,即外城西南角内侧,面积1.2万平方米。解剖外城南墙断面发现灰坑、墓葬、房基等遗迹。出土大量陶片和蚌壳等遗物,陶片多泥质灰陶,纹饰见有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圜底罐、捏口罐、盘、豆、釜、器、盖等。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按质地分为泥质、夹砂两大类,少量器物夹蚌,陶色有灰陶、红陶、褐陶、磨光黑皮四种。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网格纹,可辨器形有彩陶敛口钵、彩陶盆、彩陶瓮、夹砂扁足鼎、圈足豆、圜底罐、捏口罐等。

战汉文化遗存

鄢国故城内战汉时期文化遗存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再一次印证了鄢国故城的建造和主要使用年代。

东周贵族墓地位于S32省道南侧,勘探发现一处以一座“甲”字形大墓为主、陪葬5座中小型竖穴土坑墓和一座车马坑的大型东周时期贵族墓地。“甲”字形大墓墓道朝西,车马坑位于整个墓地西北。

战国制陶遗址位于前黎村南,西邻冶铁遗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地表散落大量早期泥质灰陶片,勘探时发现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包含物有红烧土块、草木灰、陶片等,纹饰有绳纹、凸弦纹,器形有豆盘、盆、甑、筒瓦、板瓦等。

战汉时期建筑基址共4处,均经过夯打处理。F1位于古城村西机床厂周边,北侧一部分被厂房占压,平面为曲尺形。F2位于F1西北方向,平面为东西向梯形。F3即古城村小学台地东侧所在位置,经过细致夯打,应为大型建筑基址的一部分,往南北两侧夯土渐消失,夯层均匀,用土为浅灰色花土,坚硬致密,含沙量大、料礓石少,夯层中见有大量陶片、红烧土块等包含物。F4位于古城村小学台地西北角断面,同东侧一样为建筑基址的一部分,残长39米,夯打稍粗,底部处理一般,整体上没有东侧夯打精细。

战汉时期道路共4条,均开口于褐色胶泥土层下,应该为同一时期。L1位于董庄村东部,呈西南—东北走向,探明长度280米,宽3.5米;L2起点位于古城村小学西,呈东西走向,往东延伸至内城城墙西南转角附近。

汉代冶铁遗址位于前黎村南,东邻制陶遗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地层堆积中发现大量铁片、铁渣、红烧土块等。

汉代陶窑共3座。Y1位于前步村东,距地表2.6米,向下打破南墙墙基。平面呈椭圆状,勘探发现窑门、火膛、窑床等,火膛底部发现大面积草木灰痕迹和少量砖块,四周残存大量红烧土块,应为窑壁。Y2、Y3位于西门南侧,Y3西侧向下打破墙基,两窑由于破坏严重且位于白蜡树林里,暂未查明详细结构布局。

图片

战国时期陶片

图片

汉代铁片、铁渣

唐宋明清文化遗存

勘探发现唐宋时期的灰坑、道路等遗迹。发现唐宋时期瓷片等遗物,类别有黄釉、青瓷,器形以碗、盏为主。

明清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古城村小学西南附近,解剖台地东西两侧断面发现两个灰坑和一座近现代墓。发现的陶片有弦纹、素面之别,瓷片器形有白底褐花碗、青花碗。

昔日繁华都市自古宜居佳地

从调查和勘探情况来看,故城内遗物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出土采集的遗物主要有陶器、金属器、瓷器、石器、红烧土块等,另见有少量兽牙骨器、蚌壳、螺类。出土遗物年代涉及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说明鄢国故城周围在上古时期便是一处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绝佳之地,符合马世之先生在《中原早期城址研究》一文中提出的早期城址建在原始村落之上的这一特征。解剖断面和文化层中发现大量战汉时期陶片、铁块及大型板瓦、铺地砖之类的建筑材料,结合台地地形与外围残存的大面积夯基,可以确认其为当时的宫城。这也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说明该区域是当时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

图片

瓷片&石器

图片

兽牙骨器&蚌壳、螺类

图片

战国带“下官”陶文盆口沿&带“陶侯下官”陶文豆柄

发现的战国时期带“下官”陶文盆口沿、带“陶侯下官”陶文豆柄,周边勘探出土大量红烧土块类包含物,说明当时城内存在官营或大型手工业作坊。

此次的考古调查,基本确认了鄢国故城大城内嵌小城的布局结构,厘清了城墙、城壕、城门的布局、位置、大小和结构,明确了故城的文化堆积具有前后连续性。故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具有都城发展成熟时期城郭制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筑格局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