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遗址博山段位于齐长城中部,自山东济南市莱芜区、章丘区和淄博市博山区交界处的霹雳尖山进入博山境内,隶属淄博市博山区管理的有14点段,长34.208千米,主要经过附近7个镇街、24个村庄。在对齐长城的保护过程中,淄博市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立足工作实际,采用数字化巡护手段,确保齐长城保护监管“看得见、反应快、抓得准、管得住”,取得了一定成效。
“淄博齐长城巡护APP”博山段实时监控
齐长城遗址博山段保存现状
近代,特别是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抵御捻军,在齐长城遗址博山、淄川多处点段,尤其是关隘要塞,曾进行大量取石、修筑,对齐长城墙体影响较大。1941年至1942年日本为掠夺博山资源,在齐长城沿线修建长达42.5千米的遮断线,对齐长城遗址造成进一步破坏。自古至今博山区经过反复建设,地形、地貌已经彻底发生改变,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加剧,目前齐长城穿越博山主城区、城镇建成区的部分达20.769千米。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发展、工业建设、居民生活直接与齐长城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发生交叉融合,导致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针对实际情况,通过考古调查,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依据齐长城遗址实际走势情况测出矢量坐标,在长城保护区划允许范围内,大比例测出博山城区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齐长城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中寻求适合的方式与方法,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
齐长城遗址博山段管理现状
开展齐长城遗址实地调研 2015年,博山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现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协助山东省文物局齐长城调查队对齐长城遗址博山段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经国家文物局审核认定,在博山区14点段齐长城遗址分别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碑,为有效保护齐长城遗址、编制齐长城规划以及齐长城条例立法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深入研究齐鲁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2017年,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策划,以齐长城风门道关为主线,对周边的镇门峪、西厢、峪口、龙堂、夹山、东厢、黄连峪等7个古村落进行整体调研,编制《齐长城风门道关石门长城村落修建性详细规划》,尝试恢复齐长城脚下的传统村落形态,再现长城下的烟火。
2016年至2022年,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多次组织文物保护、修缮设计、立法等方面相关专家对风门道关段、两平村段、冯八峪段等开展专项调研,为后续风门道关段、两平村段、冯八峪东山段抢救性保护修缮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建立三级文物长制组织体系 2021年12月31日前,按照文物属地管理的原则,博山区探索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文物长制组织体系,由区主要领导担任总文物长,并直接挂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落实巡查检查、责任追究等各项工作制度。区级文物长每半年对齐长城遗址巡查一次;镇(街道)文物长每季度对辖区内的齐长城遗址至少巡查一次;村(社区)文物长每月对辖区内齐长城遗址至少巡查一次。
完善三级文物保护网络 2019年4月,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聘用14名退伍军人在淄博市率先成立文物保护大队。为各镇(街道)辖区内每一段齐长城遗址配备一个保护员,与各镇街道文化站共同对齐长城实行无缝隙衔接监管。2019年10月,指导各镇街聘请长城看护员,实现齐长城网络化巡护。自2020年起,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通过区文物保护大队每周例会制度,实现对齐长城遗址现状及管理情况的实时监管。通过看护员每周看护、文物保护大队网格化监管、文物中心全区调度,健全完善了网格化三级精准管理体系,确保齐长城文物安全巡查长效推进、取得明显实效。
实现精准巡查看护 2022年3月,按照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组建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队伍的通知》要求,博山区按照“两千米两个人”的标准,配备齐长城巡查看护员74人。同年5月,通过对其进行巡护职责、巡护要求、巡护范围及时间等内容的岗前培训,以及“淄博齐长城巡护App”的使用,实现实时巡护、实时处置、实时监管。根据红、黄、绿段风险分级管理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巡查频次,形成技防与人防的有效互补,实现了点对点精准安全防护。
实施齐长城保护监管项目 按照上级要求,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委托资质单位编制《博山区齐长城保护监管项目设计方案》,对齐长城重要点段安装视频监控监管设施,通过电子技术对齐长城安全防护进行实时监控。方案于2022年5月经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评审批复,开展监控设施安装实施,现监控系统已与山东省齐长城监控平台实现并网。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齐长城遗址博山段的安全防范系统将达到一级防护要求,尝试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效融合互通。
完成两平村段、风门道关段抢救性保护工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至2019年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对两平村段、风门道关段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通过对该遗址及周围植被进行必要清理,对坍塌墙体段落进行归安,对出现掏空病害的墙体进行补砌,对失稳并存在险情的段落进行拆砌加固,对墙体内侧出现填土严重流失的部位进行补土夯实处理,对覆盖在长城本体和紧邻墙体的采石废料进行清理,对紧邻墙体的农田围堰进行拆除,进行培土植草等一系列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避免了齐长城本体填土流失,解决了排水不畅的问题,最大限度恢复了长城本体及外围原有风貌。整修后的齐长城遗址两平村段和风门道关段,气势恢宏,风格独特,处处彰显着凝重的历史痕迹,对做好山东省齐长城保护修缮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编制冯八峪东山段抢救性保护修缮方案 冯八峪东山段东起石炭坞北山,西至冯八峪东山,墙体类型为单面石墙和山险,全长2711米。由于该段有700米墙体位于人为活动频繁区,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存在歪闪、鼓闪、下滑、松散等病害,于2019年10月编制抢救性保护修缮方案,拟通过补砌加固、培土保护、植草保护、绿篱种植、道路环境整治、标识设置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本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齐长城博山段保护展望
依据山东省印发的《关于组建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队伍的通知》,按照因需设岗的原则,依据巡护任务,淄博市博山区共设置74个公益性岗位用于齐长城巡护工作,确保每1千米齐长城至少有1名保护员负责巡查,大大增强了齐长城的保护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因齐长城博山段山险段较多,陡峭难行,尤其是退耕还林后更是人迹罕至,一些山间小径消失。针对山险段每1千米配备1名保护员且共管段落均需配备的要求,存在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及巡护方式方法有待优化的问题。近年来,博山区探索尝试利用无人机、望远镜、定期卫星拍照比对等技术设施、手段,适当降低或取消人力巡护频次,真正实现“三防”互融互通。
加大保护力度,深挖齐文化资源。继续加强齐长城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阐释齐长城博山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乡村特色与齐长城巧妙结合,充分发挥齐长城特色文化的优势,树立齐长城博山段文化品牌,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统一规划设计,加强政策扶持。做好齐长城博山段旅游开发整体设计,对齐长城遗址沿线夹谷台齐鲁会盟遗址、齐长城亮兵台、孟姜女投水处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而成熟的齐长城文化旅游融合开发计划。对相关乡村文化产业进行科学指导,科学推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立足齐长城和齐文化的优势,把齐长城博山段打造成为山东省示范区段。
加强开拓创新,构建“一线七村”发展格局。依托齐长城文化资源,按照《齐长城风门道关石门长城村落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落实风门道关周边的镇门峪、西厢、峪口、龙堂等7个古村落整体规划,构建“一线七村”发展格局。将传统村落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全面改善齐长城沿线人居环境,发挥研学、教育、康居、文创、民俗等多元化功能,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博山示范为目标,推进齐长城沿线传统村落走向全面振兴。
齐长城保护,任重道远。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将积极探索“文物+”新模式,充分挖掘齐长城博山段文化资源,深度展示齐长城博山段的独特文化内涵,积极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文旅助力乡村振兴,让齐长城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