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九秩文博路 桂韵启新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建馆九十周年记
字号:
T
|
T
2024-10-22 11:26 来源:中国文物报
风雨如磐,砥砺前行。九秩春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与文博事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踏坚实脚步,无畏风雨侵袭;秉赤诚之心,守护历史瑰宝。值建馆九十周年,让我们翻开广西博物馆的厚重史册,汲取文博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领略新一代博物馆人的传承与创新。
1934年7月1日,广西省立博物馆在南宁创立,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部门,是为广西博物馆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博物馆历经战火,博物馆工作进入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藏品、研究、展览、开放等各项工作得以较快恢复。到改革开放时期,广西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1978年建成的陈列大楼成为当时全国十大博物馆建筑之一。1988年建成开放的民族文物苑又开创了“内外结合、动静相辅”的办馆特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广西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成为广西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公众了解广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广西博物馆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和重点工作有序开展,如火如荼。2022年11月28日,历经4年改扩建,广西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开放。新馆舍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有藏品近10万件(套)。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旅游、对外交流等职能为一体,致力于挖掘广西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广西形象,讲好广西故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使文物能够“转”起来、“智”起来和“动”起来,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改扩建完成后的陈列大楼
量质齐升 藏品工作展新貌
广西博物馆立足区情,注重以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梳理馆藏、清点账册,在藏品管理、展览需求、保护修复等方面推进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藏品征集量质齐升,数量从4万余件(套)增加至近10万件(套),其中不乏珍贵文物。广西博物馆建成了文物环境监测中心和标准化的文物修复室,配备了多台高端精密检测分析仪器,同步推进藏品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藏品存藏环境日趋改善,也使得青铜器、铁器、玉石器、陶瓷器和有机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理念、技术、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同时,广西博物馆在藏品工作上也注重回应民众呼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涉案文物鉴定和公益性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工作。
文保人员在金属修复室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在改扩建完成后,广西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中心占地面积从220多平方米增加到约946平方米,配备了扫描电镜等高科技精密分析仪器,完成文物保护项目约30项,其中包括本体保护修复项目、预防性保护项目、复仿制项目等。完成文物保护相关研究课题10余项。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逐步培养出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
科研为基 学术立馆筑核心
广西博物馆自1934年设置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个兼具征集、管理和综合研究的职能部门起,就开始了“学术立馆”的探索。九十年来,广西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结合广西历史文化特点特色,重视夯实基础研究,在史前文化研究、青铜文化研究、瓯骆文化研究、运河文化研究、陶瓷文化研究、土司文化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摩崖石刻研究、革命文化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铜鼓、花山岩画、岩洞葬、海丝、织锦等方面形成独有的研究特色,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图录,并发表了数百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近年来,广西博物馆不仅持续保持已有研究优势,还在文物科技保护、陈列展览、博物馆教育、综合管理等领域开创了新的研究局面。“中国壮锦与东南亚相关织锦的综合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广西织锦研究”“广西博物馆馆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全馆研究人员主持、参与的各级各项课题一共111项;在各类重要学术期刊、会议辑刊等发表文献250篇。在古代青铜器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铜鼓研究、民族织锦艺术研究等跨地域课题研究中,广西博物馆还通过举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办学术讲座、组织人员外出交流访学等方式积极开展学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未来,广西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构建特色学术研究平台,积极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努力推动广西历史文化遗产的纵深研究,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打造《广西文博》《广西博物馆文集》等学术刊物品牌,提高学术内涵和研究水平。
“视界”拓展 陈列展览蝶变路
在改扩建工程开始前,广西博物馆持续举办各类主题的原创展览,先后打造了“瓯骆遗粹”“瓷美如花”“丹青桂韵”等知名主题展览,同时也注重开展与国内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建馆至今,广西博物馆共举办或参与国内外输出展览40余次,同时,积极引进境内外展览30余个。在一次次“走出去”和“引进来”中不断积累经验,广西博物馆形成了瓯骆文化展、古代铜鼓展、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展、民族民俗文化展、馆藏书画艺术展等多个有影响力、美誉度的展览品牌。
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
2018年至2022年,广西博物馆原陈列大楼暂停开放服务后,除了紧抓改扩建展览的各项筹备工作,广西博物馆继续在其他展馆举办原创展览,并向地市级博物馆输出展览,继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铸于铜 融于心——广西馆藏青铜器中的‘三交’印记
2022年,广西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后,“基本陈列+专题展览+特别展览+延伸展示”展览体系日臻完善。展厅面积由4000余平方米增加至约1万平方米,2个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2个展览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以此为基础,广西博物馆将继续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地南宁的地理优势,总结广西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优秀经验,结合广西博物馆的性质定位、馆藏资源、学术基础等实际,着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现当代艺术五个方面,构建广西博物馆展览体系,形成广西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今后,广西博物将继续学习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不断深化交流互鉴。通过展览合作,成为聚焦东南亚,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平台,助力凸显中国特色、争创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建设。
倾心传扬 教育讲解润人心
建馆以来,广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向着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教育体系演进。此外,广西博物馆还积极发挥地方龙头馆在社会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全区文博社会教育工作共同进步。
近年来,广西博物馆打造了一批具有本地文化、馆藏文物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项目。其中,“跟着博物馆游广西”研学旅行项目获评“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获评“2022年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2023年,广西博物馆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在着力发展社会教育精品项目的同时,广西博物馆培养了一批有情怀、敢创新的社会教育人才,培育了一支高质量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并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传递文化的温暖。
“跟着博物馆游广西”之寻找老南宁的故事
“行走的广西博物馆”走进校园
与时俱进 信息化建设赋新能
广西博物馆现已搭建起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基本框架,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目前取得的进展有:开展藏品数字化保护,努力实现藏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面向不同类型观众提供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包括便捷预约、无感入馆、智慧导览、智能问答等,新藏品数据库、线上展览、微门户等的推广使用也能满足公众获取藏品信息、沉浸式观展体验、学习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打造广西博物馆的官方媒体宣传矩阵,开展直播导赏,上线“馆长说宝”和“小桂花之声”等原创节目,助力博物馆“云教育”的推广实施。
广西博物馆的“云展览”项目实施后,除所有常设实体展览可云上观展外,还打造了“鼓动八桂 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让线下的沉浸式空间与线上的展示协同创新平台相结合,既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沉浸式体验需求,又有力地推动了铜鼓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
“桂风”再起 文物诠释添新意
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广西博物馆积极探索跨界合作,紧盯文旅消费新趋势,不断推出更多符合游客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文创产品研发、营销模式创新、文创活动策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广西博物馆拥有凤灯系列、骆越系列、珐琅彩百花纹系列等数十个系列上百品种上千款上万件的文创产品,涵盖衣食住行各领域。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荣获各级各类奖项,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此外,秉持“内外结合、动静相辅”的办馆特色,广西博物馆还精心打造了展览、演出、研学、市集等产品体系,先后推出了“广西博物馆奇妙夜”、《梦见瓯骆》多媒体舞台秀等文旅融合创意项目;搭建文化创意空间,积极联合社会力量,整合高等院校、博物馆、文化传承人及创业者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文创交流研讨活动。广西博物馆以开启消费新场景、培育新业态和丰富消费新体验为途径,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创新思维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文物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创造无限可能。
广西首部文博主题多媒体舞台秀《梦见瓯骆》
群英荟萃 人才培养激活力
广西博物馆始终坚持深化人才引育,取得了可喜成果:首先,综合考虑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靶向引才”,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其次,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岗位练兵活动,全力提升员工队伍学历层次和综合素养,如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实施培训班、广西博物馆“三区”文化人才宣教讲解培训班、全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培训班、全区博物馆研学旅行工作培训班等;最后,广西博物馆不仅注重为本馆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更以实际行动为地区文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蒋廷瑜研究馆员在“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展厅为观众进行专家导赏
近年来,广西博物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构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学术资源、人才资源优势,为高校学生提供理论授课和实践锻炼。早自2004年起,广西博物馆就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共同建立“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于2007年正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于2014年、2017年两次获得教育厅评选的广西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项目。2023年获批成为广西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多年来,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陆续培养16届学生,共计150余人,为广西乃至全国文博系统输送了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九秩征程,广西博物馆以时光作笔,书写八桂热土的厚重史卷;以岁月为墨,描绘壮乡胜境的美丽画卷。未来,广西博物馆将继续秉持初心,坚守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桂韵华章,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广西故事而不懈奋斗。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