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管理难题如何破解?

字号:T|T
2024-10-14 10:45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图片
图一 济南市英雄山文化市场商铺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文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文物鉴定是指对历史文物的真伪、年代、工艺、产地、文物内涵、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分析与评估。目前中国国有文博单位、拍卖企业等权威机构,已经形成一定的文物鉴定体系,而民间文物鉴定市场乱象丛生,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十分必要。

一、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现状和问题

(一)鉴定标准不统一

文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历史、文物、美术、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大量的经验储备,了解古今各种造假手段。传统文物鉴定主要通过观察藏品的造型、质地、风格、纹饰、制作工艺等时代特征进行判断,鉴定者专业能力、个人情感、职业素养直接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容易引起民事纠纷。文物造假技术日新月异,使传统目鉴面临挑战。现代科技检测通过无损分析技术,获取文物的成分、加工工艺、原料产地、微痕结构等微观信息,但成本高、数据积累不足。

(二)鉴定机构冗杂

现有文物鉴定机构一种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文博单位,如博物馆、考古所、文物保护鉴定中心等,另一种是商业化的民间私营企业如拍卖公司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规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不得以委员的名义从事相关的社会活动,不得出具鉴定证明。可见,权威鉴定机构虽然拥有丰富的鉴定资源,但以各类馆藏文物、进出境文物、涉案文物等为主,具有对公性,无法向民间收藏者提供鉴定服务。随着文物收藏热持续升温,私营鉴定机构遍地开花,成为民间文物鉴定的主要承担者,这些鉴定机构,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复杂,容易受利益驱使扰乱民间文物鉴定市场。

(三)收藏者盲目跟风

民间文物市场有大量的仿品、赝品,其中仿品又有古仿和现仿之分,对文物的真假、年代做出判断是文物鉴定的前提,同时更应该深入解析文物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发掘文物的艺术和文化内涵,确定其地位和价值,为文物展藏、研究提供依据。

多数民间收藏者知识储备不足,上手机会少,鉴定能力弱,同时只关注藏品鉴定特征的有无,忽略特征的真伪,容易上当受骗。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拍卖屡屡拍出天价,巨大的经济利益使收藏者心理和动机发生变化,文物收藏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方式。

(四)民间文物鉴定缺乏监管

对于文物造假行为国家并没有严格的限制,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以及国外回流文物的大量出现,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成为新的仿造参考,严重扰乱民间文物市场。在我国,权威鉴定机构面临文物征集、文物定级、配合司法部门等工作压力,无暇顾及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民间文物鉴定并未形成统一的程序或标准,从业人员、鉴定程序、资格评估体系等缺乏监督管理。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系统的法律规章制度,是确保文物鉴定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与文物鉴定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涉案文物鉴定评估管理办法》等,由于起步晚,文物鉴定情况复杂、专业性强,现行法律法规存在问题和不足,行业监管无法可依。

(二)专业人才紧缺

文物鉴定人才属于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分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漆木器等诸多门类。很少有高校设置文物鉴定专业,传统师承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人才力量后备不足。同时文物鉴定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文物收藏机构受关系协调、文物保管等限制,很难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文物标本。由官方权威机构主办的各类文物鉴定培训班,具有对公性,而且名额少,很难分配到基层文博单位,何况庞大的民间文物鉴定市场。

(三)行业自律缺失

在文物市场中,文物的经济价值并没有标准可言,主要取决于收藏者的喜好,随着资本的进入,很多文物被包装、炒作进而高价成交,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让人铤而走险。对于鉴定者,由国家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的涉案文物评估机构具备权威性,但评估机构较少,司法任务重,无暇为社会公众提供鉴定服务,更无法向民间收藏者提供鉴定证书。因此,民间文物交易过程中的文物鉴定主要由盈利性的个体企业、组织等提供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由文物价值决定,这就导致漫天估价、伪专家、假证书满天飞。在金钱名利诱惑下而进行虚假鉴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收藏者,多存捡漏心理,甚至通过各种途径购买虚假证书,坑骗其他收藏者。

图片

图二 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应用于文物检测

三、民间文物鉴定市场规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

法律规章制度是公平公正的基础,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公信力。民间文物鉴定市场乱象丛生,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亟须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加以约束,明确责任主体,对因未履行义务造成他人损失的应负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完善违法监督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开通信访举报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惩戒。只有违法行为得到监督和惩罚,才能使文物鉴定人审慎地出具意见或结论,肃清行业乱象,促进民间文物鉴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格准入制度建设

人才培养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高校应积极开设文物鉴定专业,借鉴传统师承制的教学优点,利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与校外机构积极开展合作,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可上手的文物标本。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文物鉴定信息技术平台,打破时间、地域局限,拓展文物鉴定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民间文物鉴定市场也应提高准入门槛,完善文物鉴定机构和专业人才评估和考核机制,发放行政许可和颁发权威性的资格证书,淘汰不合格的机构和个人。

(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文物鉴定标准体系

目前民间文物鉴定仍以传统目检为主,以来源明确、年代无疑的同类文物为参考。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文物造假技术日新月异,造假分子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更新造假手段。随着学科、技术的交流发展,大量的科技检测手段被运用于文物鉴定,主流检测方法主要有:断代分析技术,包括碳十四断代技术、热释光断代等。结构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成分分析技术,也称化学元素分析技术,包括射线荧光分析、离子束分析和中子活化分析等。随着科技检测的推广和应用,二者结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四)加大社会教育和服务力度,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

鉴定和鉴赏密不可分,文物鉴定活动中对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进行赏析是文物价值、等级评估的重要依据。一般馆藏文物来源、年代可靠,文物鉴定工作主要用于文物定级、科研和文物保护需要,而民间文物市场更关注文物的经济属性。国有文博机构在开展公众服务,提供免费文物咨询鉴定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进行教育及科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理性对待,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学习和研究,提升审美情趣,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四、结语

实现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的规范管理,有效打击违法犯罪,保护文化遗产,除了完善文物鉴定法律制度外,还要加强监督,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创新管理方式,引进新技术,才能提高民间文物鉴定行业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文物鉴定市场规范管理问题。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