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传统静态展示方式相比,动态展示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因而成为很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重要展陈形式。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在“地球·往事——古生物演化陈列”中设置了大量的互动展项。考察这些互动展项的策划及实践,并结合其使用情况,建议博物馆在进行自然史展陈互动展示策划时,应该明确目标观众及其学习行为模式,以人为本为观众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并综合考虑展项的维护问题。
【关键词】互动展示;自然史展陈;策划
1 前言
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依照藏品特性划分的博物馆类别,集中展出见证人类及环境变迁的动物、植物、矿物、人类等标本,主要目标是引领人们探索与人类依存的自然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公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公众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期望不再仅仅只是观看标本,而是希望能与它们有更亲密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由此互动展示被引进自然历史博物馆。一般认为博物馆里的互动展示有两个源头,一是19世纪末美国的儿童博物馆,二是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的科学博物馆(蒂姆·考尔顿,高秋芳,等,2019)。与自然史展陈中常见的标本展示、场景展示、图文展示、数字影像展示相比,互动展示能够呈现更多的信息,增强观众对展示对象的认知,提升展陈信息传播效果;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让他们驻足与展陈对象对话,发挥互动展示的成效;能够调动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增强参与性及学习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学习欲望。互动展示是当前自然史展陈中不容忽视的展示方式,对阐释标本背后的故事,讲述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为观众营造一个利于学习、增进体验的博物馆学习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苏忆如,2014)。如今,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国际知名自然历史博物馆,也纷纷突破传统的展示方式,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如比利时皇家自然博物馆将恐龙厅设计为恐龙阵列、恐龙演化、恐龙挖掘现场三个部分,利用考古实验室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开展教育活动;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通过机械模型表现恐龙的骨骼、肌肉、角等的功能与特性(宋娴,2012)。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白莲洞博物馆)在“地球·往事——古生物演化陈列”(以下简称“地球往事陈列”)的策划中,尤其注重互动展示的设计,希望以此提高展陈的趣味性、参与性与体验性。本文尝试对“地球往事陈列”的互动展示项目进行梳理,并结合开馆后的使用情况,探讨自然史类展陈互动展示的策划和实践问题。
2 “地球往事陈列”互动展示
2.1 “地球往事陈列”互动理念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物品的收藏喜好。早期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有限,主要是为了展示丰富的馆藏。随着人们对自然理解的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变化,自然史展陈从对自然物体简单的描述与分类,转向强调对自然演化过程和“原因”的阐释。20世纪以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示与教育功能受到重视,向公众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激发观众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成为自然史展陈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对生态与环境的关注,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始利用展陈、教育活动等引导公众关注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但是,由于展陈所用的化石标本对观众吸引力有限,专业性较强,不易理解,因而需要博物馆进行普及化阐释。传统的“标本+标签”的展示方式传达的信息有限,信息的可读性与理解度均较差;复原陈列法虽然可以展示物种环境信息,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信息可读性与理解度有所提高(张薇薇,2017),但无法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对观众的吸引力仍显不足。在博物馆展陈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更加关注观众参与体验的今天,自然历史博物馆只有立足馆藏实际,明确目标观众定位,重视互动展项的设计,才能为观众提供较好的展览氛围,顺利实现展览目标。
白莲洞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由著名古人类学家、原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裴文中及周国兴等倡议筹建的我国第一座融史前文化和喀斯特岩溶洞穴为一体的洞穴科学博物馆,于1985年建成开放。2019年9月29日,历经5年建设的白莲洞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地球往事陈列”是白莲洞博物馆新馆两个基本陈列之一。该陈列以生命起源和脊椎动物演化为主题,以生物分类演化为线索,通过大量古生物化石标本,引导观众探索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认识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目标观众的设定上,考虑到本馆另一基本陈列“洞穴·家园——柳州史前文化陈列”所展出的旧石器时代文物观赏性有限,存在对青少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地球往事陈列”将目标观众定位于6~12岁儿童,以吸引家庭观众的参观。“地球往事陈列”的内容是科普性的,适合6~12岁儿童初步了解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过程。因此,如何根据该群体的认知规律及学习特点,将展陈做得有趣,能够吸引观众,是展览策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博物馆如何设计适合儿童参观的展览具有指导作用。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更多地通过行动而不是被动的观察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体系”(蒂姆·考尔顿,高秋芳,等,2019)。儿童对展览文字的理解力较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仅要依靠视觉的刺激,还要通过身体的参与、各种感官的应用以及与物件的直接接触(郭姿莹,2010)。因此,针对儿童的展览,纯粹的知识传播很难奏效,要利用观察、探索、寻找答案等方法,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与展品进行互动,吸引儿童参与到展览中来。在“地球往事陈列”互动展示的策划上,首先,为了让观众了解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某一物种对自然的生存适应过程,特别选取特定知识点如“颌的出现”“鸟的飞行”等设计互动展项,以此来吸引观众参与体验,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其次,围绕重要展品如鱼龙、巨犀、三趾马等设计互动展项,通过展示设备让观众深入了解展品信息,如物种的生活习性、典型器官的演化等;最后,寻找与观众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如现生两栖动物的辨别、手的抓握功能等,以熟悉的事物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探索不同物种生存适应之道。按照该思路,馆方设计人员围绕整个展览内容,提交互动展示内容及初步构想,与宣教人员、展陈公司等相关人员讨论实现展览目标的可能性,最终由展陈公司设计开发。
2.2 “地球往事陈列”互动展项
当前,从观众是否需要借助媒介、借助何种媒介进行互动的角度,可以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互动展示分为人物互动、机械互动、多媒体互动、体验式互动等。人物互动是人与物之间不借助任何媒介,观众直接动手对展品进行操作式的体验,常见的如触摸化石、触摸模型等,属于比较传统的互动形式,对博物馆而言容易施行,但传达的信息有限。机械互动也可以看作是人物互动的一种,这里的“物”指的是机械装置。博物馆将要传递的信息融入简单的机械装置中,观众通过操作机械装置来获取信息。多媒体互动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影音、信息技术等,运用声光电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如触摸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互动形式。体验式互动是伴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类新的展示形式,如体感互动技术等,观众不借助任何实物、模型或机器设备,将自身置于特定环境中进行体验(张安玲,李大光,2012)。整体看来,体验式互动需要特定的空间且价格不菲;机械互动装置的研发、制作成本低廉,且后期维护方便;多媒体互动则处于二者之间。白莲洞博物馆在综合考虑了展陈费用、展厅空间并结合展项的观赏性、参与性、实用性等问题后,最终决定互动展项以多媒体互动和机械互动为主,以人物互动为辅。
“地球往事陈列”共设置互动展项13处(表1),根据互动展项媒介及观众操作方式,可分为多媒体互动的触摸屏和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设备、互动装置及人物互动等。从互动展项的形式来说,“地球往事陈列”的互动展项以触摸屏为主,包括视频/游戏/动画+图文的形式,在当前博物馆展陈中比较常见,是广受儿童观众欢迎的互动形式。几种互动方式的设置,从展览内容中寻找切入点,为观众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观展的趣味性。AR是日渐运用于博物馆展示的现代科技技术,观众可以借助设备将扫描镜头对准设定的标本,通过屏幕了解古生物信息。在特定内容互动展项形式的选择上,主要是综合考虑馆藏情况、内容的重要性等。以“颌”的出现为例,“颌”是构成动物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它的出现对脊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来自海洋”单元重要展示内容之一。但由于该内容实物展品不足,仅通过图文展示观众很难理解专业知识,故决定采用视频+图文的方式展示颌的出现及其在生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借助“有颌的感觉真好”互动装置让观众直观理解颌的功能。
从互动展项的设置目的来看,有的为扩展展品背景知识,如两处AR设备分别展示了鱼龙、剑齿虎、剑齿象等古生物外貌、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等信息,“马的演化”以三趾马的“趾”为切入点,展现了马的演化过程中重要骨骼形态的演化;有的为阐释科学论题,如“活跃的地球板块”之于板块理论、“鸟的飞行”之于鸟类起源等;有的为引导观众思考与探索特定问题,展陈中设置的装置均有此目的,如“你知道我是哪种古人类吗”让观众通过观察不同的古人类头骨及其复原像,思考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变迁;有的展项则为观众提供触摸展品、体验展品的机会,与该展陈中其他限制观众触摸的化石展品不同,“触摸化石”展项的鸮头贝化石允许观众触摸,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古生物化石。
从互动展项的展区分布来看,“地球往事陈列”的每个部分、每个单元均设有1~2项互动展项(表2)。该展览展陈面积约1658平方米,由于展厅空间有限,为平衡不同展区的空间比例,确保展览信息的完整性,展示设计中针对重要节点、重点展品进行深度挖掘,利用转角或衔接空间设置互动展项,并充分利用互动展项周边区域,进行相关延伸知识的展示。如在爬行动物展区恐龙和海洋爬行动物相对的中心展线上,设置了“恐龙捕食”微缩景观模型(图1),既丰富了恐龙展区展示内容,缓解恐龙化石展品不足的问题,又有效利用了展区空间,为互动展项的设置创造条件。互动展项“恐龙捕食大揭秘”的触摸屏位于微缩景观展台边缘的信息带上。紧挨着触摸屏,设计了不同食性恐龙牙齿对比的文字说明,可供成人观众阅读,也可以作为引导儿童参观的参考信息,满足不同参观者的观展需求。
白莲洞博物馆2020年开展观众调查(内部资料),在“您最感兴趣的展览”问题上,选“地球往事陈列”的观众占比55.0%,略高于另一基本陈列的43.6%,选临时展览的观众占1.4%;在“您是否体验了展厅互动设施”的问题上,81.4%的调查对象给出了肯定回答。整体看来,白莲洞博物馆“地球往事陈列”互动展示的设置在吸引观众、调动观众参观积极性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在后续的开放使用中,这些互动展项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结合该展陈互动展示的策划、实施、使用情况及文献资料,分析自然史展陈互动展示的策划与实践。
3 自然史展陈互动展示的策划与实践
3.1 明确目标,精心设计开发
自然历史博物馆在进行互动展示的策划时,需明确展项为何设计、为谁设计,即展项要有清晰、准确的传播目标、传播对象。互动展项应该结合展品特色及展示主题,综合运用多种互动形式。“地球往事陈列”围绕核心知识点、重要展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设计互动展项,向观众展示生命演化进程。为吸引观众,除了设置常见的触摸屏视频及游戏等互动展项外,还设置了AR望远镜,并围绕不同主题设计机械装置,既有旋转类的转盘、方格,又有拉拽类的机械、画布。游戏类触摸屏及操作简单的旋转类装置主要面向低龄儿童,需要一定体力且需观察、搜索与思考的能力。AR望远镜与拉拽类装置则主要面向年龄稍大的儿童及其他观众。这也与开展后观众使用情况相符。根据观察,触摸屏“恐龙捕食大揭秘”展项经常出现低龄儿童观众等候体验的现象,而AR望远镜则比较受青少年及成人观众的喜欢。此外,整个展陈的互动频率有张有弛、相互配合,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互动展项要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才能顺利操作且有继续操作的欲望,才能在操作过程中感到愉悦且了解一些东西,即由“动手”到“动脑”。
3.2 寓教于乐,动手引发动脑
自然史展陈的科普信息大多属于观众生活中不太了解的知识范围,如何激发观众求知探索的欲望,是自然史展陈互动展示策划的一大挑战。除了设置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设备外,白莲洞博物馆为互动装置设计了轻松活泼的拟人化、问答式标题,拉近观众与专业知识的距离,如“有颌的感觉真好”“你知道我是哪种古人类吗”“猜一猜我是两栖动物吗”等,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带着问题与展项互动,在动手中思考问题。自然史展陈的互动设计给观众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但根本目的是实现展示信息的传播,让观众在动手体验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动手不是目的,仅仅旋转转盘、拉拽把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互动,如何给动手带来教育价值,通过动手让观众参与思维互动,由“动手”引发“动脑”,才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策划互动展项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互动装置“巧手灵长类”为例,观众拉动展台下面的把手,发现只有人类的五指能够对握,而鳄鱼、熊和青蛙的手(脚)掌不能对握。观众是否会在拉拽过程中思考不同物种指(趾)的功能,体会拉拽的动作本身就体现了灵长类手的对握能力,还是仅仅只做了“拉拽”的动作,这是评价互动展项作用是否得到发挥的关键。
3.3 以人为本,营造环境氛围
自然史展陈的展品以生物化石、矿物标本、地质标本及复原模型为主。这些展品远离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本身观赏性不足,且大多数自然历史博物馆“展馆空间的构成形式陈旧、单一、落后,空间是模块化的单元盒子,整体空间布置较为机械,都是采用背景墙加实景还原的场景营造,观众在空间中的体验感不强”(胡思佑,2022)。如果自然历史博物馆希望通过互动展示为展馆带来热情的、吸引人的、舒适的以及简单易懂的学习环境,以改善观众观展过程中缺乏代入感、体验效果不佳、学习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受阻等问题,那么就要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前者关注观众在展览参与中是否获得有意义的提升,后者关注展项装置是否安全牢固,展览设计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等(周婧景,2017)。“地球往事陈列”互动展项的主要使用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互动展项的操作方式及操作流程要简单,不能太复杂,所呈现的信息内容要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展品的大小与结构、展品材料和颜色的选择、灯光照明及流线设计等,都要按照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并兼顾美的法则,这样才能给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同时,展项必须考虑安全性及便利性,如展品及台面的边角尽量采用有一定弧度的圆角,利用防撞材质进行包覆;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设计清晰的操作提示及说明等。以“有颌的感觉真好”转盘(图2)为例,外侧圆盘与内侧圆盘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空隙,才能既减少两个盘面的磨损,又不会让观众在转动的过程中有将手指伸入缝隙被夹住的危险。同时,转盘轴心要粗,盘面要有一定厚度以保证耐用,既方便观众缓慢转动,也可以避免转动过快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3.4 确保耐用,注意后期维护
自然史展陈的部分展品由于体量大、数量多等,经常采用开放式标本陈列法,后期可能会面临调整位置、除尘、维护保养等问题。自然历史博物馆重要的观众——儿童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这无疑增加了展项的维护难度,而互动展项因为会受到观众的拍打、拉拽、扭转等,比其他展项更易损坏。如果在设计制作展项时考虑不全面、后期维护保养不到位、使用方式不合理等都可能增加损坏频率(陈玫岑,2011)。自然历史博物馆要对互动展项的设计制作过程进行监管,综合考虑未来的使用与维护问题,在进场安装前精心查验,安装后认真测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展示效果。“地球往事陈列”的展项中以机械装置“你知道我是哪种古人类吗”损坏率最高,观众在拉拽时容易造成画布的脱落,需要定期检查并固定。究其原因,是设计时考虑不周,外面触手处铁片过小且内部螺丝过紧,观众拉拽放手后会发出“啪”的声响,既破坏了展厅的宁静,又容易造成展项的耗损。经过和制作方沟通,决定将内部螺丝放松,在铁片中间增加铁环,以方便观众拉拽。此外,恐龙捕食和恐龙孵化两个微缩景观模型的说明展板原为喷绘画,常被在周围等候体验的儿童撕扯,多次粘贴、更换后依旧如此。后来采用了在原展板上增设透明亚克力面板的方法,才解决了该问题。博物馆在试运营期间要特别注意低龄观众对互动展项的使用,观察其操作习惯,分析展项损坏或发生故障的原因,以及时完善、调整展品内容。
4 结论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启发观众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观众关注生态环境,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展陈的重要目标。与自然史展陈中传统的标本展示、复原场景等展示方式相比,互动展示对阐释标本背后的故事,讲述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学习欲望,营造一个利于学习、增进体验的博物馆学习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自然史展陈中重要的展示方式。明确目标观众是成功策划自然史展陈及互动展示的基础。根据目标观众的学习特点、行为特点、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自然史展陈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动展示传播自然科学知识,营造一个简单舒适的博物馆学习环境,让观众从“动手”到“动脑”,实现展陈目标。同时,策划、设计、制作及安装互动展项时要综合考虑后期的使用和维护问题,确保展项使用的方便、安全、耐用。